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生意盎然”意思是充满生机,富有活力(盎然:洋溢的样子).通常用来形容自然景物.语见宋·真德秀《大学衍义》卷五:“即天之春,生意盎然而物物欣悦也.”例如清·吴昌硕《荷花寄井南诗序》:“雪个画荷,泼墨瓯许着纸上,以秃笔扫花,生意盎然,但少香耳.”茹志鹃《阿舒》:“天暖了,人们还没来得及脱去棉袄,树上已抽出新条,花开了,地面上绿茸茸一片,生意盎然.”袁鹰《新气息从何而来?》:“这三出话剧,有一股强烈的农村生活的新气息迎面扑来,使人感到生意盎然,耳目一新.”  相似文献   

2.
传说不学无术的军阀韩复榘,一次见人们在篮球赛中你争我夺的情景,便发起宏论:“那么多人争一个球干什么,给他们每人买一个不就不争了!”给世人留下了笑料. 一般人说外行话,影响不大;在报刊上发表文章的“笔杆子”以外行充内行(即是偶尔),后果就不同了,于人于己都不利.请看以下数例: “延安……革命遗址”(1990年10月26日西安晚报三版《丰富多彩的<延安展览>》).“皎皎者”(11月15日西安晚报(?)三版《青豆和红豆》).“遗址”一词是考古学术语.故“革命遗址”应为  相似文献   

3.
一部《红高粱》让许多外国人误以为中国家庭多是三妻四妾,一部《卧虎藏龙》又让他们误以为在中国大街上随便拦住一位就是武林高手.当“非主流”占据了西方关注中国的“主渠道”时,“主流”就沦落为跑堂的“小二”.  相似文献   

4.
“呼朋引类”原作“引类呼朋”,意思是呼唤、招引气味相投的人聚在一起.语出宋·欧阳修《憎苍蝇赋》:“一有沾污,人皆不食,奈何引类呼朋,摇头鼓翼,聚散倏忽,往来络绎.”后多作“呼朋引类”.例如明·张居正《乞鉴别忠邪以定国是疏》:“夫专擅阿附者……然后呼朋引类,藉势乘权,恣其所欲为.”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八:“有一等做举人、秀才的,呼朋引类,把持官府,起灭词讼,每有将良善人家,拆得烟飞星散的,难道不是大盗?”鲁迅《彷徨·孤独者》:“那地方几个绅士所办的《学理周报》上,竟开始攻击我了……连推荐连殳(连殳:人名)的事,也算是呼朋引类.”阳翰笙《风雨五十年》:“比如,省一中一个同学读农大,但不识五谷,却会呼朋引类,钻营追逐.”  相似文献   

5.
“形单影只”意思是只有孤孤零零一个人和一个影子.形容只身一人,没有伴侣,非常孤独.语出唐·韩愈《祭十二郎文》:“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逝.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在子惟吾,两世一身,形单影只.”例如明·范受益《录亲记·遣役》:“形单影只,凄凉已极.谁知道遭着官差,把夫妇散折.”张贤亮《土牢情话》三章:“蹉跎至今,形单影只,连女朋友都没找过,青春就在刻苦的自我改造和勤勤恳恳的工作中悄然流逝了.”熊召政《张居正》三卷四回:“常言道,每逢佳节倍思亲,一想到自己十八岁的生日形单影只,身边连一个亲人都没有.不免悲从中来.”也作“形只影单”.清·李汝珍《镜花缘》四十回:“其有夫死而孀居者,既无丈夫衣食可恃,形只影单,饥寒谁恤?”  相似文献   

6.
赵丕杰 《青年记者》2017,(30):81-82
“不容分说”意思是不容许对方分辩(分说:分辩).语见《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后边两个赶到跟前,见了小娘子与那后生,不容分说,一家扯了一个,说道:‘你们干得好事!却走往那里去?’”例如明·吴承恩《西游记》二十一回:“行者依言,按落云头,不容分说,掣铁棒把他洞门打破,叫道:‘妖怪,还我师父来也!’”清·曹雪芹《红楼梦》十七回:“说着,一个上来解荷包,那一个就解扇囊,不容分说,将宝玉所佩之物尽行解去.”姚雪垠《李自成》三卷四十五章:“衙役们带着火签、传票,挂着腰刀,拿着水火棍、铁链、手铐,下乡抓人,如狼似虎.一到红帅家中,不容分说,见人就打,见锅碗就砸,声声要抓红帅的爹爹.”徐贵祥《历史的天空》六章:“说完,不容分说,便把朱恽轩摁在堂屋上方正中的太师椅上,扑通一声跪下去,纳头便拜.”  相似文献   

7.
有一天,我在一张小报上见到一幅漫画:画面左边一只痰盂,右边站着个青年,他远远地朝痰盂吐去一口痰。因距离太远,痰落在离痰盂一尺多的地上。标题是:《心有“盂”而力不足》。我对作者这则具有丰富想象力的标题佩服得五体投地。“心有余而力不足”原是一句常用成语,被他这么一“活用”,变得异常诙谐,妙趣横生,寓卫  相似文献   

8.
当代文坛中有一个小小的有趣现象,一些诗人“诗花”翻飞的笔变魔术似的成了“匕首、投枪、手术刀”,杂文写得相当漂亮.比如流沙河、邵燕祥、叶延滨等即属此类.在诗坛,这几位的诗是拥有大批读者的,而今他们转而做杂文,又吸引了相当多的读者.用时髦的词讲,可谓“两栖”得潇洒!“杂文家”的桂冠,不少在报刊上亮相的人头上都有一顶,但真真称得起杂文家的还真不多.流沙河当之无愧,邵燕祥也让人心服口服.10余年来,邵先生有《忧乐百篇》、《当代杂文选粹·邵燕祥之卷》、《小蜂房随笔》、《无聊才写书》、《自己的酒杯》、《大题小做  相似文献   

9.
《尚书·盘庚上》:“予若观火.”汉·孔安国传:“我视汝情如观火.”唐·孔颖达疏:“言见之分明如见火也.”后来在“若观火”前面加一个“洞”字,用“洞若观火”形容观察事物明白透彻.例如清·张泰来《江西诗社宗派图录·吕本中》:“公所作《宋论》四十篇,审时度势,洞若观火.”鲁迅《南腔北调集·〈守常全集〉题记》:“以过去和现在的铁铸一般的事实来测将来,洞若观火.”陈忠实《白鹿原》二章:“凡人永远也看不透眼前一步的世事,而圣人对纷纭的世事洞若观火.”  相似文献   

10.
读2010年第12期《新闻战线》杂志,有两则关于以“故事”喻理的论述让人印象深刻,颇有感触. 在访谈录《“丑女”无敌》中有这样一段表述:湖南卫视《晚间新闻》是用说新闻、甚至是侃新闻的方式播报的.在说了9分钟好玩的故事后,会用1分钟告诉观众一个道理:“做一个善良的人.”这是包裹在节目的可看性、趣味性、实用性、故事性之内的...  相似文献   

11.
“拍手称快”意思是拍着手喊痛快,形容看到某些事情有了称心如意的结局,从内心感到痛快.语见明·凌漾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十五:“说起他死得可怜,无不垂涕,又见恶姑奸夫俱死,又无不拍手称快.”例如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五十五回:“像这样剥削来的钱,叫他这样失去,还不知多少人拍手称快呢!”赵树理《小二黑结婚》十二:“三个民兵回到刘家峧,一说区上把兴旺金旺二人押起来,又派助理员来调查他们的罪恶,真是人人拍手称快.”巴金《随想录》一三七:“到十九日,这三名犯人真的给送往刑场枪决了.于是大家拍手称快,说是‘大得人心,大快民意’.”<中作者单位一>=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  相似文献   

12.
“杯盘狼藉”意思是桌上的杯盘放得乱七八糟(狼藉:形容凌乱不堪的样子).形容宴饮将毕或已毕,桌上餐具凌乱的情景.语出《史记·滑稽列传》:“日暮酒阑,合尊促坐,男女同席,履舄交错,杯盘狼藉.”例如唐·白行简《三梦记》:“向梦中与数十人游一寺,皆不相识,会食于殿庭.有人自外以瓦砾投之,杯盘狼藉,因而遂觉.”叶圣陶《倪焕之》四:“(蒋老虎)就在茶馆里招揽一批不相干的人,每人给一张自己的名片,叫他们进去投票,出来吃一餐两块钱的和菜.那些临时轿夫在杯盘狼藉的当儿,大家说笑道:‘真难得,我们今天吃老虎了!”  相似文献   

13.
“防患未然”意思是在事故或灾害发生之前就加以防备.语本《周易·既济》:“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例如宋·周必大《王仲行尚书札子》:“然抑兼人而举其偏,防患未然,最为政之要务.”明·马文升《添风宪以抚流民疏》:“臣闻防患于未然者易,除患于已然者难.”李劫人《大波》三部七章:“为了秉承大人意旨,防患未然起见,所有来信,全予销毁,无一字漏出.”钱锺书《围城》六:“师生恋爱是有伤师道尊严的,万万要不得,为防患未然起见,未结婚的先生不得做女学生的导师.”  相似文献   

14.
“巧舌如簧”意思是舌头灵巧得就像乐器里的簧片一样,形容善于花言巧语.原作“巧言如簧”.语出《诗经·小雅·巧言》:“蛇蛇硕言,出自口矣,巧言如簧,颜之厚矣.”大意是:欺诈的大话,出自谗人之口,花言巧语,真是厚颜无耻.例如《后汉书·陈蕃传》:“夫谗人似实,巧言如簧,使听之者惑,视之者昏.”《旧唐书·张仲方传》:“谄泪在脸,遇便则流;巧言如簧,应机必发.”后多作“巧舌如簧”.例如唐·刘兼《戒是非》诗:“巧舌如簧总莫听,是非多自爱憎生.”柯灵《谁在撒谎》:“世间有一种人,一生巧舌如簧,专说谎话,到头来一句真话就全盘推翻了它们.”  相似文献   

15.
“扪心自问”意思是摸着胸口自己问自己(扪:按,摸),表示自我反省.语见宋·宋祁《学合昼上》诗:“扪心自问何功德,五管支离治繲人.”例如梁启超《与上海某某等报馆主笔书》:“此则请公等扪心自问,上流社会人而应作此语耶?”巴金《随想录》八十四:“使我感到可怕的是那个时候自己的精神状态和思想情况,没有掉进深渊,确实是万幸,清夜扪心自问,还有点毛骨悚然.”李国文《冬天里的春天》二章:“难道是我的责任?于而龙扪心自问.”  相似文献   

16.
读10月6日《今晚报》的文摘版,有一短文题为《一位作家“贪污”一只桃》.说的是有一位知名度很高的作家在自己的文章中把“广为人知”的典故“二桃杀二士”写成“一桃三士”.那位作家说:“中国古代有则成语‘一桃三士’,讲一个桃子不说究竟赐给三个有功的大将中的哪一个.结果他们互不相让,以决斗分雌雄,最后皆死于对方的刀剑之下.”文章批评得很幽默,说:“这位作家不仅‘贪污’了一个桃子,还把三位大将的‘自杀’定为他杀’”.  相似文献   

17.
在平时读报中,经常发现“下里巴人”被作为“人”来使用,或者说当做“乡下人”来使用.实际上,“下里巴人”并不是“人”. “下里巴人”这个成语,源于《文选·宋玉〈对楚王问〉》:“有之……客有于郢中者,其始日《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唐代李周翰注:“《下里》《巴人》,下曲名也.”  相似文献   

18.
赵丕杰 《青年记者》2016,(18):54-55
“春兰秋菊”比喻各有特色,各擅其美.语见唐·颜师古《隋遗录》:“(陈)后主问帝(按,指杨广):‘萧妃何如此人(按,指张丽华)?’帝曰:‘春兰秋菊,各一时之秀也.”又见战国楚·屈原《九歌·礼魂》“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宋·洪兴祖补注:“古语云:春兰秋菊,各一时之秀也.”例如宋·洪适《野处有诗……再赋》诗:“夜璧朝琼宁独乐,春兰秋菊岂争荣.”鲁迅《偶成》诗:“所恨芳林寥落甚,春兰秋菊不同时.”伯秋《程砚秋夫人的忧虑》:“现在这两位都已蜚声剧坛的演员犹如春兰秋菊,各有千秋.”范作文《桂花酒》:“她们长得也都很漂亮,但春兰秋菊,风度各有千秋.”  相似文献   

19.
不久前,新闻界揭发出一件“双胞怪胎”的丑闻:《中国人才报》在今年6月11日,用同一个报名,同一个期号,印出真假两种报纸。在假报上,刊登了三个“专版”。这是他们以索取2.15万元为条件,为京郊两个县刊用的。报纸印出后,县里同志发现这是一张只向两县发行的假报,根本不是一张发行到全国的真报。他们看到这些有偿新闻只能供自己阅读后,气愤地说:“过去只听说袁世凯的儿子印假报欺骗他老子,没想到今天有人靠印假报来骗钱!”搞有偿新闻,靠出卖版面挣钱,这在新闻界已不是《中国人才报》一家,但用出假报的办法行骗,《中国人  相似文献   

20.
《扬子晚报》1992年3月25日五版,题为《访宋丹丹》一文中写道:“……一发不可收拾……”《新闻战线》1992年第3期,题为《“爬格了”人的呼声》一文中写道:“………发不可收拾……”《新闻爱好者》(河南)1991年第12期,题为《上“第一稿”的乐趣》一文中写道:“……此后便一发不可收拾……”以上三例中的“一发不可收拾”应为“一发不可收”。由于多了一个“拾”字,便使原意完全反了。因为“一发不可收”是形容不断涌现,多指褒意;而“不可收拾”则是一败涂地,系指贬意。《现代汉语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