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她今年二十出头,正值豆蔻年华.”这是笔者在网上看到的一句话.笔者认为,不能用“豆蔻年华”来形容二十出头的女青年. 豆蔻是什么?豆蔻是一种植物的名称,亦称“白豆蔻”“圆豆蔻”;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形似芭蕉,叶片细长形;初夏开花,花淡黄色,穗状花序,种子暗棕色.在文学作品中用“豆蔻”来形容少女的纯洁天真和做梦的年龄,语出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赠别》诗,诗曰:“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相似文献   

2.
豆蔻年华,最近几年身价倍增,成了一个极其时髦幸运的词儿,但它绝非阴阳人,是可以随意变性的;也不是中性词,男女老少皆宜。错用者如: 《随笔》1986年第1期的《“电器大王”风流史》一文开头写道:“二十来岁的青年人,豆蔻年华……”《陕西工人报》1988年6月18目的《有志不在身高》“王俊(20岁—笔者注)是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政府招待所的服务员,豆蔻年华……”。《今古传奇》1989年第5期的《梦笼紫竹林》:“桑莉二十四岁,……呈现出豆蔻年华的生命之美”.  相似文献   

3.
对“豆蔻年华”的误用,是目前赞颂女歌星、女影星文章中又一常见词例。豆蔻本为生长于东南亚及我国南方的姜科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种子及花可以入药。晚唐诗人杜牧《赠别》诗中名句“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问世后,文人便常以“豆蔻”来喻十三四岁的少女芳龄。今日来形容初中女学生较贴切,写女歌  相似文献   

4.
2002年1月11日《经济日 报》2版“部长发言”栏题为《实施减税政策?目前还不急!(主题)金人庆说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今年不会调整,出台燃油税在找最好时机(副题)》。报道说:“国家税务总局局长金人庆表示,由于目前个人所得税起征点800元水平是高是低还有争议,因此今年不会考虑对此调整……” 这里使用“起征点”一词并  相似文献   

5.
这里例举三条编者按: ①何钟秀、仇化庭同志的《科研成果的“转化”》一文,对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原理,作了通俗的阐述……(见文汇报5月21日第三版) ②《对当前文艺工作的几点看法》是作者根据1980年12月在电影局召开的创作人员影片观摩学习会上的讲话整理而成的,载《文艺研究》1981年第二期……(见光明日报5月21日第四版) ③今天本报发表的《到处都有黄金》这篇访问记,介绍了天津市副市长王光英的事迹……(见人民日报5  相似文献   

6.
《扬子晚报》1992年3月25日五版,题为《访宋丹丹》一文中写道:“……一发不可收拾……”《新闻战线》1992年第3期,题为《“爬格了”人的呼声》一文中写道:“………发不可收拾……”《新闻爱好者》(河南)1991年第12期,题为《上“第一稿”的乐趣》一文中写道:“……此后便一发不可收拾……”以上三例中的“一发不可收拾”应为“一发不可收”。由于多了一个“拾”字,便使原意完全反了。因为“一发不可收”是形容不断涌现,多指褒意;而“不可收拾”则是一败涂地,系指贬意。《现代汉语词  相似文献   

7.
1868年1月,约翰·威廉·德弗雷斯特(很不幸,今天他已基本被人遗忘)在《国民》杂志上撰文,呼唤"伟大的美国小说"早日出现。他对此定义如下:展现"寻常的喜怒哀乐和美国的世情风俗……在一部小说的架构中描绘美国的灵魂。"这里的关键词首先是  相似文献   

8.
2000年9月14日 ,刘士忠拨通了《崇明报》编辑部电话 :“……今天是我5岁‘生日’ ,再次谢谢你了……”。搁下电话 ,这位死而复生的庄稼汉 ,从“不幸的幸运者”变为“幸运的不幸者”的前前后后 ,在我的脑海中联成一片……刘士忠是位年近五旬普通农民 ,家住崇明县竖新镇竖新村。“这5年 ,简直是场梦……”他经常这样絮絮叨叨告诉别人。事情还得从20年前说起。1980年 ,风华正茂的刘士忠靠一手好泥木工活和工地经营本领 ,娶妻生女 ,正抖擞精神勾画美好人生 ,在邻里群中率先起步建楼奔小康。在“荒年不饿手艺人”的农村 ,他是个幸…  相似文献   

9.
这部小说,这样沧桑,这样坎坷,这样地交织着幸运和不幸。我想记下它命运历程的轨迹。或许,今之读者能从这里领悟到一点什么,或者,只见一派荒唐……鬼使神差,我做了责任编辑 1958年的初夏,我因咯血,去江湾休养。行前,编辑室副主任郑嘉治同志对我说:“有部长篇小说稿叫《凤姐》,初二审都认为写得不错。我看了也觉得可以采用。但要做大量的编辑工作,一时安排不出人手来……”我见他为难,不假思索就说:“那就让  相似文献   

10.
这是前两年的事。一次,著名老作家管桦的大儿子鲍河扬(原作鲍柯扬,中年作家)来我家串门,聊天中,谈到了他的人生经历。他说:“我真倒霉,不幸的事儿都叫我赶上了。”他说到“文革”时因反“四人帮”而被关进监狱,吃了不少苦;后来,家庭生活又不幸……我说:“这对一般人来说,确实是不幸的,但对你这样一个立志搞文学  相似文献   

11.
《扬子晚报》1992年3月25日五版,题为《访宋丹丹》一文中写道“……一发不可收拾……”。《新闻战线》1992年第3期,题为《“爬格子”人的呼声》一文中写道:“……一发不可收抬《新闻爱好者》(河南)1991年  相似文献   

12.
一、有关文章在介绍王韬编著《普法战纪》一书的产生经过时说:“1870年,他(王韬)在国外游历期间,亲自目睹昔法战争实况,写了《普法观战记》……”(《新闻知识》第84页,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1870年,王韬在国外游历时写的《普法观战记》……”(《新闻学简明词典》第125页,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以上所  相似文献   

13.
请先看几个例子: 一、“……说大约值七、八百元……”(《中国青年报》1991年7月7日二版《绝无仅有的“和谐”》) 二、“……每篇都在四、五百字左右……”(见江苏《新闻通讯》1991年第6期《多用“小号针”打好“连珠炮”》) 三、“……也可存活四、五十天上下……”(见《广西科技报》1991年3月7日四版《人断食后能活多久? 》) 以上三例中的“大约”、“左右”、“上下”均系蛇足之笔,应删去.因为“七、八百”、“四、五百”、“四、五十”都是大概的“约  相似文献   

14.
飞花拾零     
郭沫若趣评“七步诗”很多人知道,曹操的三儿曹植,聪敏过人,才华出众。曹操死后,长子曹丕称帝,猜忌和排斥曹植,令曹植在七步之内作一诗,不成则处死。曹植果然在七步之内吟成:“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丕听后面有惭色。郭沫若在《论曹植》一文中认为:曹植的才学,曹丕不是不知道,果真要杀的话,诗作成了也依然可以杀,何至于仅受了点讽刺而便“深惭”?所以这诗的真实性实在比较少……借煮豆为喻,使人人能够了解,是这首诗所以普遍化了的原因。但站在豆的一方  相似文献   

15.
最近,读了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校点本《两般秋雨盒随笔》,发现该书的标点有不少地方欠妥。现举数例如下(括号内的数码是该书的页码) (一)又陈洪范问林艾轩祭酒:“圣人之于天道如何?”答云:“恰是恁地未悟。”复问魏聘君国录……(《儒作禅语》118) 此处举林艾轩答语,是说林语回答的模棱两可,不清楚。断句应为“‘恰是恁地。’未悟,复问……”“未悟”的应是陈洪范。如  相似文献   

16.
“俩”字是一个“老资格”的易被误用的字,请看下例: (1)《小俩口赶集》(《光明日报》1980年9月19日) (2)小俩口被称为新人……(《莫污染新婚之”新”字》,《工人日报》1982年1月12日) (3)普通话也不应该有“您们”(可以说成“您俩位”“您三位”等)。(《这个  相似文献   

17.
4月5日,我突然接到《空军报》编辑打来的长途电话,说我采写的《捐款记》一稿准备刊用,只是稿件中的“司机小阎遇到不幸”一句含糊了些。这个“不幸”到底是撞断了手,腿,还是牺牲了? 我在采写这篇稿件时,因担心将小阎牺牲的事实写出来,对小阎所在单位产生不良影响,因此便含糊其辞地用“遇到不幸”来搪塞,没想到……接到这个从北京打到内蒙的电话,感激、惭愧的同时,更使我深受启示。启示之一:倘若编辑同志的责任心不强,也许会因某个“疑点”而懒得费口舌或动手脚,使本来只要稍  相似文献   

18.
《新闻知识》今年第7期,在《通讯员要有“编辑意识”》一文中写道:“……象猜谜一样……”;在《“明日黄花”绽新蕾》一文中写道:“……象田流这样的高手……”;在《人间都有真情在》一文中写道:“……象妈妈一样给小宝宝‘喂’牛奶……”。在同期其他五篇文章中也有此种用法。应当指出,以上列举的“象”都用错了,应该用“像”才正确。“像”简化为“象”曾经过30年的历史.但在语言实践中碰到不少麻烦,如“画象”就有  相似文献   

19.
读了《诗经语言艺术》(语文出版社出版)以后,觉得其中有较多语法错误。一、有头无尾的句子。如: ①“语言毕竟是历史形成的人类社会交际工作,不但它的基本词汇和语法保留了下来,清·江永《古韵标准例言》说:‘三百篇者古者之丛’亦百世用韵之准……’”(第39页) 这句话先用了“不但”,但后文缺乏“而且”与之照应。②“就《毛诗序》杂抄经传、比附史书、繁简不一、迭见重复、穿凿附会以及其中若干地方自相矛盾和内容悖谬,我以为可以认定不是一时一人之作……”(第116页)  相似文献   

20.
谷林 《出版史料》2001,(1):51-51
聂绀弩有《重禹六十》诗,作于1982年。重禹即舒芜,出生于1922年,至此“周甲”,聂作诗三首寿之。以后并致信舒芜说:“我觉兄有大悲。以致我把庆诗写成吊诗……盖兄应有极大成就,偶因一挫而毁,真我辈之不幸也。”这“一挫而毁”,所指乃关于胡风一案的纠葛,是发生在1955年的一件大事。先是胡风向党中央提交了一份《关于几年来文艺实践状况的报告》,即所谓“三十万言书”,接着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