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比和比例”是小学数学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去年我教过这一部份内容,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下面谈几点体会。一、抓住比的本质特征,全面阐述比的意义。比的实质就是两个数相除。教学时要抓住“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的本质特征,由两个同类量的比,推广到两个不同类量的比来闸明比的意义。同时还要注意讲清以下几个问题:(1)两个同类量相比时,单位必须相同,单位不同的不能直接写成比(如3公里  相似文献   

2.
在比和比例的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区分几个概念的意义。比的意义是:“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由定义可知,“比”表示两个数的一种关系,“比”的前后项不能随意调换,比号只是一种“关系符号”,它和除法、分数是有区别的。比例尺的意义是:“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可见比例尺也可以看作是比的知识的应用。比例的意义是“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由此可知,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关键是看两个比的比值是否相等,比值相等的就能组成比例,否则不能组成比例。正(反)比例的意义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  相似文献   

3.
比和比例的教学重点是什么?我认为除了让学生理 解比、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掌握有关的解题技能外,另一个重要方面是通过这章知识的教学,引导学生把小学所学到的有关数学知识衔接起来,使“零碎”的数学知识系统化,从中弄清数学知识的脉络,能够总观小学数学的“全貌”与“走向”,达到前后知识融会贯通,同时兼顾中小学数学有关知识(如函数)的衔接与沟通的目的。 1.注意比、除法、分数三者在意义、性质上的联贯。教材是由“相除”的概念推导出比的意义:“两个数相除又叫这两个数的比。”而分数可以看作两个数相除。如:9:3=9÷3=9/3=3。教学时可以用列表法突出其联系,又要抓住三者不是同一概念进行区别。如表所示:  相似文献   

4.
统编五年制小学数学教材第十册第四单元的教学内容中有一节的题目是:“按比例分配”。我认为应纠正为“按比分配”。因为比和比例的概念的内涵是不同的。比的意义为: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例如,5:7.或5/7。而比例的意义则是: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例如3:2=15:10或3/2=15/10。  相似文献   

5.
一、复习内容:浙江省义务教材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比和比例》单元复习(一)二、复习目标: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和比例以及正、反比例的意义和性质。2.进一步沟通比与分数、比与除法、比和比例、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关系,并能正确解答有关实际问题。3.通过课堂复习交流,培养学生探究交流的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三、复习实录:1.复习梳理比的概念和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教师出示8∶9。师:这是什么?生:这是比。(教师板书:比)师:什么是比?生:两个数相除又叫两个数的比。师:既然两个数相除又叫两个数的比,那么比与除法有什么关系?生:…  相似文献   

6.
一、复习内容:浙江省义务教育数学教材第十二册比和比例单元复习(一)。二、复习课实录1郾复习梳理比的概念和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1)教师出示8∶9师:这是什么?生:这是比。(教师板书∶比)师:什么是比?生:两个数相除又叫两个数的比。师:既然两个数相除又叫两个数的比,那么比与  相似文献   

7.
在“比的意义”教学中,我总觉得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1.教学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材中通常用“同类量的比”(长和宽的比)和“不同类量的比”(路程和时间的比)两个例子引出比的概念。在实际教学时,整个教学过程中往往都是教师发出指令、做出解释,学生处于被动应答状态,缺少参与的积极性和探索的主动性。而且,在学生看来,既然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我们已经有了两个数相除,又何必去惹“比”这个麻烦呢?2.教学难以让学生自然导出比与除法的区别。在学生头脑中,既然两个数相除又叫两个数的比,比表示的当然也就是两个数相除。…  相似文献   

8.
“比和比例”是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四单元的内容。这一单元的概念较多,有的概念很易混淆。现就其中的几个概念辨析如下: 一、“比”和记分牌上的比课本中的“比”,实际上是对两个数量进行的比较。这两种量可以是同类量,也可以是不同类量。同类量的比表示它们的倍  相似文献   

9.
本册内容包括“比例”、“圆柱、圆锥和球”、“简单的统计(二)”、“整理和复习”四个单元。在编排上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注重在知识教学和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一、比例1.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比例的知识在工农业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是升入中学后进一步学习的基础。这部分知识是在十一册“比”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比例的意义时,可以通过找比值相等的比,引出比例的意义。教学中特别要注意“比”和“比例”两个概念的区别。可以用观察、比较的方法让学生明确比有两项,比例有四项,比表示两个数相除,比例表示两个…  相似文献   

10.
比和比例的内容较多,也比较复杂,复习时,要注意辨析易混概念,准确地理解并掌握概念,灵活运用概念解答有关的问题。一、比的意义和性质比的意义是:两个数相除又叫两个数的比。由定义可以看出,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之间的相除关系,不是一个数除以另一个数的商。相比的两个量,可以是同类量,也可以是不同类量。当两个相比的数量是同类量时,所比较的是它们之间的倍数  相似文献   

11.
一、比的概念 定义: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比可以由两个同类量组成,如长与宽的比其结果一般表示两个同类量(或数)的倍数关系。比也可以由两个不同类量组成 如“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00公里”,可以说路程每时间的比是100:2。这是两个不同类量的比。实际上,汽  相似文献   

12.
一、教学目的及教材分析.本单元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认识数量关系中的比的关系及正、反比例的关系,并能应用比和比例解决比例尺、按比例分配以及正、反比例方面的实际问题.同时渗透一些函数思想,为学生今后学习函数打下基础.教材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讲比,分两个层次,第一层是在除法的基础上,通过同类量的比和不同类量的比的实例引入比的概念,概括出比的意义.根据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类推出比的基本性质以及化简比的方法.第二层是比的概念的实际应用.包括:1.通过化简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组成的比,归纳出比例尺的意义、关系式以及用方程求实际距离和图上距离的方法.2.讲按比例分配问题  相似文献   

13.
“比和比例”教学要点廖英忠“比和比例”是小学数学最后一个教学单元。由于内容较复杂,概念较多,数量关系较抽象,在教学中还要适当向学生渗透对应、函数等现代数学思想。因此,它是本册的重点内容之一。1.运用实例,概括比和比例的意义。“比”实际上是用表示两种量...  相似文献   

14.
比和比例这一章教材渗透了函数思想,是常见数量关系的发展、概括和提高。对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物理、化学等课程有密切关系,而且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教学时,要特别注意两个问题。第一,要理解教材内容做了哪些改革。比和比例的教学内容与传统教材相比,改革是很大的,主要反映在: 1.比的概念不仅讲同类量相比,也讲不同类量相比。用“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来定义比,这就为正、反比例的改革,与简化比例应用题的解题过程做了准备。  相似文献   

15.
虽然“比”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但学生真正理解比的意义,即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还是比较困难的。这是因为,比与小学生经常进行的两个数量的比较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此前所学习的“比”是指“差比”和“倍比”,而现在所学习的比是指两个数相除,而两个数相除有两种情况:一是两个数的倍数关系,即指同类量的比;二是相关联的两个不同类量的比。可以得到一个新量。  相似文献   

16.
“比的意义”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二单元的内容。这节课在初步认识了比的意义后,要引导学生区别数学中的“比”和体育比赛的“比”。以往,我总是放一段足球比赛画面,引发学生讨论交流,从而区分这两种“比”。但总觉得学生没有真正认识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大部分是模仿和记忆。经过多次的教学反思后,我发现学生对亲身实践“情有独钟”,看,会记住;做,才能理解”。因此,在教学中,我运用了一个信手拈来的小游戏,虽然时间只有一分钟,但却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现摘录如下:师:下面请大家轻松一下,一起做个“石头、剪子、布”的…  相似文献   

17.
“比和比例”这一单元概念较多,学生理解有一定困难。现对如何教好这一单元的概念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复习旧知识,为引入新概念开路 “比和比例”这一单元前,学生已学过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或几分之几,并懂得了一些数量之间的关系。这个单元是从事物的运动、变化的角度来研究数量间的关系的,在讲新课前,应注意复习以下两部分内容: 1.复习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如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路程/时间=速度,路程/速度=时间,速度  相似文献   

18.
“比”的知识,通常是安排在小学的最后阶段,和比例放在一起进行教学的.义务教材(五年制第9册、六年制第11册)都把这部分知识提前编排在《分数除法》这一单元的最后一节,教学比的意义、性质和应用(只讲按比例分配问题),其主要意图是:利用比和分数的密切联系,加深学生对分数的意义的理解和比的认识,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并  相似文献   

19.
一、说教材1.说课内容:九年制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四单元第1节“比的意义”。2.教材简析:比的意义是开启课,是“比和比例”这一单元的知识核心,是用除法计算对两个量进行比较的一种新的表示方法,进一步渗透了函数思想,为学生今后学习中学数学、物...  相似文献   

20.
通过教授五年级百分数三种应用题,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判断推理)能力,收到较好的效果,使算术教学质量有所提高。我的体会是:一、抓住主要矛盾,讲清概念在算术教学中,抓住主要矛盾,讲清概念,揭示演算法则,是加强基础知识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在讲百分数乘法和除法应用题的法则时,抓住“整体”和“部分”,只要讲清这两个概念(尤其是整体不一定比部分大),问题就容易解决了。为了让学生能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