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西周春秋时代贵族教育的科目,不是《周礼》记载的“六艺”,而应该是河南信阳长台关楚简记载的书、言、射、御、礼、乐,其中“言”的科目因西周“言礼”而设,又因“言礼”需赋诗言志而有诗教。西周春秋时代的诗,除了“诗”之外,还包括某些有韵的“书”,因此“言”是孔子“六艺”中诗、书的源头。  相似文献   

2.
燕飨礼仪与春秋时代的赋诗风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同西周相比,春秋时代的燕飨礼仪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并对春秋赋诗风气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礼终乃宴"、"宴中赋诗",<诗>与礼的关系进入一个特殊阶段,燕飨礼仪成为赋诗言志机制产生和发展的礼学渊源.独特的用诗机制表现出春秋士人特有的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3.
简论春秋赋诗言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春秋战国时期是周人运用《诗经》的时代,周人不仅将《诗经》用在典礼、讽谏、赋诗、言语上;至孔子教诗时,还强调用诗修养道德,增长学识,提高举一反三的应变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至孟子、荀子说诗时,则注重用诗为论据,论证儒家义理。其中运用得最为普遍的,恐怕就是春秋时期的赋诗言志了。当时无论是朝会宴享,还是说事论理,人们都赋诗言志。赋诗言志成  相似文献   

4.
“诗言志”作为先秦诗学观念一个体系,包含三方面的内容。其一,“献诗陈志”,这是文体诗的创作理论,产生于《诗三百》形成的时代。其二,“赋诗言志”,这是对文献《诗》的接受理论,时代自春秋开始,其例在《左传》、《国语》中屡见不鲜。其三,“以意逆志”,这也是对《诗》的一种接受,但要求对原诗全篇大旨进行总体全面的把握。荀子对先秦诗学观念进行了总结,他确认“诗”是“言志”的文体,其所作《佹诗》、《成相》与屈原所作《楚辞》,是“作诗言志”的典范,标明人们将文献《诗》还原为文体的诗,接受意识开始向创作意识转化。  相似文献   

5.
"诗言志"观念在先秦历经了三个阶段的演变进程。《尚书.尧典》提出的"诗言志",其内容始初应当与祭祀天地鬼神、祖宗社稷的活动有关。《左传》提出的"诗以言志",就是春秋时期所盛行的"赋诗言志"或"称诗言志"。荀子提出的"诗言是,其志也",不仅规范了诗"言志"的内容,而且确认了诗是"言志"的文体,奠定了作诗言志的诗歌创作论。从此"诗言志"说便成了中国古代诗论的主流。  相似文献   

6.
春秋时期,各国在政治外交往来中盛行赋诗言志。晋国涌现了一批赋诗的能手,他们在赋诗中知礼但也表现出了僭礼行为。与它国相比,晋人的赋诗很大气,往往用天下共主的霸气与各诸侯国交流。与此同时,在晋人参加的赋诗场合中,各国对晋国多颂美奉承之辞,而晋人应对娴雅得体,与其所受之诗相谐和。  相似文献   

7.
春秋时代是个用诗的时代。赋诗、引诗和教诗是春秋时期流行的三种诗歌接受方式和运用方式。以断章取义为方法,以政治功利为最终归依的春秋用诗实践,为孔子诗说奠定了深沃的理论与历史土壤。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赋诗言志”、孔子诗教、“以意逆志”及其承传过程的阐释 ,揭示了我国先秦文论中的读者接受意识 ,对古代文论的研究具有较好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赋诗言志"、孔子诗教、"以意逆志"及其承传过程的阐释,揭示了我国先秦文论中的读者接受意识,对古代文论的研究具有较好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0.
《诗》在先秦得到广泛的应用与传播。春秋时期,赋诗之风兴盛。进入战国,诸侯争霸,周王室丧失了天下宗主的地位,朝聘、盟会等活动不得不终止,“赋诗之风”这种文化现象失去了发挥原有作用的社会条件,用诗之风在诸子尤其是在儒家著书立说中得以继续。本文将从用《诗》的角度分析孟子对孔子诗教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对初中诗歌写作教学的一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歌有着独特而丰富的审美价值,在初中阶段进行一点诗歌写作的训练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是大有裨益的,但是诗歌写作长期被视作各种升学考试的禁区而在初中作文教学中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近年来在升学考试中诗歌写作已从被限制到了部分不受限制,初中作文教学也有从强调文体到淡化文体的变化。我们应该运用新的课程理念对诗歌写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作一点理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12.
诗歌是一种艺术,是现实生活的审美反映,其澎湃的感情、丰富的想像和联想,蕴涵着人生哲理,势必要求教师在诗歌教学上要运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丰富的想像、抓住意象、填补空白,采用各种手段,把诗中的意境信息充分地传递给学生。  相似文献   

13.
诗篇的表现形式不是随意的,它传达作者思想,反映诗篇的主题,作者通过诗篇的排列的摹拟形式,以图示意,给读者以直接的视觉形象.从而增强了诗篇的表现力。  相似文献   

14.
由于在曹植《三良诗》的创作时间问题上认识的混乱,人们对此诗诗旨之理解也是历来颇多争议。从字面上看,诗意似前后矛盾。此诗当作于建安二十年或其后,尤以武帝死后或帝死后为最有可能;该诗是诗人自鸣中怀之作,诗中所表忠义确系真心。  相似文献   

15.
《诗言志辨》是朱自清先生古典诗论研究的最重要的著作,他重实证,以史料证史,从诗言志、诗教、比兴和正变四个方面进行考辨,体现了其一丝不苟、慎思明辨的治学精神。  相似文献   

16.
禅宗思维和诗性思维之间的“自性”观、“空”、“无”观有着本质的区别,禅与诗也有着截然不同的性质。但二者也有着极大的关联。并且这种关联还并非时人所论述的那样是禅对诗的单向渗透,而是一种双向渗透,禅宗思维中也不可避免的渗透着诗性思维。甚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中国古代的诗性思维最终促使了禅宗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论传统汉诗的语言体系及其表现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论述传统汉诗的语言体系及其表现策略,认为:不能简单地认定传统汉诗即言诗,它原本是由传统诗人“天人合一”的观物态度、感物方式所决定的,排除分析一演绎之掺入,从而形成的一个点面展现性语言体系,并藉以物观物、直觉感应的印象化组词,成分省略、语序错综的反常态组句和句式破碎、句群断隔的大跨跳组行等策略,来充分显示其作为意象载体的表现功能。处于这一语言体系中的传统汉诗,也因此显示出“诗缘情”的特性。  相似文献   

18.
立足诗作本身,抓住阮籍《咏怀诗》中多次出现的"逍遥"一词,结合时代背景和人物经历,对其含义加以解析,揭示出阮籍寄意老庄,力图逍遥而终在现实中无法达到此种境界的复杂心理,以求增进对阮籍其人其诗的理解。  相似文献   

19.
别眼看宋诗     
宋诗是唐诗之后的又一高峰,根植于宋代社会的特定历史土壤。宋诗呈现出了与唐诗迥然不同的诗歌面貌。“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的创作原则赋予诗歌理性化、自然平淡、意在言外的形象,显得尤为冷静和透脱。可以说,唐诗、宋诗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诗学体系,后世诗歌的发展都没有从根本上越出这两大诗歌艺术系统的范围。  相似文献   

20.
董必武是从红安走出来的伟人,他一生留下了数量颇丰的诗篇,其诗歌充满了革命的爱国主义豪情、现实主义真情、浪漫主义柔情,具有深刻的红色诗化艺术底蕴和审美旨趣。结合社会时代背景,对其中一些诗歌予以文本解读,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透视其诗歌的红色诗化艺术创生元素、气质秉赋和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