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位于沈阳南郊的魏家楼子,现为沈阳市苏家屯区沙河铺乡魏家楼子村.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怎么能和周总理联系在一起呢?也许有人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周恩来总理在沈阳读书期间,三个暑假都是在这个小村庄度过的.  相似文献   

2.
日历     
孙玉梅 《兰台世界》2005,(9):141-141
铁岭市周恩来少年读书旧址纪念馆是周总理少年时曾生活和学习的地方。虽然时间不是很长,确是他人生道路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他对铁岭怀有着极其深厚的感情,亲切地把铁岭视为自己的“第二故乡”。  相似文献   

3.
<正>周恩来少年读书旧址纪念馆位于铁岭市银州区文化街,依托清代郝浴创办的银冈书院而设。银冈书院在清末变法维新时,院内设小学学堂一处,现为辽宁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10年,12岁的周恩来曾就读于此。银冈书院是东北唯一保存完好的清代书院。1979年9月,经中共辽宁省委批准,铁岭地委把银冈书院辟为"周恩来少年读书旧址纪念馆"。1995年进行大规模维修,全部修复了1910年的原貌。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现占地面积  相似文献   

4.
《科技国情小丛书》的编辑思想萧泰l少儿科普读物,顾名思义,就是D向广大少年)L童普及科学知识的读B物。但这是不是它唯一的任务和目的B呢?在向少年)L童传播科学知识的同D时,我们能不能在这类读物中再溶入fo.别的什么呢?比七。科学精神、爱国D主义思想等...  相似文献   

5.
1910年,12岁的周恩来进入沈阳某小学堂。有一天,学堂的魏校长在课堂上问大家为什么读书,有的同学回答:"为光耀门楣。"一个孩子说:"为明理而读书。"一位店主的儿子老老实实地说"为家父而读书。"周恩来回答说:"为中华之崛起。"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动机。  相似文献   

6.
周恩来家族为什么由绍兴迁居淮安?对此,周恩来本人有两次扼要的说明。1914年,周恩来在天津南开学校读书时,曾写过一篇回忆故乡淮安的作文《射阳忆旧》(刊于《敬业》1914年第1期)。文中写道:“余本浙人,自先大父为宦吴省,遂徙家而居焉。”另据南开学校毕业同学录,其中《周恩来小传》写道:“君字翔宇,号飞飞,浙江会稽人。自大父宦于吴,遂徙居焉。”  相似文献   

7.
一位少年去拜访一位年长的智者。他问智者:“我如何才能成为一个自己愉快,同时也能给别人带去愉快的人呢?” 智者看着他说:“孩子,在你这个年龄有这样的愿望,已经很难得了。我送你四句话。第一句话是,把自己当成别人。你能说说这句话的含义吗?”[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少年岂可欺     
《中国新闻周刊》2014,(45):18-18
“一个19岁的少年怎么跟这些行业巨头抗衡呢?”12月1日,答案出来了,优酷不得不扭扭捏捏地对少年道歉了。比这更可喜的是,在一个传播至上的时代,通过互联网,通过网众们被不断激发的同情心和公德心,少年得到话语权。  相似文献   

9.
常问作家为什么写作,也就常问作为评论者的自己为什么读书。为了心灵?为了生存?为了功利?为了消遣?为了改造世界的抱负?在我看来,从来不问这个问题的人不是真正的读书人。凡是在这个浮躁的时代,追问这个问题、并陷入苦恼的人,也许才是真正靠近了读书意义的人。“我思故我在”。书的魔力是人人皆知的,人生苦短,存在无涯,幸亏有了书,人类在时间和空间上才能把见闻扩大无数倍,有的甚至等于多活了几个人生。  相似文献   

10.
提起田阿桐这个名字,在中国服装界几乎无人不晓。他是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共和国领导人的首席服装师。由他首创的“毛式中山装”,在中国公务休闲装的历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那么,田阿桐是如何走进中南海的?在半个多世纪的裁缝生涯中,他又有哪些难以忘怀的记忆呢?  相似文献   

11.
<正>1898年3月5日,周恩来诞生在江苏淮安驸马巷。1910年,周恩来离开家乡后,再也没有回来,但祖国大地到处都留有周恩来的足迹:在沈阳东关模范学校,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在天津三戒里4号,成立觉悟社并领导"五四"运动;在南昌江西大旅社,领导南昌起义;在遵义老城红旗路,主持召开遵义会议;在重庆曾家岩50号,主持南方局工作;在南京梅园新  相似文献   

12.
写下这个题目,多少有点汗颜,平生读书甚少,且经常走马观花,浮光掠影,心不在焉,不求甚解,这种人和书之间又能发生什么呢?  相似文献   

13.
隋飞 《青年记者》2009,(14):86-87
小品《不差钱》于2009年央视春晚播出后,小沈阳一炮走红,直至发展为“小沈阳现象”。对于这一现象,我们应当如何看待呢?  相似文献   

14.
网络时代的新读书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这么多年很多事情一直在变化,比如读书,80年代初期至90年代讲得比较多的是“读书明智,读书明理”,现在则不再谈这些了,一走进书店,各类外语、考试、计算机用书铺天盖地,虽也是在读书,却已是此非彼了,网络的普及使读书的实用性和功利性成了人们最关注的问题。 网络时代的来临,带来了许多未知的谜团和求知的新奇,不只是知识分子在思索着这个问题:如何界定读书?纸质时代真的会一去不复返吗?网络无限的空间里真的有我们的“精神家园”吗?任何一位爱书者都会思索这些问题。人类在漫长的历史之河中创造和积累了无数睿智的思想…  相似文献   

15.
白荧 《新闻窗》2005,(6):43-43
一次,在和一个朋友交谈时他问道:在这个以“读图”为主的时代里,你们创造“图”的人,尤其是生产影像的摄影记者读书吗?读些什么书?  相似文献   

16.
儿童少年电视节目已经是儿童少年重要的精神食粮。孩子们正在从读书时代逐步走向电子时代,生动形象的影视文化是素质教育的重要资源。可目前影视作品中适宜孩子们的为数甚少。时代要求我们儿童少年电视工作者要努力为孩子创作出好的精品节目以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沈阳电视台从儿童少年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出发,按照服务、快乐、教育、关心儿童少年的宗旨,精心打造了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时效性、参与性、互动性于一体的大型综艺儿童少年栏目《智慧英雄榜》。儿童少年是电视节目最忠实的观众,他们不但要看电视,还要上电视,他们好学、好动、好玩、好奇、好幻  相似文献   

17.
代晓丽 《兰台世界》2003,(12):38-38
每当人们来到铁岭“周恩来少年读书旧址”纪念馆,缅怀周总理的时候,都自然地想起银冈书院的历史和他的创始人郝浴。郝浴,字冰涤,又字雪海,复阳、中山是他的号,直隶定州人。郝浴一生崎岖坎坷,年轻的时候是在流徙中渡过的。他正欲大展抱负,又因积劳成疾而早逝。他两次为官,前后13  相似文献   

18.
B一双双温暖的手,帮助失学儿童走进了课堂。孩子们稚嫩的读书声里,蕴涵着明天的希望。采访途中,同行的记者与一个小女孩有这样一段对话:──你在这里干什么?──捡瓶。──捡瓶干什么?──卖钱买馍,给妈妈和妹妹。──你爸爸妈妈呢?──爸爸打工去了,妈妈病了。──你有几个妹妹?多大了?──大妹7岁,二妹6岁,三妹4岁,小妹2岁。妈妈还想要个小弟弟。──你读书了吗?你想读书吗?──想读书。没钱……这名9岁的小女孩在记者的采访本上歪歪斜斜地写下了自己的名字:高飞燕。像高飞燕这样的失学儿童,在西海固地区还为数不少。…  相似文献   

19.
浅谈大众传媒导向作用的发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的写作缘起于《报刊文摘》曾经刊登的一则报道。这则报道说的是一个有着沉重学业负担的14岁少年在看了一个电视现场采访节目之后,感觉到周而复始的生命轮回毫无意义,于是留下遗书,饮毒身亡。这个少年所提到节目是一个电视记者对偏僻乡村一个放牛娃的现场采访:“孩子,你在这放牛为什么?”“让牛长大!”“那牛长大了呢?”“卖钱,盖房子”。“有了房子又做什么?”“娶媳妇,生娃。”“生了娃呢?”“让他放牛呗。” 14岁的少年在遗书中这样写道:那天我看了一个节目,记者现场采访一个偏僻乡村的放牛娃。我想到了自己——我为什么读书?考大学。考上大学又为什么?  相似文献   

20.
《出版参考》2011,(34):24
当我们站在童年面前的时候,我们是谁呢?我们是自己童年的回忆者。我们在各自的城市和村庄,在各自的爱心树下捡过叶子吃过果子,把自己装扮成假想的森林之王,我们都会欢跃地说,我们的童年真有趣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