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小鸭子去买菜,摇摇摆摆走不快。“的咯,的咯”,小马跑来了。小马说:“小鸭子,我带你去吧。”“谢谢,谢谢!”小马背上小鸭子,“的咯,的咯”向前走。小乌龟背着很大一袋米,慢慢吞吞走不快。“的咯,的咯”,小马跑来了。小马说:“小乌龟,我带你去吧。”“谢谢,谢谢!”小马背上小乌龟,“的咯,的咯”向前走。  相似文献   

2.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古城西安以她的存在向世人诠释着这则名言的精辟。随便问起一个西安之外的人对西安的了解,可能都会说出一连串的名词:兵马俑,大雁塔;秦汉故都,大唐宫阙……这些使西安城享誉世界,成为世界四大古都之一。可是,将这些荣耀的冠冕加在今人的头上,总会觉着一丝惶恐与不安,因为这些毕竟是萦绕在先人头上的光环。而在我的印象中,若将黄土高原上的长安城与北京、上海、广州这些东部大都市相比,总觉得她的身上或多或少带着几分土气和一丝暮气。  相似文献   

3.
朋友就读于一所师范学校,毕业后在父亲的努力下,去了县城的中心小学,日子过的平平淡淡,倒也有滋有味。可是,朋友渐渐对那种平淡的生活失去了兴趣,他想过得更加激情,更加精彩,于是就在一个青年志愿者协会发起的支援西部的活动中报了名,置亲朋好友的劝告于不顾,要求到西部支教。朋友被安置到甘肃西部的一个小山村里。第二天就正式讲课了,三、四、五年级在一起上课,讲得匆匆忙忙的,不久朋友就来信说,那里条件很苦,工作也累,似乎想知难而退。  相似文献   

4.
<正>青春,一个突兀的名词,就这样自然地、理所应当地在我的笔下,不觉闪现。或许,我不知晓,这青春,到底如何。青春未至时,曾不止一次地憧憬,青春到底如何?是邻家姐姐时时甩在脑后,带有一种清新美好的柔风,还是她的书房到深夜仍然亮着的昏黄的灯光。就这样,一岁一年地长大,当年剪着童发的日系女生,也成了养着长发舍不得剪的少女。我的青春,就这样悄然而至了。  相似文献   

5.
革命师生共同战斗,教学相长,尊师爱生,是无产阶级教育的光荣传统。文化大革命批判了修正主义教育路线,使这种光荣传统得以发扬光大,教育战线呈现出一派团结战斗的大好形势。革命的、民主的、团结的新型师生关系,正在逐步建立起来,并且已经给学校的教育革命带来了生机勃勃的新气象。有的教师虽然还残留着“师道尊严”的某些影响,但一般是思想认识和工作作风问题,属于人民内部矛盾。通过学习和积极的思想斗争,问题正逐步妥善解决。  相似文献   

6.
在日常生活中,大家都强调眼见为实,A就是A,B就是B,只要是真实的东西,那它就是确定的某一样事物。可是事实上,不同的人看到的同一件东西可能会出现一定的差异,甚至完全意义相反。大家先看看下面的图吧,你看出图上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7.
师专院校要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用缺乏人本精神的规章制度和行政手段来管理或单用优厚的物质利益来吸引人才显然是不够的,在培养和引进高素质的师资人才的过程中,应始终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应充分认识到每个教师都是有主体意识的人,要注意培养情感,凸现个性,要给予充分的学术自由,要营造良好的教学科研环境,对不同类型的教师要给予公正客观的评价等等.  相似文献   

8.
杭州有位小学校长,名字叫王崧州。作为小学校长的王崧州,他并不被很多人所了解;但是,作为小学语文教师的王崧州却好生了得:在全国小学语文界,他的名字响彻大江南北,他领衔的“诗意语文”流派,把经常为人们所指责的语文课堂教学演绎得诗意盎然;他无论到哪里上课,总能刮起一股王氏旋风,受到孩子们的喜欢和无数老师的追捧。  相似文献   

9.
论的的不休     
开栏语:纯洁现代中文,一直是余光中、冯骥才、季羡林等一批现代文化名人的萦心之念。他们作为站得高、看得远、想得深的中国文人,时刻关注着中国语言随时代发展逐步演化的每一个细节,不断给恶性西化的现代中文把脉开方。但这都绝对出于对祖国语言的挚爱,而非刻意吹毛求疵,他们无法忍受对中文的任何污染,哪怕来自大作家,哪怕只有一小点。长,自不可掩;短,亦不可护。这应该是每一个国人对待母语的一种态度。余光中先生说:“白话文所以噜苏而软弱,虚字太多是一大弊端;而用词最滥的虚字正是‘的’。一碰到形容词,就不假思索,交给‘的’去组织,正是流行的白话……”正是基于这样一种反思,他写下了《论的的不休》一文。本期我们选了其中的片段。  相似文献   

10.
正事情发生在1937年8月28日上午的上海火车站。这是一个小男孩儿,他正坐在一片废墟里大哭,这是为什么呢?那还要从一个小时前说起。在一个小时前,这个三四岁的小男孩儿的爸爸妈妈带着他坐火车,打算逃去台湾。突然,几颗炸弹从天而降,男孩儿的爸爸妈妈一看,飞快地把孩子抱住了。"轰!"一下子,整个车站顿时变成了一片废墟。这个小男孩儿很幸运,没有被炸伤,可是他的爸爸妈妈就没那么幸运了,他们为了保护自己的儿子,被炸弹炸得血肉模  相似文献   

11.
下午,栗小良在阅览室看书.看到这样一个故事,他觉得有趣极了.故事里说,英国有一个工人,企业倒闭,他就失业了,到处找不到工作做,穷得连饭都吃不上,衣服也没钱买,只好靠乞讨为生,成为流浪街头的穷人.  相似文献   

12.
我能忽大忽小?听上去确实有点荒诞。不过,告诉你,这是真的!什么?你说我在开玩笑?!那我给你说说看吧!我能忽大忽小,主要归功于我的那些亲戚们。端午节的时候,我的姨奶奶带着表姑和表叔出乎意料地来我家拜访了!我兴奋极了,像打了鸡血似的上蹿下跳,热情地为他们介绍每个房间,把我们家里里外外介绍得清清楚楚,还把自己藏的好吃的好喝的一股脑儿搬出来招  相似文献   

13.
住宿生是典型高中生的标本,我对高中的印象也主要源于宿舍。我的宿舍实在“别致”,红校园里矗然一幢有如脏面包发霉的灰楼,初见本以为是校建仓库,后来却一记晴天霹雳——我得在这“仓库”里住上三年。  相似文献   

14.
正站在自家的院子里就可以看到徐缓的山坡上一大片的芦苇正在迎着来风。一个人对于居住的选择,有时是游移在具体的房屋之外的,面积、质量、形制这些可以测量的部分被忽略了,而感觉、视觉站出来说话——以前我买临水的房子,是由于水际一株品相周正的大榕树,它的雍容圆满体现了良好的生态。而今我看上这套山居,正是因为在一个蜻蜓乱飞的黄昏,我与满山坡的芦苇相遇。它们在夕阳下闪动着银子般的光泽,使人下定决心不再犹豫。  相似文献   

15.
The pure,the bright,the beautiful, 纯洁的,辉煌的,美丽的, Thatstirred our hearts in youth, 这些激动着我们年轻时的心灵, The im pulses to wordless prayer, 刺激着我们做无言的祷告的动力, The dream s of love and truth; 爱与真理的梦想; The longing after som ething s lost, 在失去之后所感到的渴望, The spirits yearning cry, 灵魂的思念的呼喊,The striving after better hopes—— 为了更美好的梦想的奋斗—— These things can never die. (所有)这些美好不会消逝。 The tim id hand stretched forth to aid,羞怯手伸…  相似文献   

16.
左边的右边的右边——我的同学,他,男孩,性格古怪!我,总是搞不懂他!与学习有关他,从来没有在课堂上像星星般,闪烁,只是偶尔被老师点过几次名,他,毫不引人注目,但是,他的学习成绩一直很稳定!我搞不懂他!  相似文献   

17.
光束异常耀眼,出现在屏幕上的是一个身材并不标准,肚子有点凸出、年纪也偏大的女鼓手,她一直走在镜头当中,与别的鼓手一边行进,一边敲打着背在身体前面的鼓。他们敲打出了心跳的声音。那种颇具震撼力的心跳声,在雅典奥运会上回荡。这是第28届雅典奥运会开幕式上的一幕,那个身材不太标准的女鼓手一再出现在我的记忆里。我忽然想到,以我们中国人的惯性思维,为什么这么重要的一个开幕式,在开幕式的第一场,这么重要的时刻,这么重要的位置,最先出现的却是一个上了年纪的、并不漂亮的女鼓手?再看队伍里的其他鼓手,天啊,高的高,矮的矮,胖的胖,瘦的…  相似文献   

18.
自从1958年教育大革命以来,历史系师生,在党委正确领导下,坚决地贯彻了“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坚持政治挂帅,大搞群众运动,展开了“兴无灭资”两条道路的斗争,敢得了显著的成绩,使师生们的思想面貌和各项工作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两年来的斗争中,我们坚决地批判了依靠资产阶级专家办学的思想,深入发动广大师生群众,批判了白专道路,树立了红专方向,培养出了一支新生力量,确保了历史系的社会主义方向。  相似文献   

19.
由于有孕妇的特殊身份,我每次出门,总能得到陌生人的帮助。有一天,我走进地铁车厢,扶着门口的立柱站着。门口第一个座位,坐着一个年轻、高大的男人,也许别人会觉得,他那个座位应该是我的,但他似乎没有看见我。眼看车快到站,他旁边的一位女士,可能担心上下车的人挤到我,就站起来,让我坐了她的座位。我刚坐下,从站台上进来一个背着孩子的妈妈,站在我刚开始站的那个位置。  相似文献   

20.
乡下的孩子生活在一个偏僻的小镇。这座小镇没有名字,因为当地的人都不知道它的名字。乡下的孩子每天清早天还未亮时就已经起床了。然后和父亲上山砍柴,赶在午饭前回来。吃完喷香的午饭——一个萝卜,一棵白菜和一个红薯,干完母亲布置的农活,就牵着牛到草地上玩耍。看着牛安详地吃草,慢慢地睡着了。晚上,乡下的孩子叫上自己的伙伴,聚在自己家门口,点上灯,玩他们自己的游戏。城市的孩子生活在一个繁华喧闹的城市。城里的街道永远都是吵闹的,拥挤的,从街边的小店和商场,到马路上川流不息的人与车;从音像店里播放的流行歌曲,到人群中的说话声,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