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下雪天)     
冬日的早晨,彼得睁开眼睛,透过玻璃窗往外看。雪下了一整夜,满眼望去都是雪白的一片。早饭之后,他穿上羽绒服,飞快地跑出门。路上的雪被一堆一堆地堆起来,留出了一条小路,方便行人行走。走在雪地上,鞋陷进雪里,发出嘎吱、嘎吱、嘎吱的响声。彼得踞起脚尖……  相似文献   

2.
鲍勃的礼物     
鲍勃站在后院的雪地里,感觉越来越冷了。鲍勃没有穿靴子,他不喜欢穿,也没有靴子穿。他穿的薄运动鞋有几个窟窿,无法抵挡严寒。  相似文献   

3.
他转身朝工具棚走,可是,突然地,离他很近,他听到锄头的声音——嘁喳,咯喳,嘁喳,咯喳。彼得在灌木丛下面团团乱转。不过没多久,既然什么事也没有,他就出来了,爬上一架独轮手推车,从上面窥视。他第一眼看到的就是麦克格瑞革先生在锄洋葱。他背朝彼得,隔在彼得和大门之间!He went  相似文献   

4.
说实在的,第一眼看到他时.他给我的印象并不好.几位老师正围着他。他靠着墙,斜倚着身子,两手还在裤兜里.很傲慢地扬着头,不屑地看着眼前的老师们。他的神情一下子就把我激怒了。  相似文献   

5.
《太阳照常升起》作为海明威的成名作和代表作,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在20世纪,美国传统种族神话的地位受到了挑战,并且显示出摇摇欲坠的趋势。杰克·巴恩斯作为小说中自人男性的代表在与罗伯特·科恩这个“劣等”犹太人相比较的时候,他在各方面几乎都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从这两个人物的身上,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20世纪西方现实生活中白人的种族神话正面临被颠覆的危险。  相似文献   

6.
19世纪上半叶,美国兴起了一场社会改革运动,其突出之点表现在极为关注社会弱势群体,改革者们努力为黑人奴隶、妇女、儿童、残疾人、精神病人、穷人以至监狱犯人等呼吁合法的权利,他们的目标是要让人成为人,享有人的尊严;钱宁作为运动当中一个来自社会上层的活跃的改革者,积极参与了各项改革运动。作为改革者的钱宁,时刻站在人性的高度,从道德的立场来考虑和衡量一切,他希望任何一个入都能有完善的美德,都能时刻以自己的良知为参照;但他的每一项为弱势群体谋福利求平等的改革措施都直接威胁到了他自己家族和他所处阶层的经济利益和政治特权,为此他受尽了白眼,受尽了攻击,但这丝毫没有动摇他l的改革信念,在执著改革的过程中,他表现出了巨大的精神力量和人格魅力。当然,他的思想观念有着明显的空想性,这给现代人带来了不容忽视的启示和思考。  相似文献   

7.
徐定喜  李凌 《文教资料》2009,(32):18-19
约瑟夫·康拉德的许多短篇小说描写了欧洲人与非欧洲人的交往.这些非欧洲人被描绘成了“他者”的形象。然而,在短篇小说《艾米·福斯特》和《罗曼亲王》里,两个本属于“他者”的人物却博得了康拉德的同情.这其实体现了康拉德作为“他者”的双重性。本文通过分析康拉德的两个短篇小说来说明康拉德“他者”特性是如何通过这两个短篇体现的。  相似文献   

8.
罗伯特·弗罗斯特以写生存诗歌著称,他是一个向人类说话的人。在他的诗歌中,他使用普通人说的朴素的语言,并把自然当作精神的隐喻。他把诗歌定义为“反对混乱的瞬间停顿”。他在《未选择的路》、《雪夜林边驻足》及《修墙》这三首诗中探索了人类生存在这个世界上所面临的问题。研究他的诗歌主题对人们认识自然与社会,谨慎进行生存选择都不无意义。  相似文献   

9.
维·苏·奈保尔是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他的整个文学创作呈现出后殖民时代的独特文化景观。奈保尔本人既是后殖民时代的生存者,又是书写者,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一种既独特又典型的文化品格。奈保尔作为后殖民时代的个案能较为突出地反映后殖民时代移民群体的生存共性。  相似文献   

10.
戴·赫·劳伦斯是20世纪英国最有成就同时也是最有争议的作家之一。劳伦斯在他的绝大多数作品中都探讨了关于人性的解放与人的生存问题,关于人与社会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问题。而宗教思想则是贯穿于劳伦斯一生的创作中的一个重要主题。他对宗教的理解也随着他的创作而不断地改变、发展和完善。在他的作品中,劳伦斯强烈反对清教徒思想对人性的压抑和扼杀,并勇敢地提出了强调无意识和性意识的“血的意识”理论。在他的创作过程中他曾经希望能找到一种原始的宗教来拯救人类以及当时的英国社会。在晚期的创作中劳伦斯又进一步提出了“星际平衡”理论以追求人性的彻底解放和建立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平衡的关系,至此他把宗教救世上升到了一种关于人和宇宙的哲学思考。  相似文献   

11.
托马斯·杰斐逊是美国著名教育家,非常重视法学教育。他亲身经历了美国建国之前的学徒式法学教育,倡导以通识教育为基础进行法学教育,设立了美国大学的第一个法学教授席位,对美国早期法学教育的革命性转变起了关键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2.
马克·吐温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美国文学中的林肯”。他以其才智、幽默与追求真理的敏锐目光探索着美利坚的灵魂,他两部描写少年历险故事的著作《汤姆·索耶历险记》和《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成为脍炙人口的不朽名著,而后者尤为其伟大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13.
2009年是当代西方教育思想大师、美国哲学家和教育家约翰·杜威诞辰150周年。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杜威以敏锐的意识与积极的态度始终从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对现代教育进行了探索。尽管在这个探索过程中,杜威既受到了赞扬也受到了攻击,但他的学术研究逐步走向成熟,并对美国和世界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综观约翰·杜威的心路历程,可以清楚地看到他对一种理想教育的追求。  相似文献   

14.
寂寞     
你一定也有过这种感觉:当你心事重重,渴望找一个人聊一聊的时候,那个可以聊的人来了,可是你们却并没有聊什么。当然,聊是聊了,可是他聊他的,你也试着开始聊你的,只是到后来,你放弃了。于是,你们的聊天成了两条七扭八歪的曲线,就那么凄凉地、乏力地延伸下去。你敷衍着,笑着,假装聊得很投机,直到脸上肌肉僵硬,你心里渴望他离去。最后终于他走了,你居然有一种解脱般的感觉,长长吐了一口气。  相似文献   

15.
约翰·凡·安德里亚的《基督城》作为早期西欧空想社会主义史上的第三颗明珠 ,描绘了他所设想的一个理想社会的蓝图 ,其中对教育进行了重点的论述 ,涉及自然科学、全面发展教育、妇女教育等问题 ,在今天看来 ,仍然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因办事需要,我拿着一堆证明资料去复印。走进店,店主汉子看了我好一会儿,嘴角似有一丝微笑。他没问啥就忙乎起来,我说复一张的,他给印俩,我说复俩的,他给印仨。我心里嘀咕着,该不会诈我吧?他多印了会收多少?只是他的眼神和嘴角的那丝微笑又似曾相识。  相似文献   

17.
在《论法国》一书中,约瑟夫·德·梅斯特系统地阐述了他的法国大革命观。梅斯特从保守主义的立场出发,以“神意”来解释法国大革命,强调大革命是神意对法国的严惩和重塑法国的手段。同时,他还力图证明法兰西共和国的无效的旧制度下君主制的良好,以此为波旁王朝的复壁提供理论基础。对梅斯特法国大革命观的探讨,既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梅斯特的政治思想,也可以为我们全面评价法国大革命提供一些不同的视角。  相似文献   

18.
他有着俊俏的容貌、良好的家世和非凡的音乐才能,受到众人的呵护;但他决不是温室里的小草,经受不住风吹雨打,因为他有着自己的梦想,也一直都在努力奋斗着。他从7岁开始就担任了乐队的主唱,创下了打击乐史上最小年龄的世界记录。他的路才刚刚开始,但是前途一片光明。他就是流行乐坛的小王子——亚伦·卡特。  相似文献   

19.
那河,蜿蜒在山林之间。它,是全村人的命脉,是我们与外面的惟一通路!河上有一条窄窄的小船,那船沧桑中透出古朴,它是我们惟一的水上交通工具。  相似文献   

20.
弗罗斯特的诗歌名篇《一条未走的路》有多处布满矛盾的文本叙述,但评论界却较少给予关注。诗人采用悖论这一叙述形式,表现了人生在面临抉择时候的矛盾性思想。探究诗歌中的矛盾叙述形式和思想,一方面可以揭示出诗人对人生思考的深刻性和复杂性,另一方面则可看出诗人对悖论诗歌语言的匠心独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