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于上节课学生们学习的辅助动作前滚翻成蹲立挺身跳的情况较好,因此在课的最后我简要讲解并示范了这节课前滚翻交叉转体180°--挺身跳的动作.这节课的开始我首先问大家:"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我上节课最后做的那个动作吗?谁能给我们表演一下.""你会不会,就是老师做的前滚翻交叉转体180°挺身跳的动作……"学生们一个个七嘴八舌的议论开来."我来试试."只见班上的"捣蛋王"范某跑了出来,他打开垫子,迅速做了个完整动作.  相似文献   

2.
<正>一、把握体育教学巡回指导的易错点1.课前预判,诊断技术动作易错点磨刀不误砍柴工,上好一节课的基础是备好课。在备课过程中钻研教材;掌握学生学习技术规律和心理特点,厘清出该项技术的内在特征和每个技术环节之间相互联系,对易出错和不易掌握技术环节充分考虑,并制定出相应的策略,这样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水平一,二年级前滚翻的教学中,课前要分析"前滚翻"这个动作技术;在教授这个内容时先预判好学生在学习出现的问题(见表1);  相似文献   

3.
观察体育教案中关于教学目标的设计,笔者发现一个现象,类似于"80%的学生能初步掌握某某技术动作"的技能目标描述方式占据了很大比例。以2010年宁波全国展示课教案为例,有13篇教案有类似描述,其中提取三个目标设计:(1)《箱上前滚翻教学设计》的目标——初步学习箱上前滚翻的完整动作,  相似文献   

4.
第一课时:①复习垫上前滚翻(体会前滚翻的技术要领)②做鱼跃前滚翻过障碍物(着重体会起跳及提臀收腹的动作)。③用2—3张垫子垫高箱面做前滚翻(纵放器械)练习,使学生体会纵箱前滚翻的要领,克服害怕心理,同时观察学生完成动作情况,以利下节课进行分组教学。  相似文献   

5.
《体育师友》2019,(5):3-5
通过课例背景、教学分析、教学过程、教学反思这四个方面的研究,以一节游泳课为例,对仰泳出发技术中"预备姿势"、"准备动作"、"起跳"、"腾空入水与滑行起游"四个阶段的技术动作进行了教学设计,以及设计意图的解析。课例教学目标明确,具体问题具体对待;给予学生充足的练习时间,使学生能深入掌握技术动作的要领;坚持教学设计多样化,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教学趣味性。但是,课例对学生的心理状态欠缺考虑,在课程内容的丰富性上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6.
<正>一、案例分析片段一:教学内容:前滚翻。学情:小学三年级。教学技能目标:通过前滚翻练习,使学生知道滚动的原理,初步掌握前滚翻练习的方法。准备活动过程:"报数占位"、"照镜子(画字母)"的小游戏;准备操,内容为头部运动、扩胸运动、体侧运动、跳跃运动、团身动作。分析:这个案例较好地考虑了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小游戏达到激趣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正>一、发展学生体能增醇香案例:水平四《远撑前滚翻》,学生围绕设置成圆形的场地进行"喊数抱团"游戏热身,再随音乐进行韵律操活动关节韧带,然后通过摔倒如何保护自己导入本节课的学习(设疑:做好远撑前滚翻关键在2个窍门,让学生在练习中探寻答案),先让学生复习前滚翻,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远撑前滚翻的学习(不同条件下探究学习突破重难点),最后进行放松活动。分析:本节课虽然学生始终是滚翻、再滚翻,学习技术的氛围很好,但学生单一地  相似文献   

8.
体操向前滚翻的动作,包括技巧运动的前滚翻、鱼跃前液翻、挺身鱼跃前滚翻;前滚翻直腿起;双杠前滚翻成分腿骑坐、肩倒立前滚翻;支撑跳跃的纵箱前滚翻等。在前滾翻类动作教学中如何启发、诱导学生去理解各个动作之间的相互联系、运用动作相互转化的迁移规律,在原有获得的旧知识,熟练的动作技巧的基础上,更好、更快地掌握新的动作技能技巧呢?下面谈点个人的浅见: 在学习前滚翻之前,先做辅助练习——团身液动,前滚翻才容易学会。在教前滚翻类动作时,先教前滚翻,再救鱼跃前滚翻……。前滚翻是鱼跃前滚翻、挺身鱼跃前滚  相似文献   

9.
<正>一、确立主题制作微课时要精心研究学生,从学生最近发展区出发制订教学目标,使微课更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其次,围绕教学内容的教学目标确立主题。一般情况下,一个微课只选择一个知识点。选择的基本原则是学生学习的重难点、易错点等。微课用于课前或课中,起到助学的作用;用于课后,达到巩固、提高技术的目的。如,学生掌握了挺身式跳远的助跑起跳及空中腾空步技术后,为使学生在课中快速掌握"展髋挺身"这—重点技术,确立以"展髋挺身"为主题,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制作微课辅助教学。  相似文献   

10.
<正>一、"组合练习"带来的启示1.以技术为载体,实现体能与技能同步发展传统的《鱼跃前滚翻》复习课,教学步骤一般以单个动作为主。在本次活动中《鱼跃前滚翻》的复习课中,执教教师设计了7个练习步骤,其中有6个"组合练习,分别是:3个兔跳;体操亮相+3次兔跳;鱼跃前滚翻+1次兔跳+鸭子步;原地跳1次+鱼跃前滚翻+兔跳1次+弓箭步走回;跳过一床折叠的海绵垫+鱼跃前滚翻+蛙跳4次;原地跳1次+跳过一床折叠的海绵垫+鱼跃前滚翻+蛙跳4次。  相似文献   

11.
在中小学教材里都有前滚翻的练习,只是练习的方法与要求各有不同。如在小学学习团身前滚翻,在中学则学习跃起前滚翻。可是在教学实践中,总有一部分学生掌握动作快,一部分学生掌握动作慢。如果能因材施教,让掌握动作快的这部分学生学习一些前滚翻的各种变化练习,能够激发全体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增强学生体质。  相似文献   

12.
<正>一、背景分析四年级学生具有较好的合作意识,善于模仿,且他们在以往的学习中接触过前滚翻,初步掌握了团身滚动的方法。完整动作教学时,以"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教学理念,将动作教学与"挑战冲关"的游戏相结合,充分发挥游戏活动的作用,增强后滚翻教学的趣味性,鼓励学生在游戏中进行尝试性学习,逐步领会动作要领、掌握动作及方法,营造互助、互评的合作学习氛围,提高动作质量。  相似文献   

13.
<正> 团身前滚翻是各级各类学校体操基本教材之一,也是向前滚翻类的“先导”动作,其“先导”作用在于能否掌握前滚翻的正确技术。团身前滚翻的动作规格是:“蹬地前滚时有直腿过程,滚动要圆滑。”它依次以手、头后部、背、腰、臀着地,以二脚蹬地所获得的支撑反作用力为动力来完成向前滚翻。过早或过迟的屈膝团身都有碍于该动作的完成。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采用“当背部着地时,屈膝团身(如图1②-⑤)的动作要领,为时过早。因此,学生往往易产生三种不良结果。一是过早的屈膝团身,不利于两脚完成充分的蹬地动作;二是过  相似文献   

14.
唐志浩 《体育教学》2011,(10):50-50
设计思路: 本课是单元——技巧之前滚翻教学的最后一课,是前滚翻技能教学进一步深化和检验拓展单元学习成果的阶段。通过本单元前3课时的教学,小朋友们初步掌握前滚翻的方法,灵敏、协调等素质和身体的平衡、控制能力进一步得到加强,所以以连续前滚翻的形式为学生树立更高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正>易犯错误:滚动不够圆滑。原因分析1:学生对动作概念不清,动作轨迹不明。纠正方法:录制前滚翻视频并制作成微课;结合学习任务单,提供简易的诱导练习手段(不倒翁、直体滚动),让学生课前了解动作要领,并为课堂技术学习做好铺垫。设计意图:建立正确动作表象,强调动作概念,慢动作观看明确动作方法。注意事项:微视频可对技术动作采  相似文献   

16.
<正>在一节小学六年级的后滚翻课时,我组织学生充分做了热身活动后,先复习了前滚翻,85%的以上的学生能成功的完成动作,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本觉得有了前滚翻的基础,学生学会后滚翻动作会很容易。加上我才刚刚毕业上班5年,正处于年青力壮时期,为学生"秀"出一个漂亮的动作示范,"小菜一碟",正好还能提高自己的威信。可问题却出现在了我最拿手的示范上。组织学生按讲解示范的队形站好,我在正确的示范位置顺手  相似文献   

17.
<正>一、课堂实录与评析案例1:在水平一(二年级)的前滚翻教学中。在完整动作练习中要求:一是下巴夹绳,帮助完成前滚翻;二是双腿膝关节内侧夹绳,提高前滚翻质量;三是绳子横放于垫上,手撑在绳子后,并逐渐前移绳子的位置,便于分层练习前滚翻。评析:在完整练习中,短绳作为限制物、助力物进行利用,帮助学生建立低头含胸、收腹、并腿完成前滚翻的动作概念,尽快进入自动化阶段。起到了缩短动作技术的掌握时间、提高动作技能完成质量的作用。案例2:在水平二(四年级)的快速跑教  相似文献   

18.
<正>一、设计理念本课的设计依据新课程标准,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紧紧围绕着"以技术为载体,体能与技能和谐发展"的理念。以律动感十足的垫上操导入,遵循快乐体育的新课标要求,激发学生练习兴趣,在多变的鱼跃前滚翻组合练习过程中发展学生鱼跃前滚翻的蹬摆能力,完善完整的鱼跃前滚翻技术动作。  相似文献   

19.
前滚翻是滚翻类动作中最基础、最简单的动作,对学习和掌握高难度翻转动作有一定的辅助作用。但在前滚翻教学时,学生往往因对动作要领的理解不够全面,自我保护不好,头颈准备活动不够,常出现颈部的软组织损伤产生疼痛,使颈部活动受限,影响练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笔者根据前滚翻教学时学生常出现的错误动作,  相似文献   

20.
<正>本期提供讨论的案例是初一年级前滚翻单元4课时的第2课时教材。前滚翻教材在小学出现过,到初一年级再一次出现,是重复教材,其目标是提高前滚翻的能力和难度,而且本案例为第2次课,学生对前滚翻的知识有了较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