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含铬废水的测定与处理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了含铬废水的处理及微量铬的测定.用硫酸亚铁铵作还原剂将Cr(Ⅵ)还原为Cr(Ⅲ),利用共陈淀原理,可以基本除去Cr(Ⅲ).此方法适用于含Cr(Ⅵ)废水的处理.体系中微量铬用增敏碘量法测定,增敏倍数是9.Cr(Ⅲ)的测定方法是用过量高碘酸盐氧化,钼酸盐掩蔽未反应的高碘酸盐,最后以碘量法滴定产生的碘酸盐.Cr(Ⅵ)在用饱和亚硫酸钠预先还原为Cr(Ⅲ)后,也可用该方法测定.当铬含量小于340μg时,其平均回收率是99.7%.  相似文献   

2.
铁屑内电解法是基于电子游动而产生的一种电化学及物理反应,它可以通过化学环境实现特定材料的氧化还原、置换、催化处理,提升材料的某些特性。还能通过絮凝、吸附、共沉等物理变化,将含有重金属离子的工业污水进行妥善的无害化处理,从而巧妙地将物理、化学等多学科机理相结合。铁屑内电解法利用Fe-c将Cr6+还原,使含铬废水中的铬离子转化为无害离子,同时无需添加还原剂,操作简便,转化效果也较为理想。处理时所使用的阳极铁多采用各产业废料中的铸铁屑来进行重复利用。因此,铁屑内电解法不仅成本低廉,而且以废治废,提高环境友好度。使用电解法处理工业含铬废水的优势颇多,其中尤为突出的是操作工艺和流程简单,并且能广泛适用于含有Zn2+、Cr6+、Ni2+、Cu2+等成分较为复杂的复合型工业电镀废水,通过一次处理使各项指标达标。处经处理后的废水中各项有毒物质含量均低于国家排放标准。电解法还可用于去除COD,其脱盐效果较好,成本低,并且被当做原料使用的铁屑来源丰富,经济效益可观。与硫酸亚铁还原法相比,铁屑内电解法用料省,产生的污泥量更少。作者结合在徐工集团工厂从事多年废水研究工作的经验,通过多种废水处理方法的比较和体会,并对比这些方式之间的过程和实际处理效果之后,发现铁屑内电解法处理废水效率最高,成本更低,对环境的影响较小。本文围绕铁屑内电解法的原理,操作过程和优势进行讨论,并结合处理电镀含铬废水的实验进行全面分析。  相似文献   

3.
叙述了用适宜的氧化剂,将电镀老化的含铬废液中的Cr3 氧化成Cr 6,并除尽废液中的其它金属离子杂质后,作为生产铅铬黄的原料的实验过程,此法处理电镀含铬废液具有较好的社会、环境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4.
纳米氢氧化镁合成及用于含铬废水处理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用乙醇作分散剂,共沉淀法合成了纳米氢氧化镁。并用XRD、SEM等技术手段对样品作了表征。结果表明,制备的样品粒径分布均匀、团聚程度小,大小在200 nm左右。同时研究了纳米氢氧化镁用于含铬废水的处理,得到较好的效果,5 min时已经基本吸附完全,最大吸附量达到了102 mg/g,是普通氢氧化镁的2.5倍;回收后的氢氧化镁经焙烧后,可以多次用于含铬废水的处理。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了利用离子交换法处理含铬废水回收铬(Ⅵ),制备重铬酸钾的方法。该法不仅处理量大,而且处理效果好,是一种既经济又高效、快速处理电镀等含铬废水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付美春  柏东芝  瞿长波 《科技风》2014,(17):107-108
本研究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溶液培养法,研究了旱伞草在不同浓度营养条件下的生长状况及对含铬电镀废水的修复效果。研究结果表明:营养物质的存在,对旱伞草在电镀废水中的生长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营养物质对旱伞草修复电镀厂含铬污水的修复效果也没有明显提高。总体而言,用旱伞草修复电镀厂含铬废水时,没必要添加培养液。  相似文献   

7.
用煤矸石及硫铁矿烧渣作原料制备了一种高效复合混凝剂聚硅酸铝铁(PSAF),并将其用于制革废水的处理。结果表明:在pH值6~9范围内,PSAF混凝剂对废水有较好的处理效果。在常温、pH值7~8、PSAF混凝剂用量为70mg/L条件下,S2-、SS、CODCr和Cr3+的去除率分别为90.4%、87.5%、84.5%和80.6%。与传统混凝剂Al2(SO4)3和FeCl3相比,PSAF混凝剂具有混凝沉降速度快、处理废水后水中残余量低、处理废水费用低等特点。  相似文献   

8.
采用活性炭吸附法处理含铬电镀废水,研究活性炭吸附效率及工况参数,得到在一定条件下的吸附最佳PH值、吸附平衡时间、吸附等温方程式及穿透曲线,用氢氧化钠溶液再生处理活性炭能得到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本文研究了改性花生壳对废水中Cr6+的去除效果,在所实验的影响吸附效果的因素中,pH值的影响最大,投加量和反应时间次之,初始浓度的影响最小。最佳吸附条件为:处理50.00 mL Cr6+的浓度为20.00μg/mL,改性花生壳投加量1.0000g,吸附接触时间100 min,吸附体系pH值3.0,常温条件对Cr6+的去除率达94.00%以上。  相似文献   

10.
由于铬和它的化合物在工业上的应用很广,铬的工业污染主要来自铬矿石加工、金属表面处理、电镀皮革鞣制、印染、照相材料等行业的废水。因此本文尝试探讨如何用离子交换法对含铬(Ⅵ)废水进行处理,希望对相关研究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1.
双膜分离技术深度处理电镀废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镀废水的成分非常复杂,除含氰(CN-)废水和酸碱废水外,重金属废水是电镀业潜在危害性极大的废水类别。多数废水为含铬(Cr)、镍(Ni)、含镉(Cd)、铜(Cu)、锌(Zn)废水,而含金(Au)和银(Ag)贵重金属废水直接回收。随着电镀工业的快速发展和环保要求的日益提高,目前,电镀废水治理已开始进入清洁生产工艺、总量控制阶段,但是进步的资源回收利用和闭路循环将是发展的主要方向。所以现所提出的微滤+反渗透处理回收电镀废水技术,将会被更多企业采用。  相似文献   

12.
《科技风》2020,(1)
针对苏州某电镀园区产生的电镀废水产生的不达标问题,采用纳米铁药剂作为处理剂处理电镀废水中的铬、镍、铜,再使用生化工艺降低废水常规指标。运行结果表明:纳米铁对电镀企业产生的综合废水、含镍废水、含铬废水、含铜废水的处理效果良好,能保证稳定达标《电镀污染物排放标准》(GB21900-2008)中表3要求;而重金属胁迫效应的削弱也促进了后续生化工艺效果的提升使得整个工艺流程稳定运行,出水能达标排放。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改性黏土用量、溶液温度、铬离子Cr(Ⅵ)浓度、pH值和吸附时间对改性黏土吸附废水中Cr(Ⅵ)能力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改性黏土对废水中的Cr(Ⅵ)具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其最佳吸附条件为:改性黏土用量50g/L,温度30℃,pH=3,Cr(Ⅵ)质量浓度低于50mg/L,吸附时间30min。  相似文献   

14.
使用化学药品的实验室其排放的废水一般较少,但所含有害成份复杂,水质变化较大。以往这类废水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绝大多数不经过处理而直接排放。从而污染环境。本文用8种絮凝剂对实验室废水的絮凝效果进行了比较,以碱式氯化铝和硫酸亚铁为絮凝剂,对废水的絮凝沉淀处理进行了条件试验,结果表明,化学絮凝法处理实验室废水具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改性黏土用量、溶液温度、铬离子Ce(Ⅵ)浓度.pH值和吸附时间对改性黏土吸附废水中Cr(Ⅵ)能力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改性黏土对废水中的Cr(Ⅵ)具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其最佳吸附条件为:改性黏土用量30g/L,温度30℃,pH=3,Cr(Ⅵ)质量浓度低于50mg/L,吸附时间30min.  相似文献   

16.
基于对皮革鞣制加工企业废水中含铬废弃物处置的调查研究,提出对项城市含铬废弃物加以综合利用,使环境污染问题得以有效解决。  相似文献   

17.
李炳智 《科技通报》2014,(3):218-224
某化工园区废水氯代硝基芳烃化合物(CNACs)含量高、毒性大、可生化性差,为使其达标排放,同时为园区化工废水的集中处理工程建设提供设计依据和参考,试验采用"铁炭还原-电解-SBR"耦合工艺处理该高杂混合化工废水,考察了各处理单元的最佳工况条件及耦合工艺运行时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在进水pH 3.1、Fe/C质量比0.5、铁炭还原45 min,电解进水pH 1.61、极板间距3 cm、电解电压9V、电解时间1 h、SBR间歇曝气8 h的条件下,耦合工艺运行效果最佳,处理后最终出水水质达到三级排放标准(GB8978-1996)。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SiO_2-TiO_2系玻璃光催化降解含铬废水的实验。在Cr~(6 )浓度为80mg/L、体积为100ml的废水中,投加0.7g组成SiO_2与TiO_2的分子比为8:2的SiO_2-TiO_2系玻璃,光照反应体系3h,Cr~(6 )去除率达99.9%。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SiO2-TiO2系玻璃光催化降解含铬废水的实验。在Cr^(6+)浓度为80mg/L、体积为100ml的废水中,投加0.7g组成SiO2与TiO2的分子比为8:2的SiO2-TiO2系玻璃,光照反应体系3h,Cr^(6+)去除率达99.9%。  相似文献   

20.
詹燕云  张志军 《科教文汇》2009,(15):277-277
通过对天然磷矿石和热处理磷矿石含重金属离子工业废水的处理效果进行对比发现,磷矿石经热处理后对废水中的Pb^2+、Cu^2+和Nn^2+的去除效果均好子天然磷矿石,天然磷矿石处理后废水pH值变化不大,而热处理磷矿石处理后废水的pH值则有较大的提高。把天然磷矿石进行热处理后应用于处理含重金属离子的工业废水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