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7 毫秒
1.
古代有关官职任免升迁的用语古代任用人为官称“任”.《尚书·大禹谟》:“任贤勿贰.”后来也称作“任命”.所以就职也称“上任”,卸职也称“卸任”.选拔任用官吏也就称为”简任”.《后汉书·申屠刚传》;“又数言皇太子宜时就东官,简任贤保,以成其德.”上任为官称之为“就任”、“就职”、“就吏”.《汉书·朱博传》:”故事,二千石新到,辄遗吏存问致意,乃敢起就职.”晋李密《陈情表》:“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晋书·阮籍传》:“于是乡亲共喻之,乃就吏.”人被征召为官吏称之“辟”.汉蔡邕《郭有道碑文序》:“群公休之,遂辟司徒掾.《后汉书·黄宪传》;”宪初举孝廉,又辟公府,”也称之为”辟召”.《后汉书·郑均传》:“常称病家庭,不应州郡辟召.”征召引进官吏也称之为”辟引”.《梁书·杨公则传》:“湘俗单家以赂求州职,公则至,悉断之,所辟引皆州郡著姓.”任人为官也称之为“命”.《左传·襄公  相似文献   

2.
古代任用人为官,称“任”,后来也称作“任命”。所以就职也称“上任”,卸职也称“卸任”。选拔任用官吏也就称“简任”:任贤勿贰。《尚书·大禹漠》又数言皇太子宜时就东宫,简任贤保,以成其德。《后汉书·申屠刚传》  相似文献   

3.
翻阅新教材《苏武传》,发现其中有不少注释似可商榷,现提出一些肤浅的意见,就教于教材编者与广大读者。一、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课文注:年青时,因为父亲职位的关系而被任用,兄弟都做了皇帝的侍从官。任,指他父亲的职位。汉朝制度,凡职位在二千石以上的官吏可以保养子弟一人做郎官。任,这里不是“指他父亲的职位”。释“任用”也不妥。任,当释为“保任”。因推荐者负有担保的责任。《汉书·爰盎传》:“孝文即位,盎兄任盎为郎中。”颜师古注引如淳曰:“盎为兄所保任,故得为郎中也。”《后汉书·公孙述传》:“公孙述……哀帝时以父任为郎。”李贤注:“任,保任也。”又,“保养子弟一人做郎官”句,“保养”二字使用不当,宜改为“保举”。《汉仪注》:“吏二千石以上,视事满三岁,得任同产(同母兄弟)若(赤子、幼儿)一人为郎。”(《文献通考》323页括号内文字系作者注)此“任”字乃  相似文献   

4.
周章,三国名将周瑜的曾祖父,东汉顺帝时历任豫州刺史、河内大守,有政声。范晔《后汉书》本传载:周章“好贤爱士,其拔才荐善,常恐不及。每至岁时,延请举吏入上后堂,与共宴会,如此数四,乃遣之。赠送什物,无不充备。”此言周章“举吏”,但所举为何科目,却用语含糊。检《三国志·吴志·周瑜传》裴松之注引张璠《后汉纪》,言所举乃“孝廉”,可据以补范氏之疏。 又有可议者:汉时举吏,名目繁多,有贤良方正、直言极谏、明经、孝廉、有道、计偕、茂(秀)才四行等。但从前引范氏语来看,很容易使人误解为“举上计吏”。据汉制,每岁末,各郡国都要派郡吏上京送计簿,汇报郡国一年来的政事,曰“遣吏上计”(《续汉志·百官志》五)。范书则称为“举上计吏”(如  相似文献   

5.
一、父母宗族,皆为戮没。(高六册《荆轲刺秦王》) 其中“戮没”,课本注为:“杀戮和没收。重要的杀,较轻的没收入官为奴婢。”将“没”作如是解,我们认为值得商榷。 对于没收罪犯家属《或财产》入官义,先秦典籍一般用“入”。如《周礼·秋官·司历》:“其奴,男子入端隶,女子入于舂橐。”汉以后用“没入”、“没官”。如上例郑玄注引郑司农云:“谓坐为盗贼而为奴者,输于罪隶舂人橐人之官也。……玄谓奴坐而没入县官者男女同名。”《史记·平准书》:“匿不自古,占不悉,戌边一岁。没入纸纸(纟昏)线。”《汉书·刑法志》:“乃随其父至长安,上书曰:妾父为吏,齐中皆称其廉平,今坐法当刑。……妾愿没入为官婢,以赎父刑罪,使得自新。”《三国志·魏书·高柔传》:“是时,杀禁地鹿者身死,财产没官。”《北史康传》:  相似文献   

6.
全日制十年制高中课本语文第一册《硕鼠》一诗中有“爰得我直”一句。课本注:〔直〕这里指处所。关于“直”,《古汉语常用字字典》释作“价值”。《史记·张汤传》:“汤死,家产直不过五百金。”引伸为“工钱”。《后汉书·班超传》:“为官写书受直,以养老母”。这个意义后来写作“值”。今人余冠英《诗经  相似文献   

7.
精彩片断     
材料:画饼充饥出处:《三国志·魏书·卢毓传》寓意:《三国志·魏书·卢毓传》有言:“选举莫取有名,名如画地作饼,不可啖也。”是以“画饼充饥”比喻徒有虚名而无实惠。另,《续传灯录·行瑛禅师》有言:“谈玄说妙,譬如画饼充饥。”又以“画饼充饥”  相似文献   

8.
“好古”,是中国古来久已形成的文化倾向。《论语·述而》中可以看到孔子对这一追求的反复强调。《汉书·景十三王传·河南献王刘德》所谓“修学好古,实事求是”,也体现了对珍重文化遗存,遵循文化传统的精神的赞许。《后汉书》已经有“古学”之称,说到卢植从马融“受古学”《卢植传》,李育“颇涉猎古学”《李育传》,贾逵“为古学”《贾逵传》,桓谭“好古学”《桓谭传》,郑兴、卫宏“皆长于古学”《杜林传》等。这里所说的“古学”特指古文经学,也包括古文字学。考古,是很早就已经出现的语汇。北魏学者郦道元在《水经注·滱水》中…  相似文献   

9.
说“趋”     
“趋”字的本义是“疾走,跑。”汉·刘熙《释名·释姿容》:“趋,疾行也。”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二上·走部》:“趋,走也。从走,刍声。”《公羊传·桓公二年》:“趋而救之。”注:“趋,走也。”“走”即今语之“跑”。《诗经·小雅·绵蛮》:“岂敢惮行,畏不能趋。”郑玄笺:“岂敢难徒行乎?畏不能及时疾至也。”朱熹注:“趋,疾行也。”由此可知,“趋”的本义只在描写人的步履速度并且没有褒贬色彩,中性。可是,“趋”还有一个常用义“攀附”,则系贬义了。晋·陈寿《三国志·魏志·董昭传》:“窃见当今年少,不复以学问为本,专更以交游为业,国士不以孝悌清修为首,乃以趋势游利为先。  相似文献   

10.
“禁锢”一词容易并且实际常常被人误解。而“禁锢”又多见于汉代,因此,这里谈一谈有关汉代“禁锢”的情况,以帮助读者对它加以理解。禁锢,又称“废锢”,简称“锢”,或“禁”。它是对事主为官资格的取消,而不是刑罚,也不能用刑罚来代替。《左传·成公二年》杜预注:“禁锢勿令仕。”《后汉书·马融传》注引《马融集》所引邓太后制:“融典校秘书,不推忠尽节,而羞薄诏除,希望欲仕州郡,免官勿罪。”《汉书·云敞传》:“皆当禁锢,不得仕宦。”《汉书·佞幸传》记载元帝时,石显弄权,正直的臣子忤旨得罪,“(萧)望之自杀,(周)堪、(刘)更生(向)废锢,…  相似文献   

11.
水滴石穿     
这一典故出自南宋罗大经的《鹤林玉露·地集·一钱斩吏》。“张乖崖为祟阳令,一吏自库中出,视其鬓旁巾下有一钱,诘之,乃库中钱也。乖崖命杖之。吏勃然曰:‘一钱何足道,乃杖我耶?尔能杖我,不能斩我也!’乖崔援笔判曰:‘一日一钱,千  相似文献   

12.
《辞海》(1979年版)的“睡”(3819页)字是这样解释的:睡(shuì)睡觉。《史记·商君列传》:“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汉书·贾谊传》:“将吏被介胄而睡.”其中“孝公时时睡”的“睡”字,并非“睡觉”之意。  相似文献   

13.
《辞源》第四册第2923页“[护前]:袒护所为,绝不认错。《三国志·吴·朱桓传》:‘桓性护前,耻为人下,每临敌交战,节度不得自由,辄嗔恚愤激。’”《辞海》上册第1551页“护前:回护自己从前的错误。”也引《朱桓传》为例。两书解释“护前”,与“护短”相近,但是与它的本义相违背。“护前”这个词,《三国志·蜀书·关羽传》也用过:“羽闻马超来降……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亮知羽护前,乃答之曰:‘孟起  相似文献   

14.
“县官”一词,屡见于《史记》、《汉书》。如: “元鼎元年,遂坐卖宅县官故贵, 国除。”(《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乃募豪民田南夷,入粟县官。” (《史记·平准书》) “县官衣食振业,用度不足。” (《汉书·武帝纪》) “庸知其盗买县官器,怨而上变告子。”(《汉书·张陈王周传》) “令丞相用事,县官信之。”(《汉书·霍光金日磾传》)其例多至不胜枚举。通而观之,《史》、《汉》中出现的“县官”一词,不外有两种  相似文献   

15.
《汉书·贾邹枚路传》 :“至秦则不然。贵为天子 ,富有天下。赋敛重税 ,百姓任罢 ,赭衣半道 ,群盗满山 ,使天下之人戴目而视 ,倾耳而听。”师古曰 :“戴目者 ,言常远视 ,有异志也 ,倾耳而听 ,言乐祸乱也。”吴恂《汉书注商》 :“戴目而视 ,言举目仰视 ,《说文·目部》谓之 ,《史记·孔子世家》所云眼如望羊者是也。此乃怒目而视之义 ,非有异志之谓也。倾耳而听 ,言时有戒心 ,不安寝处 ,非寻常谛听之谓也。”杨树达《汉书窥管》 :“‘戴’‘载’通用 ,‘载’‘则’亦通用 ,‘戴目’即‘侧目’也。”按 :此句是刻绘秦时的社会状况。“赋敛重…  相似文献   

16.
诗骚短札     
有女如云《诗经·郑风·出其东门》:“有女如云”,《传》曰:“如云,言众多也。”《齐风·敝笱》:“齐子归止,其从如云”,《传》曰:“如云,言盛也。”《鄘风·君子偕老》:“鬓发如云”,《传》曰:“如云,言美长也。”《大雅·韩奕》:“诸娣从之,祁祁如云”,《传》曰:“言众多也。”《诗》中以“云”喻女者凡此四则,自毛氏而降,至郑《笺》,至《集传》,至清代诸大家,对如云的解释都是如此。而诗人何以以“云”喻女,则不得而知。我以为,用“云”描写女性,当根植于中国人对女性审美之着眼点。中国人同西方人对女性审美着眼点之不同,首先在于中国人看重的是美人的光彩,尤其是面部的光泽,西方人看重的则是形体之曲线。这一点,从古人对女性描写的一些词语可以  相似文献   

17.
出处:《周礼·夏官·职方氏》:“其浸五湖。”《论语·颜渊》:“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唐·吕岩《绝句》:“斗笠为帆扇作舟,五湖四海任遨游。”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文学史上 ,辞赋往往并称 ,或者说混称。这一现象自汉赋产生之日始便存在了。如《汉书·王褒传》 :“辞赋大者与古诗同义 ,小者辩丽可喜。”《史记·屈原列传》“乃作《怀沙》之赋。”《汉书·扬雄传》 :“赋莫深于《离骚》 ,反而广之 ;辞莫丽于相如 ,作四赋。”后世虽有人加以区别 ,然二体仍难以区分 ,因此马积高先生在《历代辞赋研究史料概述》中总结说 ,辞赋二体 ,“厘而为二 ,殊多纠葛 ,故多数作者和研究者仍多以辞赋连称或以赋统辞”。这是由于楚辞在东汉逐渐走向式微 ,汉以后的辞赋研究大体是以赋的研究为主 ,于是有关楚辞体的声…  相似文献   

19.
扇子的雅称     
扇子作为一种驱暑纳凉的用具,有不少雅称,如: 仁风仁风原是古时美化帝王或地方长官的谀词,言其恩泽如风之遍布。《后汉书·章帝纪》: “功烈光于四海,仁风行于千载。”晋代袁宏为东阳守,谢安授以扇赠行,宏答曰:“辄当奉扬仁风,慰彼黎庶。”此后, “仁风”便作为扇的雅称。《幼学琼林·器用》: “剑有干将镆铘之名,扇有仁风便面之号。”便面本是古时用来遮面的扇状物。《汉书·张敞传》: “(敞)使御吏驱,自以便面拊马。”后来也称团扇、折扇为“便面”“障面”。吴绮《见人扇头是友沂绝句怆然和之》:“只今便面春风在,曾向章台拂柳花。”(《清诗别裁集》)  相似文献   

20.
<正> 关于王昌龄的籍贯,历来有三种不同的说法:《旧唐书·文苑传》称“京兆王昌龄”,《全唐诗》因其说,《河岳英灵集》称“太原王昌龄”,《唐才子传》因其说,《新唐书·文艺传》谓“昌龄字少伯,江宁人”,《唐诗纪事》和《唐诗品汇》因其说。 今人持此三说者均不乏其人。到底哪种意见合理?本文拟就此问题作一些粗浅的考察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