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第2课《黄帝的发明创造》中提到的“下裳”是一种什么服饰,应读什么音? 本课说:“黄帝让他们各自发挥特长,有的造出了弓箭,有的制成上衣和下裳,有的做了鼓,有的翻成了照脸的镜子。”这里所说的“下裳”是指古人下身穿的衣服,跟“衣”相对。《诗径·邶风·绿衣》:“绿衣黄裳。”毛传:“上曰衣,下曰裳。”古代男女都穿“裳”,不是裤子,是裙子的一种,但不同于今天的裙子。“下裳”应读xiàcháng。上海辞书出版社《汉语大词典》第一卷:“下裳(-cháng):下身穿的衣服。古多指裙。”二、何为“鹖冠”,武士冠上为什么要插有鹖毛? 第6课《“世界第八奇迹”—秦始皇陵兵马俑》说:  相似文献   

2.
姚昀菁  王瑾 《中国教师》2008,(21):60-61
<正>"衣裳"是现代汉语中一个很常用的词,但我们读到《诗·邶风·绿衣》中的"绿兮衣兮,绿衣黄裳"时,却发现古代可以把"衣裳"拆开来说,难道古时候"衣"和"裳"说的不是同一种东西吗?事实确实如此,古代的衣服主要包括上衣和下衣。上衣称"衣",下衣称"裳"。上衣下裳,是我国最早服饰制  相似文献   

3.
现代汉语中,“衣裳”泛指衣服,“裳”读 shang,轻声。古汉语中情况则较复杂:“衣”指上衣兼作泛称,“裳”指下衣,读 cháng。衣,上衣的统称。如《诗经·邶风·绿衣》“绿兮衣兮,绿衣黄裳”,后一句即“绿上衣黄下衣”,上衣与下裳区别是很明显的。有时  相似文献   

4.
袂与诀     
在日常交往和艺术演出活动中,常听到有人将“联袂(mèi)误说成“联诀(jué)”。究其原因,是未能审辩二字的形旁“衣”与“言”,又误读“袂”的声旁“夬”为“决”所致。《说文解字》:“袂,袖也。从衣,央声,弥弊切(音méi)。”我国服饰文化源远流长,其穿戴衣着名目可谓精缜,上古时,即已将着装区分为“上曰衣,下曰裳”(《释名·释衣服》:“裳之上曰要,衣之上曰领”(《说文解字注》):“袂是袖之大名,祛是袖头之小称”(《诗·唐风·羔裘》毛疏)。袖的大名“袂”,就是我们现今的袖子”。《晏子春秋·内篇杂下》:“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是说张开衣袖能遮蔽天空。  相似文献   

5.
小学语文十二册第15课《古诗两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的一些词语,如果理解错了,就会在解释诗句时产生偏差。“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这里的“衣裳”是两个词:“衣”和“裳”。古人称上衣为“衣”,下衣为“裳(chang)”。所谓“下衣”,也不完全像现代人穿的裤子,而像今天妇女穿的裙裤,不过古人男女都穿。而在现代汉语中,“衣裳”是一个词,泛指衣服,  相似文献   

6.
“裳”是一个多音字,《新华字典》注:①ch&#225;ng遮蔽下体的衣裙;②shang[衣裳]衣服。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首联“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农裳”中的“裳”字,不少教师在教学中读成“shang”,笔者认为此处的“裳”应谈“ch&#225;ng”,理由有三点:  相似文献   

7.
1.《三峡》“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和《木兰诗》“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中的“裳”,现行两版语文教材及配套教参均未标注读音,该“裳”音不能读成shang。当读成cháng。因为“裳”在古代作为与“衣”相对的一个词,意为下裙。《说文解字·衣部》中说:“衣,依也。上曰衣,下曰裳。”《正韵》中说:“裳,‘陈羊切’,  相似文献   

8.
如今不少报刊,乱用“位”字到了令人难以忍受的地步。此话怎样?请先看《汉语大字典》对“位”的一条注释:朝廷中群臣的位列。《说文·人部》:“位,列中庭之左右谓之位。”段玉裁注:“庭当作廷,字之误也。”《尔雅·释宫》:“中庭之左右谓之位。”郭璞注:“群臣之侧位也。”邢注“位,群臣之列位也。”郑玄注:“位,朝位也。”由此可见,“位”的本义是很庄重严肃的因此,后转用为量词时,很自然地表示对人的尊敬,如:诸位、列位、几位等。对这一点,《汉语大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都有说明毛泽东很注意这一点。他在《…  相似文献   

9.
经常听到有将蜀汉后主刘禅的“禅”字读成“chán”。笔者认为这种读法是错误的,刘禅的“禅”字应读作“shàn”。理由如下:1、读“chán”不符合历史实际。若读成“chán”,它便是外来词。范文澜先生在《中国通史简编》第三篇中说:“禅,梵语禅那。自从鸠摩罗什译出《禅法要解》等书,禅学始成专业。”鸠摩罗什是后秦时期的高僧,上距刘备所处的东汉末年一个多世纪。东汉末年,佛教在我国传播并不广泛,梵语文“禅”很难说在当时已进入汉语。退一步讲,即使当时汉语中有此外来词,须知刘备本是一名儒生,他的老师就是“学为儒宗,士之…  相似文献   

10.
在《三峡》的教学中,一些老师在强调重点实词时,常有把"猿鸣三声泪沾裳"中的“裳”翻译成“下衣”的情况。窃以为,这样翻译欠妥。“裳”的本义虽然是"下衣",但在这里却不能这么解释。而应该用其引申义“衣服”。因为翻译成“下衣”明显不合逻辑,哪有人把裤子哭湿的。  相似文献   

11.
高中《语文》新教材第三册《秦风·无衣》,把“与子同袍”注译为“我和你穿同样的战袍”,“与子同注泽”译为“我和你穿同样的衬衣”,“与子同裳”注释为“我和你穿同样的下衣”,这样的翻译符合诗意吗? 先看诗题,“无衣”就是没有衣服。(《唐风·无衣》中的“无衣”也是没有衣服的意思)可能是当时的真实情况,一种可能是劳动人民在统治者残酷的剥削、  相似文献   

12.
桃花源记(陶渊明) 缘溪行缘,可注为“沿,顺着”。课本自来未注,盖以为常义也。其实不然,何况学生初次接触。“缘”本义衣服的边饰,《说文》“缘,衣纯(Zhǔn)也”。用例如《札记·玉藻》“深衣……缘广寸半”。深衣是古代诸侯、大夫、士家居所穿衣服;衣裳相连,前后深长,故称深衣;其边饰宽寸半(参《辞源》图)。引申为“循”,顺着,沿着,《广雅》“缘,循也”。用例(转引自《汉语大字典》): ①夫缘道理以从事者无不能成。(《韩非子·解老》) ②缘江六七百里舳舻相接。(《南史·宋本纪中》) ③散灰缘旧俗,门径环周遭。(《徐霞客游记·游天台山日记》) 落英缤纷初中第四册82年版、88年版均注为“落英,落花”。第  相似文献   

13.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释疑张玉林《诗经·幽风·七月》中的“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句,汉以来的解释都说“七月流火,就是大火星到了七月份就偏西南下,到了暑退将寒的时候了.”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对“七月流火”的解释也是如此:“七月,指夏历...  相似文献   

14.
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中选了《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段《寡人之于国也》。教材对文中“鸡豚狗彘之畜”作了如下注释:“鸡、狗、猪的畜养。……畜,畜养。”还特意注“畜”的读音是xù。笔者认为此注欠妥。《辞海》中“畜”有两个读音:chù和xù,音chù的主要义项是:“受人饲养的禽兽,如家畜、六畜,也泛指禽兽。”音xù的主要义项是:“饲养禽兽,如畜牧。《论语·乡党》‘君赐生,必畜之’。引申为养育人口,《孟子·梁惠王上》‘是故明君制人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可见读音与义项密切相关,名词读chù,动词读x…  相似文献   

15.
新版高中四册语文教材编选了汤显祖《牡丹亭》一剧中的《闺塾》,其中有处注释我认为不当。剧中塾师陈最良读的《诗经》名句:“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课文下注释为:“……那漂亮娴静的姑娘啊,是小伙子的好配偶。逑,配偶。”“好逑”注音“hào”解释为“好配偶”,这本身就自相矛盾。《辞海》对“好逑”的解释为:“亦作‘好仇’好配偶。”注音为“hǎo”。《汉语大字典》对“好逑”的解释为“好配偶:《诗·周南·关雎》:‘……,君子好逑’”。陆德明《释文》:“逑音求,毛云:‘匹也’。本亦 …  相似文献   

16.
读“hái”,还是读“huán”?编辑同志:我们有几位老师在上课当中遇到了这样一个问题,就是在“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泌园春·雪》毛泽东)和“等到重阳日,还来看菊花”(《过故人庄》孟浩然)这两个句子中的“还”字,到底读作“hái”好还是读作“hu...  相似文献   

17.
《诗·东山》第一章有诗曰:“我东曰归,我心西悲。制彼裳衣,勿士行枚。”何谓“勿士行枚”?历来众说纷纭,兹举诸大家注为例:  相似文献   

18.
随着电视剧《刘老根》和《马大帅》等东北大剧在全国的热播,着实让不了解东北的中国老百姓,认识了红火火的东北、热辣辣的东北人,还听到了那样一口豪爽爽的“东北腔”,真是过瘾。那么,“东北腔”魅力何在?怎么东北小品亮相《春晚》十几年,依然火爆不减呢?的确值得细品。被人称作“东北腔”或“东北味儿”的东北话究竟是什么“味儿”?说白了就是东北人(姑且不管褒贬)熟悉的地道的“大chá子味儿”。查了几本汉语类工具书,“大chá子”的“chá”正确写法是米字旁加上检查的“查”,左右结构,网上多写成“茬”,明显的白字,但目前电脑词条里确实…  相似文献   

19.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三峡》)这诗句中的“裳”,有的资料上注音为“shang”,解释为“衣服”。是否正确,值得思考。一、汉语中单音节实词不读轻声“泪沾裳”是主谓短语,“裳”是“沾”的宾语,表示“沾”的对象,是个实词。所以它  相似文献   

20.
“裳”是一个多音字,《新华字典》注:①CHáNG遮蔽下体的衣裙;②SHANG犤衣裳犦衣服。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首联“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中的“裳”字,不少教师在教学中读成“SHANG”,笔者认为此处的“裳”应读“CHáNG”,理由有三点:一、根据近体诗的格律近体诗对平仄声调的安排有极为严格的规定,诗人正是通过平仄交错来构造诗歌抑扬顿挫的声韵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一首七言律诗,按七律的平仄格式,此诗为“仄起式”,首联平仄声调为“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有○表示可平可仄),勿庸置疑,“裳”字当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