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刚接手这个班,我对俞草同学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印象,只听说她常迟到、旷课,学习跟不上。我对她的格外关注是在一次家访后。那次家访,我了解到她和她的家庭:母亲在她10个月大时便带着家里仅有的一些积蓄离家出走,  相似文献   

2.
下乡家访。几句寒暄后,主人便设茶招待。但等了半天,也未见水上来。主人朝外边喊一嗓子:“喂,水呢?莫不是刚刚开始挖井吧?”女主人笑着应一声:“没有,挖井需要铁锹,正炼钢呢!”女孩,即我们此次家访的对,一边帮着母亲在外屋拾掇,一边也加入到对话的行列中。她说:“哪里啊,我妈妈还在探矿的路上。”  相似文献   

3.
三次家访     
家访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环节,能否成功地做好家访,关系到能否教育好学生,能否带好班集体。前不久,我在家访中遇到这样一件事:去年,我班来了个插班的女生。这个学生聪明,语言表达能力强,能投老师所好讲话。但是,她生活散漫,不能按时完成作业,全和同学打架,学习成绩很差。我几次找她交谈,不见效果,于是我决定家访,和家长一起对她进行教育。第一次我采用预约型家访,让这个女生提前一天告诉家里,第二天下午5点左右我去家访。这个学生迟疑了一下答应了。但当我如约而至时,她却在胡同口挡了驾。她告诉我,母亲没在家,家里没人…  相似文献   

4.
马德 《高中生》2013,(24):1
下乡家访。几句寒暄后,主人便设茶招待。但等了半天,也未见水上来。主人朝外边喊一嗓子:"喂,水呢?莫不是刚刚开始挖井吧?"女主人笑着应一声:"没有,挖井需要铁锹,正炼钢呢!"女孩,即我们此次家访的对象,一边帮着母亲在外屋拾掇,一边也加入到对话的行列中。她说:"哪里啊,我妈妈还在探矿的路上。"  相似文献   

5.
家长的力量     
正我在老师眼中曾是一个安静、羞涩、少言寡语到近似木讷的内向女生。多年后,成长为一名人民教师的我,再次触及"家访"这一话题时,又想起封存在记忆中的那件往事。儿时,班主任林老师在家访时对母亲说过一句话:"怎么搞的,你们夫妻俩都不傻,生出的女儿却这么笨!她连下课都不懂得走出教室玩,只会坐在座位上,呆呆的!"这很伤人,但在当年是再平常不过的批评。母亲直到现在  相似文献   

6.
暑假家访,跟一位原本成绩比较糟糕的学生的家长谈她的女儿。这是一位豪爽的母亲,此刻她笑逐颜开,让我想起她不久前的忧心忡忡。她的女儿是我带的学生,是个喜欢成天在田里抓泥鳅捉黄鳝却对学习不“感冒”的野丫头。她母亲第一次来找我时,承认她以前对孩子太不负责任了,认为爱孩子无非就是孩子需要什么就给买什么。等  相似文献   

7.
初三开学伊始,我突然收到班里小美的一封信,内容很简单——打算辍学。对我这个班主任而言,这无疑是晴天霹雳,因为小美一直表现不错,家境也还可以,难道有什么难言之隐?我决定马上家访。第二天,我来到小美家,在田间见到了她的父母。我说明来意后,小美的母亲抢着说:"这孩子也太任性了,我们对她要求严一点,她就无法接受  相似文献   

8.
参加工作二十余年,我一直担任小学班主任,曾多次被评为乡、县优秀班主任、合校主任。下面,我结合班级的实际情况,浅谈自己对做好农村合校班主任工作的看法。一、"博爱"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前提1.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记得我刚接班时,班里有个学生,父母正在闹离婚,家庭生活困难,唯一照顾她的姐姐又出了车祸,孩子心情极度悲伤,便有了辍学的念头。我得知情况后,发动全班同学为她捐款,并让她住在我家,经常和她谈心,在此期间,我还通过逐村家访,找到了这位学生的母亲,与她母  相似文献   

9.
我的母亲     
我的母亲今年整整八十岁了。她从十七八岁高中肄业后,便在渭北山区做了一辈子小学教员。在她的身上既有教师特有的智慧,又有农村妇女的善良、淳朴。她对我言传身教,使我受益终身。在我七八岁的时候,有一次,母亲领着我去彬县看望父亲。我见父亲的一位同事的打火机稀罕,便偷偷拿了去玩。当母亲发现时,我们已  相似文献   

10.
一天,我班一位学生无故缺席。他是病了,还是家里有事?我在学生中一打听,说是他自动退学了。这位学生家庭经济并不困难,又不缺劳力,为什么要退学呢?我心头充满疑问。放学后,我便进行家访。半途,我碰到这位同学的母亲。问及孩子为什么没到校,她说:“我娃儿学习成绩差,反正学不走,退学算了。”事实上,这位学生的学习成绩在全班属中等。我把这一情况向家长作了汇报,她答应回去和爱人再商量。第二天,第三天过去了,这位学生还是没来上学,我只好再次登门家访。  相似文献   

11.
韩远华 《班主任》2014,(7):27-28
正新学年开学不久,我就发现女生小丽特别胆小,每次上课总低着头,从不举手发言,老师叫她回答问题,她的声音小得根本就听不清在说什么。我找她谈话她也是低着头,提醒多次都没有效果。于是,我给小丽的母亲打了电话,后来又专程到她家家访,得知小丽3岁时,她父亲因封建思想重,嫌弃小丽是个女孩而抛弃了她们母女。小丽跟着母亲,靠母亲在外打零工维持生活。因为母亲要在外打工,小丽就经常  相似文献   

12.
黄金萍 《湖南教育》2001,(14):41-41
营造气氛感染法。在心理教育过程中,环境气氛对一个人的感化有时远比苦口婆心的开导更有效果。我班有位女生属单亲家庭,与母亲相依为命。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她对母亲的管教产生了严重的逆反心理,常对母亲恶言相向,甚至在作业本上诅咒母亲。为缓和她与母亲间的紧张关系,我采用了家访、谈心的方式多次开导,但收效甚微。后来,我在母亲节那天特意举行了一次班会,主题是《感受母亲,回报母爱》,  相似文献   

13.
一(2)班语文老师王伊是一位年轻教师,内向腼腆,不善言辞,见到家长也是一脸的羞涩。 当得知她的家访记录为零时,我很疑惑,因为在平时的工作中她并不偷懒。于是,我私下里找到她:“为什么呢?有什么困难吗?”“我,我……”她支吾半天,便低下了头,眼睛里流露出愧疚和无助。许久,我明白了,对她说:“明天上午我和你,还有刘老师一起去家访!”刘老师是她的搭档,一(2)班的班主任。  相似文献   

14.
一块碎瓷片     
在这个世界上,为什么我母亲一直珍藏着——那年,我九岁。一天,母亲有事要到镇上去,留下哥哥、姐姐和我在家。她离开后,我便趁机跑进她的卧室,在梳妆台里寻找自己喜欢的东西。  相似文献   

15.
父亲抛弃了我们母子孩提时代,母亲便告诉我:我的父亲是个坏人,在我降生一年后他便抛妻弃子,远走他乡,他是我们母子俩的叛徒。我的家乡土地贫瘠,人民生活困苦。我的母亲是一个苦行僧般的人,她性格倔犟,不苟言笑,仿佛生  相似文献   

16.
健康计划     
母亲做得一手好菜,我却没能胖起来。于是,我的豆芽体形便成了她的一块“心病”。初三伊始,母亲开始实施她那“让女儿胖起来”的方案:她不仅买了多本家庭菜谱,还准备了一本小册子,记载我开始新饮食计划后的精神状态、学习情况以及体重增减等。就这样,我在母亲的“强压”下,开始了她的“健康计划”!  相似文献   

17.
烧饼·汉堡     
每当校车停靠路边时,我便会透过车窗去寻找母亲的身影,因为我希望能在她看见我之前找到她。这像是一场比赛,母亲总是能在我找到她之前看见我。这次也不例外,当我为在人群中发现那张独一无二的面庞感到高兴时,同时映入我眼帘的还有母亲那只在空中向我摇摆的手和她脸上淡淡的笑容。显然,母亲早已发现了我,她又赢了。  相似文献   

18.
家访     
马德 《教师博览》2009,(12):19-19
下乡去做一个高一孩子的家访,到了村里,正是正午,热浪翻滚的街道上看不到一个人。向谁打听好呢?正无计可施的时候,我突然想起去年毕业的一个叫姚磊的学生是这个村里的,便拨通了他家的电话。接电话的,是姚磊的妈妈。当我报出身份并说明来意后,她马上说,老师,你就等在村口,我这就去迎你。没几分钟,姚磊的妈妈便从一个巷道出来,一边疾步走,一边使劲向我招手。你是县中的?是姚磊的老师?赶紧,这儿热,先进家。见面后,二话不说,她便领着我往她家里走。  相似文献   

19.
每当校车停靠路边时.我便会透过车窗去寻找母亲的身影,因为我希望能在她看见我之前找到她。这像是一场比赛,母亲总是能在我找到她之前看见我。这次也不例外,当我为在人群中发现那张独一无二的面庞感到高兴时.同时映入我眼帘的还有母亲那只在空中向我摇摆的手和她脸上淡淡的笑容。显然,母亲早已发现了我,她又赢了。  相似文献   

20.
母亲的白发     
我和母亲坐在阳台上,我忽然看见她头上的白发,便要求为她剪,母亲欣然同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