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柏拉图的《会饮篇》阐述了什么是爱,而爱的作用能否发挥出来取决于爱者(lover)以及被爱者(loved)。王尔德的《道连·格雷画像》之所以是一个悲剧,主要是爱被束缚了,爱的作用并没有真正得以体现。文章以《会饮篇》中的颂辞为论点,结合小说《道连·格雷画像》中的三组主要人物关系,分别对其中的lover以及loved的"缺陷"进行分析,剖析束缚爱的因素。  相似文献   

2.
塑造健康而成熟的灵魂是普天下所有孩子和父母都十分关心的问题,认真阅读《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一文,我们可以获得很多教益.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一文节选自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社会学家艾·弗罗姆的心理学经典《爱的艺术》一书.节选部分取名为《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而不是《父母给孩子的爱》 (或者《父母对于孩子的爱》),是因为站在心理学、哲学的高度,既分析了"父母的爱",同时又分析了"孩子的爱"和"爱的能力"的培养过程,两者双线同步展开而又适时巧妙地交织在一起,体现出这篇随笔的思想深刻性、思维缜密性、表达形象性.节选部分虽然有3000多字,但字字句句都闪耀着智慧的灵光,启迪着人们去智慧地爱,去艺术地爱,以爱塑造健康而成熟的灵魂.  相似文献   

3.
《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的死亡哲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威廉.福克纳的小说常以其特殊的时间观为架构。在他的第一篇短篇小说《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中,福克纳采用死亡这一手段重新建立并阐释了时间观。通过对爱米丽父亲之死、荷默之死以及爱米丽之死进行解读,可发现福克纳的死亡哲学以及它与其时间观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正>我们经常陷入爱情,遭受爱的折磨,承受爱的痛苦,享受爱的欢乐,但是却很少对爱做某种深层的思考。当然,如果考虑到爱的形而上意义,考虑到柏拉图在《会饮篇》中对爱欲的沉思,我们可以说,西方哲学中曾经存在一种爱的哲学。但是经过了后来的浪漫主义骑士和诗人的泛滥陈辞,在文学诗篇中得到了尽情的讴歌与赞颂,这种爱的哲学,伴随着工业和技术文明的摧残,已经凋零殆尽。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缺乏谈论爱,但是很大部分  相似文献   

5.
柏拉图在《会饮》和《理想国》中为我们呈现出两种不同的灵魂图景:一是爱欲或爱若斯(Eros)向着美的理念自身的一种和谐的攀升模式(ascent model),二是在灵魂的理性部分与欲望和激情部分之间的一种冲突或斗争模式(conflict model)。这两种模式并没有任何内在的矛盾之处,而是对柏拉图的同一种实践主题的两种不同的描述:即欲求的秩序或逻辑。柏拉图在这两篇对话中虽然没有发展出一套系统的实践哲学,但这两篇对话却为后来的实践哲学奠定了不可取代的形而上学基础:道德心理学,即灵魂的三分结构和爱欲的本性。理性的统治才是个体灵魂的最佳结构,爱若斯的最终目的是对美的理念的静观,只有在对美和善本身的静观和沉思中才找到了让自己安顿的栖身之所,而灵魂的理性部分通过哲学教化和对智慧的爱而摆脱激情和欲望的奴役,走向个体的正义之境。  相似文献   

6.
《好邻居日记》是多丽丝·莱辛继《老人与猫》之后,又一次对"老年人"这一群体生活的关注,通过对以赫蒂和莫迪为代表的老人们孤苦无依的生活状态的描写,表现了多丽丝·莱辛对人性的哲学思考,即人在年老之后,尽管对很多事情无可奈何、甚至力不从心,但是他们渴望爱与被爱仍然是人性的自然流露。本文拟用文学伦理学的批评方法,从人与人、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三种伦理关系出发,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探讨作品中所展示的伦理道德,即人与人之间的隔阂被爱融化,人通过被爱来重新认识自我,人在社会中将爱传递,这是一种爱的回归,是作者对人性的哲学思考。  相似文献   

7.
《柏拉图文艺对话集》作为柏拉图思想精华的记载同时也是西方美学史领域的一座丰碑,它以文艺理论题材为主,其中收录的八篇对话涵盖了多种领域的哲学思想.《会饮》篇作为其中主要论爱美与哲学修养的对话,一直以来备受诗人和艺术家的青昧.它由六篇对爱神的颂词及一篇对苏格拉底的颂词组成,通过代表不同社会角色的七个人对爱的不同理解,反映古希腊人对爱情的独到见解并试图揭示爱的极质,对文艺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正>周国平说:"哲学课可以是令人生厌的,也可以是引人入胜的,就看谁来上这门课了。"高中思想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内容抽象深奥、晦涩难懂,学生容易产生枯燥无味之感,这对教师教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上好高中哲学课,使教学无味变有味,需要我们做一名有"爱"的哲学教师——爱哲学、爱生活、爱思考。一、爱哲学爱哲学是教好哲学课的必要条件。一个不爱哲学的哲学教师,可能通过记忆加上解题技巧的反复训练,可以教出考高分的学生,但必然教不出哲学味。  相似文献   

9.
如何爱智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学的本意是爱智慧.爱智慧就是对智慧的追求和规定,这种规定是用理性的、逻辑的形式进行的.爱智慧也是爱的智慧.这智慧没有离开爱.但当我们去聆听哲学时,听到的总是一些陈词滥调或不知所云而毫无智慧的感觉.哲学的智慧哪去了?问题在于我们的"哲学"和哲学教育有许多是非哲学的,没有智慧可言的.问题在于我们没有系统学习那些伟大的思想家们的智慧,没有倾听真理的声音,没有在道中沉默.  相似文献   

10.
2002年北京宣武区中考作文题目爱,是一种崇高深挚的感情;爱,是人类永恒的话题;爱,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会有许多爱的情感,从中你会有许多爱的感悟。请以“爱”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要求1.题目自拟。2.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3.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4.不少于600字。题解:“爱”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爱”也是一个有着丰富内涵和外延的话题。一篇脍炙人口的朱自清的《背影》,就是写亲子之情和父子之爱的代表作。爱,渗透在所有的亲情、友情和爱情之中。不仅如此,爱也存在于人与自然之间。对人、…  相似文献   

11.
教材分析 《第一次抱母亲》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共三篇课文:《永远的白衣战士》、《"番茄太阳"》和《第一次抱母亲》,这三篇文章都是着重歌颂人间真情的. 虽然三篇文章都是以爱为主题,但这篇文章更倾向于对爱的反思,它以作者第一次抱母亲这件事为引子,唤起作者及人们对爱的思考:母亲对子女付出多少爱,孩子又给予母亲多少关心,从而激发了作者再次抱母亲入睡这样一种感恩的行为.所以说,这是一篇爱的反思性的文学作品,它引发了所有阅读这篇文章的读者对于爱的反思.此文是当前中小学感恩教育的典型素材.  相似文献   

12.
<正>"有了爱就有了一切",是冰心文学的思想核心,本是文学爱好者的我在后来从事教育的过程中也信奉了冰心爱的哲学。十年来,付出着爱,同时也收获着爱。用无私的师爱,并引领学生感受爱并彼此关爱,让他们对生活和未来充满期望和信心,这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一、面对孩子,我们能够给予的是爱和包容  相似文献   

13.
余华的<活着>向我们呈示了人的一种生存方式--爱与善.因为余华心中充满着悲惆之心和对生命的终极关怀,所以作品中人物的言行无处不体现着爱与善的哲学.这不仅体现在异性之间的恋情上,更体现在对他人的怜爱、谅解、尊重以及对自身的认同感和反省的行为之中.在生命的伦理层面,作者和他笔下塑造的人物共同向我们展示了活着的苦难状态,却提供给我们一种活着的勇气和力量.  相似文献   

14.
爱本体论,就是把爱当成了哲学本体论概念,看作是世界的本源和存在依据.爱本体论的提出,不是为了单纯的理论构造,而是意在为哲学本体论找到一种具有普遍解释力并能够对当今世界产生重要影响的"世界通用语言".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刻,我们特别需要在精神上树立一个绝对的东西,构建本体论、价值论、伦理学的"绝对命令".我们倡导爱...  相似文献   

15.
【教材简析】《爱如茉莉》是国标本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作者映子用生动的笔触向我们展现了自己父母之间的一组组生活小镜头:生病住院的母亲叮嘱自己为出差归来的父亲煮一碗水饺、父亲顾不得吃一口水饺而“直奔”医院、病房里父亲紧握着母亲的手而母亲则露出了恬静的微笑……作者在这些看似普通平淡的生活小镜头之中,让我们感受到了主人公之间那茉莉般的真爱。文章的教学重点是:品读文章的细节,感受主人公之间的真爱;文章的学习难点是:在作者的笔下,父母之间的真爱为什么如茉莉一般。针对文本的特点,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安排了三次对话,进而有效地突出了教学的重点,突破了教学的难点,引领学生在潜心会文之中感受到了主人公之间那茉莉般的真爱。  相似文献   

16.
材料作文     
1.仔细看图,读读图下的名言,选择其中一幅图,结合生活实际写出你对图意的理解和从中得到的启发。(不少于450字)每一本书就像阶梯的一小级,每攀登一级,就愈脱离动物走向人。——高尔基千万次的失败,在于做事不彻底,往往做到离成功只差一步,便终止不做了。——莎士比亚2.同学们,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因为有爱而美丽,也因为有爱而精彩。如果你是一个有爱心的孩子,一定能够发现自己身边那许许多多关于爱的故事,如同学之间的友爱,师生之间的关爱,父母对你的疼爱。请你以爱为主题,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3.每个学生都会有“心儿怦怦跳”的体验:去参加…  相似文献   

17.
《水》是一篇洋溢着灵动之美的散文,文章中有“母亲用一勺水为我们冲凉”的场景。描写细腻传神,耐人寻味。教学中,我试图抓住其中的“矛盾”引领学生潜心涵泳,悉心探究。学生通过“水多与水少.水流快与水流慢”的讨论对话,不仅感悟了文中孩子们盼水、梦水和惜水如金、爱水如命的主题,而且领略了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  相似文献   

18.
《爱如茉莉》是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文章从妈妈生病,爸爸悉心呵护这一平实朴素的日常小事入手,描写父母之间平凡普通的生活点滴,揭示作者对真爱的理解和感悟。文字朴素但内涵丰富,意蕴深厚。让学生理解"爱如茉莉"这一主题,是课文教学的关键,也是难点。为此,我展开三重对话,引领学生深入文本,追问心灵深处的真爱到底为何物。  相似文献   

19.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一篇充满唯物辩证法光辉思想的纲领性文献,它以唯物辩证法为哲学基础,充分阐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以鲜明的时代精神再一次有力地证明了唯物辩证法是我们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锐利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20.
在7月的幼儿园,有一份离别的情感在空气里弥漫,它来自于孩子人生的第一次毕业、第一次告别同学、第一次告别老师,它承载着回忆、爱和期盼,感动着每一位孩子、家长和老师。这份来自于最纯真心灵的情感,清澈得让人不敢去触摸。每到这个时候,老师们都会写下许多抒发情感的文字,有给孩子的,有给家长的,也有给自己的。本期我们集中编发几篇毕业班老师的随感,从中我们一定可以感受到师幼之间那份纯净透明的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