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辽宁教育》2012,(10):83
1.我喜欢读书,而且读书时喜欢喜欢想自己,与自己的思想、工作"挂钩"。我总是换着从书本中寻找智慧、思想和方法的态度去读的。而且,一旦我认识到了,便会立即转化为自己的行动。  相似文献   

2.
于永正 《青年教师》2009,(11):19-20
我曾经写过一篇关于读书的文章,题目叫《感谢书》。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我这个人读书喜欢想自己。我是抱着从书本中寻找智慧、思想和方法的态度读书的。如果读书不与自己、与工作联系起来,学而不用,对我来说,读书就失去了大半的意义。”简单地说,就是读书同时读自己。  相似文献   

3.
谈读书     
书籍对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即使你没有上过任何学校,只要你愿意去求教,它们都不拒绝。我读过一点点书,最初是为了从里面寻找快乐和安慰。后来,是为了从里面寻找苦恼和疑问。只要活着,我今后还要读一点点书,这是为了更深地认识我自己和我同辈人知识的贫乏。书籍,在所有动物里面只有人这种动物才能制造出来。读书,人才能更加像人。  相似文献   

4.
朋友都是镜子,这是我的择友与交友动机。文如其人之说是古人总结的,我经过自己的验证也觉得基本正确。所以我的读书便也和交友差不多了,寻书选书读书也成了择友与交友的过程。朋友是镜子,读书不也就是为自己的灵魂寻找镜子,或者说是给自己的灵魂照镜子吗?而人生的不同阶段里,灵魂也是在成长变化着的,那么寻找的镜子或者说朋友的结构也就会不同。  相似文献   

5.
卓玛:我现在很烦,心里有两种思想,第一是很想完成自己的愿望.努力读书;第二是想弃文经商。过去我一直在为了父母努力读书.但我知道.大学毕业后也是要找工作的。所以我想.还不如早点出  相似文献   

6.
读书不神圣     
史峰 《生活教育》2011,(11):60-61
小的时候,被老师安排去参加学校里的一次演讲比赛,题目是:努力读书,报效祖国。演讲稿是老师给写好的,我"带着感情"背诵一遍就成。至今还记得稿子的大概内容:有的人说为了自己的前程好好读书,有的人说为了父母的期望好好读书,我却说为了报效祖国而努力读书……因为有了这次演讲比赛的经历,所以我把读书一直视为非常神圣的事情,我也常常因了自己是个"读书人"而感觉心高气傲,觉得自己是个"神圣"的  相似文献   

7.
闲人读书是为了消遣解闷;学生读书好像是尽一种义务;商人读书是为了寻找营销之道;教师读书是为了尽到责任。常言道:书到用时方恨少。此话当真。初涉教坛,格外生疏,尤其是自己并非师范院校毕业,在大学没有系统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等基本知识,欲胜任教学工作,...  相似文献   

8.
正学前调研是提高课堂实效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教学中,我注重做好学前调研,就是为了找准教学的起点,发现学生的疑点和难点,从而确定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难点,以便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切实提高课堂实效。下面就以《忆读书》一课为例,谈谈我的收获与体会。投石问路——学前调研寻找学生认知起点《忆读书》中作者冰心回忆了自己少年时代读书的经历以及多年来读书的经验,告诉孩子们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我将《忆读书》一课的主旨"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设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冰心奶奶读书的经历。(2)把握文章要  相似文献   

9.
株州二中尹建庭老师在入学教育课上说:"你读书干什么?考大学干什么?也许你会说,为了实现共产主义,为了社会主义建设,而我要告诉你-读书考大学,是为了自己,不是为别人.  相似文献   

10.
我为什么要读书呢? 我想读书对于我以及所有像我一样想活得更好一些的人来说,都是十分必要的,就像吃饭和喝水一样必需。我读书的目的很自私,不是要把自己变得多么高尚,而是要使自己活得更明白、更好、更愉快一些。因此,我读一些我爱读并能使我快乐的书。如果读书是为了改变什么什么,或为了贡献什么什么,我宁肯不读。否则累  相似文献   

11.
杨小微 《教育学报》2006,2(6):53-59
生活世界是人的世界,是人实践的世界,是在实践中展开人际交往互动的世界,是人、教育与世界的“充满生机的联盟”。学生校外生活世界按其与校内生活世界的关系,大致可分为三类:与课堂生活“重叠”的世界、与学校生活“重叠”的世界、相对独立于学生校内生活的校外“生活世界”。学生在家庭生活中的地位、角色以及生活空间的丰富性与自由度,对学生自尊与自信等社会性品质及性别角色意识的形成、对其独立生活、自主发展意识和能力的养成都至关重要;自觉有效的社区环境对学生的成长意味着“安全”、“健康”、“和谐”,而自发的社区环境则是积极和消极作用兼有的“双刃剑”;学生个体生活自主性最强、选择性最大,是未成年期的“闲暇”,如何充分利用这一重要的成长资源,是值得当今教育重点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This paper aimed to explore how preschool teachers' experience their strengthened teaching mission, specifically when working with scientific exploration. The study was based on the philosophy of the life-world, a branch of the phenomenological movement. Life-world philosophy focuses on the concrete reality humans inhabit and is responsive to its inherent ambiguity. The data consisted of written teacher responses and follow-up interviews. The findings showed a broad and multidimensional way of working with science and exploration in which embodied experiences and intertwined relationships were prominent. Teachers' notions of what constitutes scientific exploration and learning represent a combination of science as literacy and science as inquiry, emphasising democracy, aesthetics, experimentation and reflection. Being present and focusing children's relationship with the phenomena seem to be teachers' strategies of handling their strengthened teaching mission.  相似文献   

13.
教育回归生活已成为对教育的要求,但当前教育语境中"生活世界"的模糊状态以及教学实践中"生活世界"向"日常生活"的简单归一,使得教育并没有向"生活世界"回归,甚至有进一步脱离的倾向。对"生活世界"基本精神的溯源与反思,有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本质意义。同时,教育回归生活世界是一个艰难而又长期的过程,我们要避免虚假的回归,并应认识到教育在此过程中无法自我拯救,只有认识到这些,教育向生活世界的回归才有可能,而不仅仅是把它作为一种理论畅想。  相似文献   

14.
This article reports on research which identified perceptions of reading and the teaching of reading held by trainee teachers and the impact on my provision as a teacher educator. It found that students’ past and present experiences of learning to read and being a reader influenced their perceptions of what reading is and of what it means to teach reading. As a teacher educator, I am not able to give students long experience of seeing children becoming readers, but I am able to give them richer experiences of reading in personally and culturally relevant contexts. This has implications for the nature of subject knowledge required by a student teacher of reading and the curriculum and practice of teacher education.  相似文献   

15.
静思 《中学生英语》2011,(12):17-18
范文一: 我叫莉莉,我即将从第一小学毕业。我们家有三个人,我爸爸在一家电脑公司上班,我妈妈是家庭主妇,我是家里的独生女。业余时间里,我喜欢看书,因为阅读可以扩宽我的视野。看小说的时候,我可以任凭自己的想象,比如说,一个著名的科学家或者是一个功夫大师。除了看书之外,我还喜欢玩电脑游戏。  相似文献   

16.
心灵日记     
《海外英语》2009,(11):54-55
11月8日 我在寻找闪闪发亮的言外之意,寻找生活中各种事件背后的深层含义,当我感到痛苦和混乱的时候,当我一蹶不振,受到伤害的时候,  相似文献   

17.
哲学的目光从形而上学的思辨转移到对生活世界的关注,是传统哲学向现代哲学转向的一个重要标志.当“生活世界“被主题化从而受到众多哲学家关注时,当代德国著名哲学家哈贝马斯对于将“生活世界“由单纯的认识论概念向丰满的文化一社会学概念的转变作出了令人敬佩的努力,文章试图从内在精神、背景结构以及功能内涵三重维度为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理论勾勒出一幅整体图景.  相似文献   

18.
张问陶诗论中蕴含着丰富的诗歌美学思想,其中的重点就是倡导真,包括表现对象及内蕴的真,如真性情、真意气、真阅历、真趣、真诚,表现手法的求真传真,还追求天真之美.他将真、天真与"人巧"相对,所谓"惟应谢人巧,随意发天籁".甚至以真为诗歌的根本,所谓"要从原始传丹诀,万化无非一味真".他既说"想到空灵笔有神,每从游戏得天真",又说"关心在时务,下笔唯天真".与袁枚的性灵说单纯指个人情趣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9.
"生活世界"是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的一个基本概念,它为哈氏的整个理论大厦提供了一个基石。但这种基石却是虚幻飘渺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的往往是与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中所说的"交往"相异甚至相反的交往。从理想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抗拮的角度对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进行反思,是走出理论与现实的悖论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20.
论教育对生活世界的回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的发展是在交往中实现的.生命的价值只有通过交往对丰富多彩的生活细细地感悟、体验后才会真正内在于人.教育是最有交往价值的活动,应关注人的生命价值的发现、挖掘和提升.生活世界具有丰富的教育意义,要关注生活世界,为此,要重建教育观,重新定位学校的价值和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