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集邮九问     
1.您是什么时候到集邮协会工作的?当时对集邮和邮票了解多少?我在集邮协会工作已经是第28个年头了。到协会工作纯属偶然。1982年底成立的天津市集邮协会需要工作人员。当时,因为我父母身体不好,需要有人照顾,工作单位最好能离家近一些,在组织的安排下,从当时的天津邮政技校调入天津市集邮协会工作。令我没想到的是,在集邮协会专职工作者的位置上一干就  相似文献   

2.
丁丁 《上海集邮》2000,(9):38-39
青少年是未来集邮的希望,也是未来邮票市场的顾客。所以,青少年是宝贵的未来资源:美国邮政、美国集邮协会和美国邮商协会在今年6月初达成一项协议,决定在三方联合举办的邮展上由美国邮政完全控制青少年展区。这个决定在美国集邮协会的会员中造成了一些担忧:一切以市场为导向、以利润为目标的美国邮政将把青少年集邮引向何方?  相似文献   

3.
赵宁 《中国集邮》2000,(2):13-13
美国邮政的邮票部曾经赢利数十亿美元,而且不用作广告。轻轻松松就拥有了700万的集邮爱好者。60年代末期。是美国集邮的黄金时代。每四个小孩中就有一个是集邮的。浩浩荡荡的集邮大军为美国邮政带来了巨额的“新邮收入”——即集邮者只购买新邮,而不实寄,从而节省了邮政服务。但是美国的集邮大军后来却严重萎缩了。到了1993年,每75个小孩中才有一个集邮的。真正的“铁杆”邮迷只有25万,而且集邮爱好者的平均年龄为63岁,几乎纯粹是老年人的爱好了。  相似文献   

4.
毕晓光 《集邮博览》2003,(1):45-45,44
邮政日戳既是邮政史的记录者,又是地名文化的最佳载体。北京的邮政日戳在这两方面体现的就更充分一些,从而引起了众多集戳爱好者的瞩目。1997年2月20日,适逢北京邮政开办一百周年,北京所有的邮政局、所统一换用了原邮电部1995年6月16日颁布的新戳式,掀开了北京邮政史上的新篇章。也就是从这一天起,笔者开始了本人集邮史上历时最久、耗费精力最多的一项集邮工程——收集北京邮政日戳。经过五年多的不懈努力,我终于将北京各局、所用戳戳图收集完毕,了却了一桩心愿,而集戳过程中的酸甜苦辣只有自己才知道。下面几则小故事就是发生在集戳过程中的真实而难忘的经历。  相似文献   

5.
喜欢收藏的人都想捡个漏,可如今人人都瞪大眼睛看着手里那点藏品,天天看着行情,因此要想捡个漏确实不易。 我酷爱集邮,邮龄断断续续已有30年了。集邮这些年,大漏没捡上过,小漏倒是捡过几回。但在集邮公司的柜台上捡漏这事倒真没听人说过。而我却碰上过两次。一次是在我所在县级市的一个邮政支局,一次是在我们地州级集邮公司的销售部柜台。  相似文献   

6.
谢宇 《上海集邮》2002,(10):32-33
世界进入网络时代,互联网越来越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各国邮政部门和集邮团体纷纷开辟网站,一些新潮的集邮甚至建立起了个人集邮网站,或依托于商业网站建立个人集邮主页,开展网上集邮交流,与此同时,网上邮品拍卖也渐入佳境,集邮报刊和集邮网站联手推介网络集邮,如日本《邮趣》介绍集邮网站,集邮网站也为集邮报刊开辟电子版,更有如美国的《林氏邮票新闻》那样的报刊开办自己的网络媒体或电子版。不过,在“网络集邮”成为集邮界一个时尚话题的同时,网络给集邮带来的“东西”是喜还是忧,尚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相似文献   

7.
我爱好集邮,喜欢自制首日封。龙年又快到了,即将发行第三轮龙票,不禁想起了1988年我自制龙票首日封的一件往事。记得那年1月5日,我从蓬莱邮局买了数枚戊辰年8分龙票,并在自己制作的空白信封右上角贴上了一枚,然后去县里龙山店邮政支局盖日戳,一枚自制龙年首日封就诞生了。  相似文献   

8.
凡是子女在美国的老人,都会尝到赴美探亲期的寂寞和空虚。在上海还能时常参加集邮小组定期的活动,可以去“卢工”等邮市浏览。但在美国,没有邮友,更不知邮市在何处?我只认识联合国的邮局,也只是闲逛而已;虽然他们定期寄给我刊物,但从中只能略知些“皮毛”。1999年,我第三次赴美探亲,孩  相似文献   

9.
1989年出生的我在集邮世界里算是新手,集邮这么久没有遇到过几个同龄爱好者,感到很可惜。初入集邮之门是在2000年,那年我从乡下来到县城初中上学。集邮只是因为喜欢邮票的花花绿绿,很单纯也很朴素。上学每月家里给的生活费有两百  相似文献   

10.
赫建 《集邮博览》2012,(7):34-35
我与《集邮博览》的第一次接触始于1988年。当时我出差进京,空闲时去坐落在南礼士路的北京市邮票公司营业部。《集邮博览》编辑部就在营业厅的楼上,我带去了几枚自制的极限明信片。特去拜访。  相似文献   

11.
戴定国 《上海集邮》2013,(12):38-40
本刊第9期发表《〈南北战争〉邮票和葛底斯堡演说》后,有新浪网友甄屏帆在邵林博客上留言,对文中美国纪念葛底斯堡战役100周年邮票(图1)的相关描述提出质疑,并亲自到美国邮政博物馆的网页上搜寻资料进行佐证。我很高兴国内有越来越多的集邮者可以熟练搜寻国外集邮网站的资料。  相似文献   

12.
拜读《集邮博览》总198期上《<新民晚报>“集邮”专版(编号)回顾》一文,我找出自己装订成册的五大册集邮版,细细浏览了这历时8年的378期,勾起我与《新民晚报》集邮版的许多往事,择其三录之。从头寻找1997年2月我应邀到宁波老市区邮友办公室晤谈,期间拿起一摞报纸信手翻阅,不意间翻到第6期《新民晚报》集邮版,顿觉眼前一亮,因当时还没有彩版的集邮报,而这张报却五彩缤纷。邮友见我全神贯注看报纸,便说你喜欢就拿去吧。这份报我看到过几期,可能已出了一  相似文献   

13.
读编往来     
《集邮博览》2009,(3):4-4
《集邮博览》让我免上当我是《集邮博览》的忠实读者,多年来一直把这本杂志作为集邮的教科书,杂志介绍了很多集邮的知识,让我在集邮中如虎添翼,也让我少走了一些弯路,不久前我在成都古玩市场上,有几个人,看到我对邮票很感兴趣,便很神秘的从箱子里拿出集邮册翻开,指着一枚"梅兰芳"小型张,不停地  相似文献   

14.
正集邮依托的是邮政服务,从而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邮政史。2013年过去了,盘点一下这一年来本人的集邮活动,特别是与邮政服务有关的那点事儿,还是有点意思的。一、与全国各地邮友互寄当地启用的各类邮戳,是最基本、最普通的集邮活动。一年中,我寄出去的不算  相似文献   

15.
由全国邮政集邮宣传工作委员会组织的“2001年全国邮政集邮宣传优秀作品评选”6月23日揭晓:《“出线”手记》等52篇作品分获一、二、三等奖。 本次评选活动从今年4月初发出通知到4月30日截止,共收到22个省(区、市)邮政和集邮报刊报送的集邮宣传作品100余篇,按照《关于举办全国邮政集邮宣传优秀作品评选的通知》的规定,对于超出报送数量的作品,进行了筛选;对于未按规定填写初评意见的,一律退回报送单位补填,否则不允许参评。 经过来自全国7个邮政、集邮报刊社的评委们两  相似文献   

16.
集邮是一种文化欣赏娱乐活动,有广泛的群众性。我不是专业集邮家,虽然已届米寿之年,还担负着很重的编纂任务,社会活动也不少,但我仍然喜欢集邮。集邮确实给我的业余生活带来了不少乐趣,在与一些集邮爱好者的交往中。也不断补充了新的集邮知识和方法,进一步提高了集邮的兴趣和水平。不久前,上海的老集邮家薛大德先生给我来信,说他和另外四位集邮家合作编著了一套关于世界文化名人的邮票鉴赏大图典,并要我写一篇序。我长期从事文化工作,对集邮文化的发展也比较关心,无法拒绝,只好 1i揣冒昧,在这里写几句话。  相似文献   

17.
首日,是包括原地集邮在内的一个广义的集邮概念,大多指邮票或邮政用品的发行日(图1)。首日转瞬即逝的特点,使之成为集邮特别是原地集邮爱好者的最爱。其实,通过原地集邮实践,我  相似文献   

18.
最近,湖南省集邮协会决定在全省范围内组织一年一度的最佳邮票评选工作,这一举措受到湖南省邮政公司的重视,届时省邮协将到全省14个市州去巡回宣讲,省邮协副会长阎晓平负责主讲,由各地邮协负责组织当地的集邮工作者、集邮爱好者和相关人员参加。  相似文献   

19.
去年初,集邮博览杂志社牵头成立了集邮文献爱好者联谊会,集邮文献的收藏研究迈人了新阶段。笔者收集到一枚以f文献﹂命名的邮戳,为文献爱好者助兴增添乐趣。一枚“文献”邮政日戳@原化周!太原~~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80年代中期,当我真正迷上集邮后,已深知“惠我邮票。不如惠我邮识”的道理。我从微薄的工资里抽出钱订阅《集邮》《集邮博览》《上海集邮》《中国集邮》等,并广交各地邮友,获得大量民间邮刊,既丰富了藏品,又积累了邮识。在收集邮政附加费邮品中深深体会到,是邮识在关键时刻使我获益良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