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9年11月,我当选“中国好人榜”之“敬业奉献好人”。敬业与奉献这两个关键词,贯穿了我的新闻生涯。1992年秋天,在做了近四年的大学经济法教师后,我考入济南广播电视台,成为一名记者,先后做过电视和广播的记者、主持人、制片人等工作。但是,不管从事什么工作,在哪个岗位,我都会把本职岗位工作做好,这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职业精神,更需要一份坚守。  相似文献   

2.
当记者几乎天天都要写新闻,若要问一年写了多少新闻,恐怕连自己一下子也回答不出来。别看新闻写得不少,但要获个大奖却真不容易,所以,有的记者把采写出获奖新闻形象地叫做“沙里淘金”。如果每年都能淘点“金”出来,对做记者的来说,可算是可喜可贺之事。我做记者10余年,也淘得一点“金”,这其中1996年采写的《农民出资奖园丁》,荣获河北省好新闻二等奖,奖项虽不算高,但给我的感触却很深。我觉得要写出好的获奖作品,唱好“识金”、“抢金”、“掘金”的“三部曲”必不可少。  相似文献   

3.
中共北京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立行1月5日在“北京中学生通讯社成立一周年纪念会”上,称赞小记者们“生气勃勃,满怀理想”,并对如何做一名好记者提出看法。他说,要做一个好记者.必须具备以下素质:一、思想上要明确,我这一支笔是为人民服务的;二、一定要始终坚持新闻的真实性。“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有的记者为了使自己的稿件突出一些、  相似文献   

4.
最近,有个重要的全国性会议在某省召开,省王的新闻单位无人光临。我以为是“新闻鼻”未闻到这个信息使然的,一打听,原来有些记者是知道的,只是因为没有“请”。有人告诉我:有些记者应付“请”尚且不暇,请还未必请得到呢,何况不请。我不反对请记者,也不反对记者应请。因为,请也是传递信息,加上人家热情,必然会为工作提供方便条件,许多记者都在“请方”抓到过活蹦活跳的好新闻。但是,记者也只能把请当作“信息传递”。人家请来了,提供了好线索,自己无动于衷,这表明对捕捉新闻缺少热情,不象记者;自己得到了好线索,却要等人家来请,这更不象记者。  相似文献   

5.
中华新闻函授学院请我给学员们讲新闻采访。面授课后,五六个工人学员围住我议论不休。“我们厂没有什么好写的。”“好象新闻都发生在人家单位!”报社每次召开全体驻外记者会议,总有些人抱怨:“他们(指高产记者)真幸运,那里总有写不完的新闻。我们驻在地不行,工作平平常常,没有新闻!”  相似文献   

6.
采写“带响”的新闻是广播记者必须具备的基本功,那么如何采制好“带响”的广播消息呢,我想从三个方面谈体会.  相似文献   

7.
2014十大事件     
《传媒》2015,(3):15-18
一、 “好记者讲好故事”活动全国巡讲 2014年8月至12月,中宣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国记协面向全国新闻战线开展了“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评选活动.全国万余名新闻工作者参加了此次活动,他们通过讲述亲身经历、所见所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示了当代新闻工作者的良好形象.12月19日-12月27日,“好记者讲好故事”巡讲报告团兵分3路奔赴祖国10个省区市,为当地新闻单位的编辑、记者和高校新闻院系的师生作了精彩报告.  相似文献   

8.
因为一篇“好人三哥”的稿子被认为是同公安局唱“对台戏”,焦作日报记者陈作华不仅连都市新闻采访部副主任的官儿丢了,还得苦巴巴地等着一个和他本人并无直接关系的判决,因为这牵涉到他的职业声誉。据称,今年5月,在陈写的报道刊发后不久,“好人三哥”贺永星因“涉嫌黑恶犯罪”被批捕。  相似文献   

9.
好人老贾     
予生也晚,结识老贾,已在他退休前夕的那几年了.对他波澜壮阔的新闻生涯,当时并不深知.因此,觉得自己完全没有资格去写老贾,何况又是在<新闻记者>这个我素所敬重的专业刊物上.但编辑说,没有关系,我们是来纪念一个好人.  相似文献   

10.
高方 《传媒》2015,(1):8-11
为延伸和扩大“好记者讲好故事”活动成果,进一步助推当前全国新闻战线大力开展的“行进中国、精彩故事”大型主题报道活动,2014年12月21日-27日,由中宣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国记协联合组织的全国新闻战线“好记者讲好故事”巡讲团共30人兵分3路,分赴辽宁、上海、浙江、江西、河南、广东、广西、贵州、陕西等地,为当地媒体的新闻从业人员和高校新闻院系师生做巡回演讲.本刊记者高方、李栋作为随团记者,共同见证了活动的魅力.这次巡讲的意义何在?作为媒体人,如何诠释好中国梦,讲好中国故事?带着这些问题,记者专访了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新闻报刊司司长李军,请他给我们讲述好记者与好故事背后的故事.  相似文献   

11.
鲁艺 《记者摇篮》2006,(1):14-16
那天,报社领导通知我到省记协开会,参加“成功记者论坛”,说实话,是有些受宠若惊或者说惭愧的,虽然写过几篇在全国有些影响的稿子,但被冠以成功记者实在汗颜。后来一想,这是领导的一种鼓励,再推托岂不是有不识抬举之嫌了,于是,也就斗胆在这里和大家探讨一些做记者的心得,且不说是否成功,姑且算自己的一点经验吧。在我看来,想成为一名好记者最重要的就是要忠实于自己的内心,这也是常说的记者要有职业操守。记得一位新闻前辈曾这样说:“一定要把做人和做新闻结合起来,一个人,做不好人,就做不好新闻,做不好人就做不好学问,特别是我们做新闻人,…  相似文献   

12.
做一个好记者要脑勤、腿勤、笔勤,再加上一点:嘴勤。所谓嘴勤就是敢于提问题和善于提问题。 记者提问的场合不外乎主要有以下几种:记者招待会上提问、独家采访时提问、闲聊交谈时提问,以及在事先没有准备的情况下突然遇到采访对象时提问。 嘴巴被“封”的苦恼 新闻职业最大的特点就是竞争。人无我有,出奇制胜;人有我早,先发制人;人早我好,妙笔生花;人好我转,另辟蹊径……新闻战场龙争虎斗,异彩纷呈,最激烈的战场之一是记者招待会。有人将其称为“记者擂台赛”,是考验记者“嘴上功夫”的最佳场合,这对常  相似文献   

13.
记者要写出优秀新闻作品.很大程度取决于题材。有些好题材需要记者慧眼识宝.抓住机遇去“挖”、去“抢”。我在采访实践中.就碰到这样两件事。  相似文献   

14.
当记者几乎天天都要写新闻,但要获个大奖却不容易。我做记者十余年,也淘得一点“金”。这其中《农民出资奖园丁》荣获河北新闻奖二等奖,新华社也给以播发,给我的感触很深。我觉得要写出好的获奖作品,唱好“识金”、“抢金”、“掘金”的“三部曲”必不可少。  相似文献   

15.
悟! ?     
(一) 创优期间。某记者特赴省城向一位对优稿颇有研究的德高望重的专家请教如何写好现场目击式短新闻。这位专家连忙从案头找出一篇佳作念给他听。念毕问来访者:“这篇如何?”记者恳求:“你能否给我分析一下这新闻好在何处?”专家于是又从头至尾念了一遍,然后说:“这新闻就好在这里!”  相似文献   

16.
宋超 《传媒》2015,(1):1
上海新闻界以极大的热忱,迎来了“好记者讲好故事”报告团到上海来作报告.我们听好记者的好故事,感受的是新闻工作者的价值诉求、新闻工作者的正气. 为推动新闻战线深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弘扬新闻工作者优良传统,宣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新闻队伍建设,中宣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国记协从2014年8月开始,联合组织全国新闻采编人员,开展了“好记者讲好故事”活动,并于第十五届中国记者节之前举行了演讲比赛.  相似文献   

17.
刘保全 《今传媒》2003,(6):31-32
某报刊登一篇文章,介绍一家报社的一位专栏主编在清华大学向学生们介绍他从事新闻工作的“理念”和“诀窍”。当学生问:“怎样才能做一个好记者”时,这位主编说:“没事跑图书馆的人,对不起,你别当记者。”当学生再问:“你受过新闻教育吗?你的新闻素质是怎样培育的”时,这位主编回答说:“我没有受过任何新闻教育,甚至没有受过大学教育。刚刚扫盲而已……新闻是做出来的,不是学出来。”如果我没有理解错的话,这位主编成功的“理念”和“诀窍”是当记者用不着到图书馆去看书,用不着受任何新闻教育,用  相似文献   

18.
做文与做人,是每一位记者都会遇到而且无法回避的问题。我觉得,作为一名记者,对做文与做人的思考理解,是与其对职业与事业的思考理解紧密相关的。一个人,如果把新闻岗位等同于一般的职业,而不是当作事业去追求,那么,他就很难在这个岗位上有所作为,有所成就,也就很难写出好文。同样,一个人,如果把做记者等同于一般的谋生手段,那么,当其在新闻实践过程中遇到种种诱惑时,就很难经得起考验,很难坚守职业道德,也就难以保证做个好人。因此,要解决好做文与做人的关系,或者说,既做个好人又写出好文,就要把新闻当作事业去追求,不懈地为之努力。为之奋斗,不是单纯把新闻当作一份职业。  相似文献   

19.
前不久,某报上刊登一篇文章,介绍一位专栏主编在大学里向学生们介绍他从事新闻工作的“理念”和“诀窍”。当学生问:“怎样才能做一个好记者”时,这位主编说:“没事跑图书馆的人,对不起,你别当记者。”当学生再问:“你受过新闻教育吗?你的新闻素质是怎样培养的”时,这位主编回答说:“我没有受过任何新闻教育,甚至没有受过大学教育。刚刚扫盲而已……新闻是做出来的,不是学出来的。”如果我没有理解错的话,这位主编成功的“理念”和“诀窍”是当记者用不着到图书馆去看书,用不着受任何新闻教育,用不着学习,刚刚扫盲的人就可以当好编辑、记者…  相似文献   

20.
前年夏天,我对新闻写作还是门外汉,文章写了一篇又一篇都始终拿不出手。有一天,我鼓足勇气,掂上自己得意的力作敲开了宣传科的大门。宣传干事宰先珍同志正皱着眉头写文章,他仔细地看完我的文章,笑嘻嘻地举起大拇指:“好,写得好,以后多写吧!”我心里暗想自己也许真有两把刷子。谁知等见到《河南石油报》登出后,我怎么也认不出那是自己写的文章,百把字短文,只有两句似曾相识。好坏也算是自己写的文章见报了,经同事鼓励心里热呼呼的着实感激老师宰先珍.从此劲头十足,三天两头找老师请教。时间一长,我深深感到老师的严励和认真.记得前年在朋友家闲谈,听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