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反腐大剧《人民的名义》收视率破八的佳绩,创下近十年来国产电视剧的最高收视纪录,预示着现实主义题材的强势回归。本文基于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理论,以《人民的名义》粉丝社群为研究对象,采用参与式观察法展开研究。研究发现:受众反馈和网际互动奠定了互动仪式的基础;观影仪式和讨论仪式的交替进行维系整个粉丝社群的运转;相互关注及情感连带催生了群体团结,并作用于社会现实,从而促进现实社会的改良。  相似文献   

2.
最近,被称为“史上最大尺度反腐剧”的《人民的名义》引发全民追剧热潮,网络播放量早早突破10亿次.互联网上也出现了大量非法资源,不少网友声称已经看完全剧内容.记者上网搜索发现,确有多个平台已经上传了《人民的名义》全集资源.4月1 3日,湖南卫视官方微博发布声明称,片方已向公安部门报案,呼吁公众共同抵制盗播盗版违法犯罪行为.(《北京青年报》,4月14日)  相似文献   

3.
反腐题材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一经播出便获得收视率和口碑的"双丰收",成为"现象级"影视作品,剧中表情包更是迅速攻占网络,成为助推这场网络狂欢的强势符号。作为传播符号的表情包实际上代表着《人民的名义》一剧,快速实现了影视剧IP表情包化,表情包在互联网病毒式传播也就代表着该剧的意义体的传播。本文旨在解读表情包在该现象级电视剧传播中的使用及意义。  相似文献   

4.
伴随着《人民的名义》创造的收视神话,反腐剧继2004年沉寂之后,再次回到电视观众的视野之中。观众所表现出的收看、点播、热议等收视行为,受到其收视心理的驱动。反腐剧作为类型剧,观众的收视心理既异于其他类型剧,也有其自身共性,因此探讨反腐剧观众的收视心理具有指导意义。《人民的名义》所取得的口碑、"票房"双丰收,使其成为了探讨反腐剧观众收视心理的绝佳代表,观众在收看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期待视野、移情、娱乐等心理因素,在我国独特的社会环境和网络环境下,呈现出鲜明的代表性和典型性。  相似文献   

5.
伴随着以媒体融合为特征的电视剧营销模式的发展,《人民的名义》在开播不久,就受到了热议.相关数据显示,该剧播出第一集后,就收获了全网2.41%的收视率,占市场份额7.37%,列同时段第一;播出一周后,豆瓣网评分依然高达 9 分以上.截至4月20日,CSM52城市日收视最高达5.465%,占16.97%的市场份额.不仅如此,全网点击量也于4月17日破百亿.根据新榜采集库的数据显示,从《人民的名义》开播至4月26日,有72616篇文章涉及到关键词"人民的名义",其中包含528篇点击量超过10万的爆文.该剧从题材上讲属于反腐正剧,并不属于当下倍受热捧的穿越、玄幻剧;在演员阵容上,唯有陆毅尚能和"小鲜肉"沾边.但从收视数据和全网的监测数据看,这部电视剧却创造出了多项第一.  相似文献   

6.
电视剧《人民检察官》属于现实题材反腐影视剧,与以往同类题材电视剧相比,在叙事模式上发生了一些变化.《人民检察官》的主题是讴歌检查院工作人员恪尽职守的工作态度,只要有证据,任何人都难逃法律的制裁,体现了"依法治国"的理想诉求,较好地发挥了电视剧宣传正能量的教化功能.  相似文献   

7.
反腐题材电视剧《人民的名义》意外走红,不仅在朋友圈引发广泛关注和讨论,还因其跨越不同年龄段的收视群体, 成为一个全民话题.而之所以说其走红是"意外",纯粹因为按照电视剧创作和经营市场的一般套路, 这部严肃电视剧不大可能产生目前的这种经济和社会效应,让人不禁要问,以此为契机,电视剧制作是否会有新风向?  相似文献   

8.
《人民的名义》开播前,我曾暗暗为湖南卫视叫苦——好不容易主旋律一回,还赶上世界杯预选赛中国队与伊朗队的直播.由于前几天中国队刚刚战胜了韩国队,士气正高,收视正旺,反腐大剧行吗?  相似文献   

9.
在电视剧市场逐渐趋于理性的情况下,一部题材敏感的主旋律反腐剧《人民的名义》却引发全民的关注和热议,通过剖析我们得知从其首播到全民看剧,全民议剧,它的成功绝非偶然。在市场的缺口,它以其精良制作,精致的人物刻画,回归艺术反映生活的本质,形成口碑话题引爆朋友圈,得到市场的认可。  相似文献   

10.
反腐题材电视剧《人民的名义》 凭借一路走高的收视率迅速成为现象级大剧,获得了受众的普遍认可.出于内在需求和外在"话语奖惩"机制的诱导,受众纷纷加入观剧潮.在观看该剧过程中,受众的廉政期待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在现实中产生的失望情绪得到某种心理补偿,而剧情设置和所宣扬的主题能够将人卷入其中,引发价值共鸣.受众基于追逐娱乐时尚、呼应大众审美转向的心理,自发地参与到对该剧的"二次传播"之中,助推该剧持续火爆.  相似文献   

11.
严肃题材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为何能成为现象级的电视剧,这与当今的新旧媒体共同影响信息的传播是分不开的。笔者借助"5W"传播模式,揭示新、旧媒体共同作用下的《人民的名义》中信息传播的特点和结构。结论认为,传统媒体与社交媒体合力不仅能设置议题而且能形成社会议题、反映社会议题,使《人民的名义》热播的同时也进一步地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政治期待。  相似文献   

12.
韩笑尘 《青年记者》2017,(23):100-101
《人民的名义》作为2017年的“现象级”反腐剧作,从最初亮相于电视荧屏起,便取得了收视率与口碑的“双丰收”.究其根本,是因为剧作内容真实、直接地反映了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过程,传达出广大基层人民群众的心声,实现了对艺术创作而言举足轻重的客观真实,使整部作品在总体与细节上都很有说服力.对艺术真实的不懈追求使该剧释放出了优秀文艺作品的强大力量,实现了在全社会范围内的热播热议.  相似文献   

13.
时尚人物     
陆天明:我从不把文学当游戏 以创作反腐题材小说著称的作家陆天明即将推出新的长篇小说。与《苍天在上》、《大雪无痕》、《省委书记》三部长篇巨著不同的是,这部以当代西部为题材的新小说不再只是说“反腐”,它更多的是表达改革开放20年来人们精神面貌的改变。陆天明  相似文献   

14.
《人民的名义》记录了一部鲜活的官场现形记,让人看到贪腐之害,而敢于在荧屏上揭示腐败的真实,让观众看到的,则是对惩治腐败"刮骨疗毒"式的勇气。本文便是从这么一部反腐剧中提炼出建立干部廉政档案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反腐剧《人民的名义》能够引发全民追剧热潮,离不开一个好剧本.编剧周梅森对原著主要进行了如下改编:增加了大量的生活性剧情,并穿插到查案的情节中,使叙事节奏有张有驰;增添或修改了部分细节,让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合理;在一些关键场景中,对人物的对白进行精心打磨或重新设计,为演员的精彩表演奠定了基础.这些改编适应了小说与电视剧在传播媒介、表现手段等方面的差异,其经验和技巧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6.
文章基于微信公众号《杜课》中刊载的对话内容,以美联航暴力逐客事件和《人民的名义》热播为案例,剖析网络民族主义表达以及网络文化消费.新闻人在面对网络上类似的民族主义舆情事件时,不但要以新闻道德和职业操守加以自律,同时要对非理性的情绪表达和过激行为加以引导和规劝;对于《人民的名义》的热播现象,应该看到其表达主题在主流价值观层面上的舆论引导作用,还要看到网民在讨论互动中产生的网络亚文化内涵,同时,更要警惕其背后娱乐狂欢式的自我麻醉和精神空虚.  相似文献   

17.
自2017年3月底开播以来,《人民的名义》迅速掀起了一股观剧热潮,收视率一时成为双网第一。该剧的热播固然得益于其在内容生产方面的诸多"突破性"尝试,但是在传播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台网同播、主动设置话题、传受互动等全新传播策略,也为剧目走红助力良多。通过对《人民的名义》走红的传播策略进行深入分析,可以为媒介融合趋势下的中国影视业发展探寻一些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18.
电视连续剧《高纬度战栗》,是反腐剧作家陆天明的又一部力作。较之其以往的反腐题材的影视作品,《高》剧引人人胜的情节布局,尤其是一个个扑朔迷离、环环相扣的悬念设计,是其艺术创作的一大特点。  相似文献   

19.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党反腐决心和力度空前,中央纪委也向相关部门提出了要求,希望能以文艺作品来凝聚人心、汇聚力量,推动反腐败斗争深入进行,具有极大现实意义的反腐题材电视剧经过十多年的沉寂在荧屏上又呈现破冰之势.文章选取本世纪初的反腐题材电视剧,剖析其在叙事中存在复制式的情节模式、统一的故事结构类型、程式化的行动元模式等问题,以期反腐剧的再次发展能够避免这些雷区,从而跳出公式化的叙事模式,推动业内人士创作出更高层次的反腐剧.  相似文献   

20.
书业内外     
反腐小说凸显阅读新亮点 据《中华读书报》报道:随着一系列以反腐败为题材的影视剧的热播,反腐小说开始成为近期图书市场上的一个亮点。仅在北京图书大厦,记者看见今年新出版的这类小说就有十几种之多。北京图书大厦特别开辟了“官场文学”专区,以主题的方式推出这类小说。新年伊始,在电视剧《黑洞》的影响下,图书大厦又重新将其作为主题隆重推出,目前数量已达五六十种。据介绍,反腐小说的销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