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胡兰的事     
今年1月12日是刘胡兰就义60周年的日子,为纪念这位中国共产党烈士名册中年龄最小的女英雄,笔者将搜集的史料整理成篇,讲述一个真实的刘胡兰。一、贫寒家庭刘胡兰,原名刘富兰,1932年10月8日出生于山西省文水县云周西村(现改名为刘胡兰村)的一个农民家庭。当时,全家有7口人,爷爷刘起成,奶奶石三农,大伯刘广谦,大娘权奴则,父亲刘景谦和母亲王变卿。刘景谦自耕自种40多亩土地,为人勤劳朴实,安分守己。由于长期的清贫与劳累,生母身体虚弱多病,1937年9月,在刘胡兰5岁、刘爱兰不到2岁时患肺结核去世。1940年,胡文秀从南胡家堡嫁了过来,成了刘胡兰的…  相似文献   

2.
刘胡兰的事迹几乎家喻户晓,那个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女英雄形象早已定格在几代人的集体记忆里。笔者上中学时(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初中语文课本里就有一篇《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写的就是刘胡兰就义的场景。让笔者印象最深的是,在云周西村大庙广场上,面对刽子手大胡子张全宝的几番逼问,刘胡兰的回答斩钉截铁,极其彰显英雄气概。如果读者认为留在记忆深处的刘胡兰形象,主要源自课本、连环画、歌剧、  相似文献   

3.
去年年底,我所在的学校为了纪念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而壮烈捐躯的英雄少年——刘胡兰烈士,在图书室举办了刘胡兰画展。我便不失时机地抓住这一弘扬爱国主义主旋律,及时报道,一气写成了《邓州孙沟小学举办刘胡兰画展》寄给《南阳日报》。不久,稿子便发表了。  相似文献   

4.
“言为心声”,语言是人物内心世界的直观反映.在新闻中采用新闻人物的语言,可以真实地再现新闻人物说话的口吻语气,表现新闻人物的思想境界和性格特征,使新闻作品精炼传神,真实生动.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人物的生活经历、文化素养、生活环境等的不同,其语言都各有特点.在新闻作品中采用人物的语言,就要注意以最“本色”、最富有“个性”色彩的语言去表现特定情境下新闻人物的思想感情、内心活动.我们熟知的新闻名篇《刘胡兰慷慨就义》,全文不足300字,但除了导语和结尾外,文章都是用人物的对话来有声有色地再现了新闻事件的始末,这里不妨摘录如下:  相似文献   

5.
人物消息是以消息形式,报道人物的体裁,有别于人物通讯。大体上有五种写法。一是突出一点。 1947年2月7日,新华社播发的人物消息《共产党员刘胡兰慷慨就义》(约300字),集中写英雄人物就义前的情景,坚强不屈的行动和气贯长虹的对白。至于刘胡兰是如何被捕的,敌人在她身上都用过什么阴险毒辣的手段,刘胡兰的表现又如何,以及刘胡兰的成长过程与素常表现等,都略而未提。由于笔墨集中,就使刘胡兰的崇高形象跃然纸上,活现在读者眼前。二是叙述为主。人物消息的主要表现手法之一是叙述,其好处是节省笔墨,增加信息量,要做到“略写如灯取影,轮廓逼真”,而不能“细写如镜取影,毫发毕露”。  相似文献   

6.
新闻作品的优化程度,当然首先决定于客观外在的新闻事实。如果没有刘胡兰那样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就产生不了《刘胡兰英勇就义》那样的不朽之作.但在同时,也不能丝毫小瞧新闻工作者的心理素质和思维方式的重大作用。如果让别人去写焦裕禄,很可能没有穆青和周原写得那么棒。观念一新,思维方式一变,虽然还是那般事实,作品却能别开生面,更胜一筹。  相似文献   

7.
条阳 《山西档案》2001,(4):38-39
女英雄刘胡兰的壮烈事迹,影响和激励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几代人的成长。但由于历史原因,解放后在对刘胡兰英勇事迹宣传的同时,对烈士的生平实际并未能够全面丰富地予以体现,以至于一些不准确甚至错误的说法,多有流传,有的至今仍在以讹传讹。笔者……  相似文献   

8.
90年代第一个春天,两个19岁的女青年的名字传遍了神州大地。人们把她们的名字同刘胡兰和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联系起来,称她们是新时代的刘胡兰,称她们是当代学习雷锋的光辉典型。这两个名字叫潘星兰、杨大兰,人们习惯称为“两兰”。作为英雄家乡的湖北宜昌日报,在发现“两兰”、宣传“两兰”中作出了一些贡献,是宜昌日报创刊41年来,宣传声势最大、宣传效果最好的典型。  相似文献   

9.
守护英雄     
刘胡兰怒视敌人铡刀英勇就义,毛泽东称赞她“生的伟大,死的光荣”。这种崇高精神,教育了后代,而当时对解放区军民战斗意志的激励,更是深印人们的心头。1947年秋,豫北解放区掀起大参军热潮。在县里动员大会上,我,一个14岁少年,举起拳头报名。有人发笑:就你,还没枪高。我大声说:刘胡兰只比我大一岁,她……  相似文献   

10.
吴元栋 《新闻记者》2001,(12):63-63
有 人在《望》杂志撰文说 ,最近去山西晋中地区考察民居 ,途经刘胡兰乡及刘胡兰纪念馆时 ,被处处可见的一幅幅“刘胡兰牌牛肉”、“刘胡兰牌火腿”的广告惊呆了 ,认为用烈士的名字作商品广告不应该。 (见2001.9.24《报刊文摘》)如今看到这样的广告而“惊呆” ,实在有点少见多怪了。我检阅旧稿 ,发现八年之前就已有这样的事 ,而且似乎还要“刺激”。据那时报纸的报道 ,某市的解放碑成了广告牌 ,“碑座赫然竖立卫生巾广告”。一面是神圣的纪念该市解放的丰碑 ,一面是众所周知的物事“卫生巾”。但媒体颇为宽容 ,说碑体挂上广告 ,“…  相似文献   

11.
1999年3月2日,我在阅读大批来稿和信件时,有一封来自河南日报社老干部处写给本报的信,拆开一看,不觉眼前一亮。寄信人是原河南日报社资深编辑王秉亭。这位建国前从山东荣成参加革命的老党员,在信中提供了一条重要新闻线索:58年前,荣成县(现为荣成市,属威海地级市管辖)曾发生—起悲壮的事件,那就是俚岛区峨石乡自卫团团部脱产干事、刘胡兰式的巾帼英烈、时年15岁的张晶麟英勇牺牲在日伪军的屠刀下。 信中说:“这位比山西刘胡兰牺牲还早5年的少年英烈,因为  相似文献   

12.
《水浒》写了梁山泊一百单八将,为什么个个互不雷同,栩栩如生?《红楼梦》里各色人物数以百计,为什么人人性格鲜明,呼之欲出?一个重要原因是作者运用了个性化语言来突出人物性格.运用人物语言个性化手法来丰富人物形象,是一切名篇佳作的共同特色. 在新闻作品中如何借鉴这一手法呢? 请看新华社1947年2月7日的一则电讯,题目是《刘胡兰慷慨就义》,全文不足300字,现摘录一段:  相似文献   

13.
去年春天,山西省委抽调了一批领导干部,下放到县里作第一书记.这里面有一位毛联珏同志,他是山西日报的副总编辑,担任了刘胡兰故乡——文水县的县委第一书记.在省报负责人当中,他是下放得最早的了.三月间我去访问毛联珏的时候,他正主持一个工作会议.会议往往开到深夜,有时候,开到天亮.他说,这是很平常的事情.一年来就是在这么紧张  相似文献   

14.
亦菲 《新闻世界》2007,(2):34-34
今年1月12日是被毛主席称赞为“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刘胡兰就义60周年。然而,这个家喻户晓的英雄人物,却意外地在60年后,被人为地推进争论的旋涡。  相似文献   

15.
近见宜昌日报1月18日报道的枝江县桂花信用社“刘胡兰式”英雄潘星兰、杨大兰,用鲜血和生命保卫了国家财产的英雄事迹。她们是新时代的优秀女青年,是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月'洲门卜月.心州卜月卜一月卜叩月卜一日司卜月卜心卜相闷卜  相似文献   

16.
在新闻中怎样运用引语呢?总结中外记者的写法,大体有两类做法: 一类是直接引用采访对象或有关人士的原话。在新闻中如此运用引语,对原话一定要加上引号,以表示是报道对象或新闻来源的原话,作者未加任何改动。前面谈到有的记者报道我国排坛名将梁艳上大学的新闻,文中引用她的话就是这样。再比如,战争年代的1947年2月7日,新华社发的刘胡兰  相似文献   

17.
2005年1月7日,改版后的北京日报在第15版用一个版的篇幅,刊登了长篇通讯《永远的刘胡兰》。不知不觉中,一行清泪流过我的脸颊——在报纸越来越厚,新鲜事越来越多的今天,你能从那些卖得火爆的报纸上读到过多少感动呢?又有几家媒体愿意用这么大的篇幅去追忆一个真正感天动地的英雄呢?  相似文献   

18.
罗旭 《青年记者》2016,(20):129-130
网络热点事件的关注度可以反映出各大网民的价值观、精神信仰.目前,我国传统的民族精神和校园文化等都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在互联网中,一些历史虚无主义者以“揭秘”“真相”为噱头,打着“你不知道的历史”“这才是历史”“我知道的历史”等旗号,捏造事实,质疑历史,恶搞颠覆主流历史,例如:黄继光堵枪眼的不合理情况,“狼牙山五壮士”均为土匪等;2010年的《林则徐飞起一脚,把中国踹入万劫不复的深渊》;2011年的《雷锋侠》微电影;2012年的《在武力胁迫下,乡亲们颤抖着,铡死了刘胡兰》等等.这些网络恶搞现象的出现,反映出网民价值观的缺失与精神信仰的迷失.  相似文献   

19.
不知从何时起,我们民族的许多英雄突然成了某些人质疑、恶搞的对象,从古代的民族英雄岳飞到现代的革命先烈刘胡兰、董存瑞几乎无人幸免。面对这咄咄怪事,有的媒体见怪不怪,有的媒体保持了沉默,鲜见有哪家  相似文献   

20.
呼唤21世纪的中国巨人──编辑“世界巨人传记丛书”札记旷昕,莫小培现在四十多岁这一代人出生在新中国,成长在红旗下,从小受到革命思想的熏陶。当他们懂事时,就熟悉了董存瑞、黄继光、刘胡兰;上小学以后,又学习雷锋、张思德、白求恩。这种教育对培养下一代人的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