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重大公共危机事件与舆论舆情——新媒体语境中的考察》一书,将重大公共危机事件、舆论舆情和新媒体这三个因素有机结合起来,立足新媒体语境,从定性和定量两个维度着重对重大公共危机事件及其生发舆论和舆情的触发机理与多维关系等进行深入的探讨与研究,在新闻传播理论与实践的探索上,呈现出一套对研究内容与方法在认知、判断、推理逻辑上的新范式。这些新范式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掌握并拥有对新闻传播学新概念的定义权和话语权、开辟和拓展新闻传播学研究领域新的边线与疆界、重视与运用定量研究对定性研究结论的量化与佐证、注重并实现新闻传播理论与实践结合研究的逻辑自洽。  相似文献   

2.
突发公共事件,比较特殊,会给新闻舆论带来很大的影响。本文阐述了突发公共事件的新闻舆论引导,从社会学以及传播学的角度,探讨了面对突发公共事件,主流媒体要承担的使命,希望给相关工作人员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3.
郭弘  李琳 《今传媒》2012,(7):135-137
本文从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对主持人的要求入手,分析了主持人在民生新闻节目中是实现舆论引导作用的关键,同时从传播学的角度对主持人如何实现舆论引导作用进行了分析,认为主持人舆论引导作用的实现为民生新闻朝着公共新闻的发展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4.
曹燏 《传媒》2017,(22)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新闻传播学丛书》,自出版以来,在学术界收获了良好的评价,也对新闻传播学的研究产生了一定影响.由任媛媛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7年2月出版的《都市报转型与媒介价值重构》一书,被列入《新闻传播学丛书》的第二辑.该书将都市报这一独特视角嵌入到媒介价值重构的研究中,另辟了一条崭新的研究蹊径.  相似文献   

5.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蓝鸿文教授主编的《新闻伦理学简明教程》一书,作为“21世纪新闻传播学系列教材”之一,已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新闻伦理学简明教程》  相似文献   

6.
<正>谈到公众舆论我们就不得不谈美国著名的新闻评论家李普曼撰写的《公众舆论》一书,其在传播史上产生了影响深远。公众舆论,中国古代称之为"舆人之论",即众人的议论,但李普曼在《公共舆论》一书中并没有明确提出公众舆论是什么。所谓公众舆论,我们通常认为是相当数量的公民对某一问题共同的准确的倾向性看法。在李普曼看来,当时的社会条件要真正发挥公众舆论的力量几乎是不可能的,舆论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拟态环境的影响。其一,传播者与受众的截然分立状态。  相似文献   

7.
1922年美国著名的新闻评论家李普曼发表的《公众舆论》一书在美国学术界引起的巨大反响。书中李普曼强烈抨击了传统参与式民主的弊端,认为公共舆论含有非理性因素,而日益发展的大众传播的再现化手段更是不利于公众把握社会议题,公众直接参与公共事务只能带来社会的混乱。作为美国传统参与式民主的积极倡导者,杜威则为参与式民主正名,指出大众传播能够促进公众意见沟通,是公共舆论形成并影响公共事务的渠道之一。本文旨在将"李杜之争"简做梳理之后将其二人有关公共舆论的观点放置新媒体环境中以作新的解读。  相似文献   

8.
相关链接:喻国明,男,1957年9月生于上海市。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所长,《新闻学论集》主编。主要研究领域为发展传播学理论、新闻体制改革和新闻传播效果理论、中国民意测验的理论与方法。他的主要的学术著作有:《中国新闻业透视:中国新闻改革的现实动因和未来走向》(1993)、《中国民意研究》(1993)、《嬗变的轨迹:社会变革中的中国新闻传播和新闻理论》(1996)、《媒介的市场定位:一个传播学者的实证研究》(2000)、《解构民意:一个舆论学者的实证研究》(2001)、《解析传媒变局:来自中国传媒业  相似文献   

9.
《当代新闻学》是南京政治学院等二十所院校新闻系联合编写的,将由北京长征出版社出版。该书借鉴了信息科学、传播学、舆论学、社会学、宣传心理学等学科的知识,辟设了新闻与信息、新闻与宣传、  相似文献   

10.
一战后不久,美国新闻评论家李普曼在《舆论》中再次探讨了新闻学研究的“元问题”,即新闻真实问题。本文以重访的视角考察了《舆论》被学界经典化的过程和意义。李普曼本人并非是“以学术为志业”的学者,《舆论》也并非一本诞生于大学院墙内的学术专著,但却被新闻传播学奉为经典。因此,挖掘这一经典化过程将为探讨新闻学研究的建制与划界提供线索性价值。《舆论》中关于新闻真实之于政治民主的讨论,具有“谜题”性质,帮助勾勒现代新闻研究的核心关切。数字新闻时代,描摹新闻业的探照灯隐喻已然发生变化,新闻业所能发挥的民主功能亦值得期待。  相似文献   

11.
蔡斐  张波 《中国编辑》2023,(4):11-16
中国式现代化对新闻舆论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明确了新方向。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下,新闻舆论工作要坚持问题导向,从创新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概念体系、构建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理论体系、夯实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实践体系三个方面,构建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学科体系。要坚持胸怀天下,注重议题设置,满足全球共同价值诉求;更新话语表达,增强故事叙事情感共鸣,着力提升国际传播能力。要与时俱进,在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等方面发力,不断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  相似文献   

12.
最近读到河北教育出版社新版的韩利红 《主流媒体与政治系统伴随关系实证研究——以 〈人民日报〉 "厂长负责制" 报道 (1978—1988) 为例》 一书, 甚为欣喜. 该书以 《人民日报》 对 "厂长负责制" 改革进程的介入和参与为研究对象, 详尽论述了新闻媒体在政府决策形成过程中的宣传引导、 采集民意、 反馈意见、 形成舆论、 影响社会及政府决策的作用, 是近年出现的新闻传媒参与社会建构的代表性著作, 是一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具有创新性的新闻传播学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3.
传播学奠基人李普曼先生的《舆论学》出版至今已逾八十年,尽管书中的例证未免显得有些遥远,但书中的那些深刻、独到的见解却丝毫没有被时间所腐蚀。  相似文献   

14.
作为全国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陈力丹著)一书,1999年7月由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后,于2000年8月第二次印刷,2002年5月又第三次印刷。新闻传播学的学术著作出版不到四年三次印刷,是很少见的。该书分为9章、29节、130个小问题,将舆论学的学理研究、舆论导向的实证研究和普及性的表述结合了起来。对于新闻学研究者,这本书提供了关于舆论学的发媒介的互动关系、受众接受特点等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参考中外论著和文章274部(篇),力求建立起适合中国舆论特征的舆论学体系。对于新闻…  相似文献   

15.
本文结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发展逻辑,从本色、底色、亮色、特色四个维度表达了对习近平新闻舆论思想的理解,论述了学习《习近平新闻舆论思想要论》一书的体会。  相似文献   

16.
赵福龙 《新闻世界》2011,(5):196-197
由W·李普曼撰写的《舆论学》(1922年)一书,对公众舆论、宣传和议程设置等方面的传播研究都产生了作用。书中,李普曼描绘了各种舆论现象间的种种内在联系,如自己熟悉的一个小社交圈子会产生广泛传播、暗合了舆论领袖理论、形成成见的温床、激发兴趣的因素、我们与世界的精神纽带等作用,为传播学研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作者认为,《习近平新闻舆论思想要论》一书不仅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有关加强和改进新闻舆论工作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念、新论断进行了系统梳理,还进一步揭示了习近平新闻舆论思想的本质特征。作者并由此对"新时代"对中国新闻舆论工作者提出的新任务和新要求谈了自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主持人在民生节目中是否是引导舆论监督作用的关键,并从传播学的专业角度审视主持人如何实现舆论引导,主要从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对主持人的具体要求入手,认为民生新闻在主持人的推动下有望向公共新闻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9.
《新闻传播学概论》(以下称《概论》)以新的体系、框架和思路,为读者展示了一个新的学科领域,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就是创立了一个新学科。我习读过并教授过新闻事业概论、新闻学原理、新闻学概论等著作和课程,这些都是新闻学的基础理论知识;我也研读过传播学、大众传播学的论著。然而把新闻学与传播学交叉研究,并成就一部学术专著,在我看来还是首创。读《概论》一书,似有一股清新之风扑面而来,它为新闻学和传播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作了一次新的有益的尝试与探索。《概论》由新闻传播学本体论、客体论、立体论、载体论、媒体…  相似文献   

20.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新闻传播生态及舆论格局发生了改变,对新闻工作者的角色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闻工作者通过权威的声音来引导舆论、激励人心,并为新时代社会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如果其在角色道德层面存在缺失,不仅会影响新闻工作者的职业前景,还会对新闻传播行业的公信力产生消极影响.由魏茹芳编著的《新闻工作者角色道德自觉》一书,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研究本位,运用社会学、伦理学、传播学及新闻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综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对新闻工作者角色道德进行了深入研究,对促进新时代背景下新闻工作者良好个人品质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