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近来年,在郭沫若研究领域里先后有一批引人注目的成果出现,但关于他史剧理论的研究,除有一些论文发表外,尚未有一部专著问世。我校中文系傅正乾副教授撰著、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历史·史剧·现实——郭沫若史剧理论研究》一书填补了这一研究领域里的一项空白,是我国研究郭沫若史剧理论的第一部较为系统的专著。该著最突出的特点是其在对这一问题研究的全面系统性上。众所周知,郭沫若是一位卓有成就的史剧创作家,同时也是一位思想丰富的史剧理论家。他史剧创作上的贡献在现代无人匹比,但在史剧理论方面却没有一部系统的专著。研究郭沫若的史剧理论,必须从大量散见的文章、讲演、书信等并结合刨作实践去发见和总结。该书著者经过多年的细心研读,在掌握尽量齐全的资料的基础上,归纳出了郭沫若史剧理论的十多个重要问题,作出了较为详尽的论述。这些问题包括历史剧的基本性质、处理历史题材的基本原则、史剧创作方法、历史悲剧观、史剧民族化、史剧语言、艺术构思与创作心理的关系、戏剧艺术手法等,比较全面地显示了郭沫若史剧理论思想的丰富内涵。不仅如此,作者还进一步找到了郭沫若“史剧理  相似文献   

2.
《夜》并非著名教育家、作家叶圣陶的代表作,但细阅此作却深感这是一篇思想性和艺术性均较成熟的佳作.作品以深刻的思想内容,精巧的艺术构思,细腻的心理描写,通过主人公老妇人在恐怖的“夜”中几小时的思想变化发展,极其真实地再现了本世纪二十年代蒋介石反动集团背叛革命后风云变幻的社会现实.  相似文献   

3.
1922年11月23日,郭沫若的独幕剧《孤竹君之二子》写讫。此剧载1923年2月上旬《创造季刊》第一卷第四期,初收入同年10月上海泰东图书局出版的《星空》。这部作品发表后,我国早期共产党人、工人运动的领导者之一邓中夏曾批评它“命意”不好(《贡献于新诗人之前》)但这“命意”何所指?邓中夏并未作具体说明。对于这一点,郭沫若后来在《创造十年》中说:五四运动以后几年间,他在政治上“有些比较进步的想法,”如认为“中国的现状无论如何非打破不可,要打破现状就要采积极的流血手段,”而  相似文献   

4.
1973年发表的《万有引力之虹》是品钦的第三部作品,它是一部有轰动效应的作品。有人认为它臃肿繁杂,也有许多作家认为它是20世纪最伟大的作品之一。在《万有引力之虹》中,品钦渗透了其现实主义思想,将现实世界刻画得入木三分。本文尝试研究现实主义思想在《万有引力之虹》中的运用,希望能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5.
《圣经》是在全球范围流传最广,印数最多的一本书,它对整个西方乃至世界的影响渗透到文学、艺术和日常生活各个领域.本文主要从《圣经》的艺术和审美价值对作家作品及影响,分析《圣经》对西方文学所产生的深远影响,探讨了《圣经》成为西方文学创作母题的原因之所在.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郭沫若的学术研究是丰富而博杂的。他的文学创作除了诗歌和历史剧,还有大量的散文创作。以往人们对郭沫若以《女神》为代表的诗歌和以倔原》为代表的历史剧的评论研究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对郭沫若散文的研究却一直局限于单篇赏析、部分作品赏析或对整体创作的综述,从而形成了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  相似文献   

7.
昭君母题文学孕育了许多文学子体,有抒情类也有叙事类,而叙事类作品成就较高,其中《王昭君变文》对后世影响很大。变文之后,有马致远的《汉宫秋》以及元明清作家的许多同类作品,至现当代又分别有郭沫若、曹禺的《王昭君》问世。这类作品的发展源远流长,其嬗变轨迹明显,主要表现在主题思想由浅显到深刻,人物形象由扁平到圆整,艺术风格由质朴到典雅。  相似文献   

8.
《简·爱》与《音乐之声》都是被世人广为推崇的艺术佳作。这两部艺术作品都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坚强、独立、勇敢,对爱情不离不弃的女性人物。虽然这两部作品的创作时代不同,却有着很多相似之处。本文就将从作品的创作背景,作品中的人物背景,以及作品的故事情节发展,探讨两部作品的异曲同工之处。  相似文献   

9.
我并不想把郭沫若小说创作的思想、艺术成就置于他的诗歌和历史剧之上,因为这不是事实,自然不会得到人们的认同。但是在对郭沫若小说的研究中存在着一种理论观念与作品实际以至作家的审美追求“错位”的现象,却是不可否认的事实。这种“错位”现象主要表现在:以“再现论”的小说创作论来评价以“表现说”为其理论基础的小说创作;以传统的叙事型的小说模式来要求现代散文化的抒情小说;以现实主义的尺度来衡量浪漫主义的作品。其结果,不但压根儿抹煞了郭沫若抒情小说的基本功能和艺术特征,而且更甚者还作出了这样的结论:因为郭沫若的笔太直,不曲,所以他是没有做小说家的资格的。  相似文献   

10.
从《离骚》和《凤凰涅檠》两首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比较中,看郭沫若对屈原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1.
从《离骚》和《凤凰涅般木 》两首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比较中 ,看郭沫若对屈原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2.
由中国郭沫若研究学会和我校中文系联合召开的郭沫若历史剧讨论会四月十四日至二十日在西安举行。这次会议是文学工作者与史学工作者结合一起共同探讨郭沫若历史剧创作与历史剧理论的一次尝试。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在对郭沫若历史剧的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与此同时,在对他的某些具体作品和历史剧创作理论的看法上也存在着较大的分歧。尤其是在对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关  相似文献   

13.
《沫若自传》长达百余万言,确属鸿篇巨制,在“五四”以来的中国新文学中还没有过第二部象这样卷帙浩繁的自叙传性质的作品。郭沫若能写出这样卷帙浩繁的传记文学作品,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从对中外文学遗产的继承、借鉴和吸取而言,我认为一是继承、革新和发展了我国传记文学的优秀传统,二是受了外国传记文学特别是法国启蒙主义思想家、作家卢梭的《忏悔录》的影响,并借鉴吸取和创造性地运用了它的某些表现方法,从而扩大和提高了传记文学的容量和表现力。  相似文献   

14.
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代英国乃至整个欧洲最伟大的资产阶级人文主义作家。在西方戏剧史和世界文学中享有崇高的地位。他的作品深刻地反映了16世纪至17世纪的英国现实,集中代表了整个欧洲文艺复兴的文学成就,为世界文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最著名的悲剧之一,代表了莎士比亚最高的艺术成就。本文通过对《哈姆雷特》的创作背景及内容的分析与研究,探讨哈姆雷特体现的人文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5.
《边城》是一部唯美主义的经典作品,读者都希望《边城》以大团圆收笔,但读到最后却看到了一个哀伤悲痛的结局。沈从文先生以满腔热情写下这篇作品,而它后面隐伏着的是作家人生旅途中所体验到的人生哀乐。在作家描绘的"湘西人性美"的后面,也蕴藏着作家对于人生、生命和民族的空间及时间的深深思索,表达了作家要求重塑民族形象、重造民族道德的美好愿望。  相似文献   

16.
在古今中外的许多艺术家中,不乏对宗教参悟颇深并与自己的创作结合为一体的名家、大师,他们或以自己的艺术方式参禅悟道,弘扬教义,或以之来实现文"道"结合,创造出许多颇具宗教色彩、让常人不解或难解的艺术作品。从废名的《海》和郭沫若的《夕暮》两诗来看,其中虽蕴含着深奥的禅机,但却包含着文学艺术的别一番境界,虽以常人难解或不解的"偈语"或云山雾海般的构意为表达方式,却又是将"出世"思想与"入世"精神完美统一于一体的艺术结晶。  相似文献   

17.
晚唐大家李商隐的诗以其缠绵的情致和丰富多义的题旨,一直为人们所称道。明清之际就出现了大量的评本和注本,其中冯浩的《王溪生诗集笺注》以其注解的详尽完备而著称。冯浩的注解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他十分重视作家作品与年谱的关系,注意作品与时代背景的密切联系,同时他还能够保留前人的优秀注解,极大地丰富了李商隐的研究资料。  相似文献   

18.
《雷雨》是二十世纪中国杰出戏剧家曹禺的代表作品之一。《雷雨》的创作与作家的生活情感经历有紧密的联系,本文试从这部作品创作的灵感来源、题材选择、人物塑造与情感倾向几个方面论述曹禺的生活经历对其戏剧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丁耀亢是明清之际有代表性的作家 ,而佚著《问天亭放言》则是研究其成长道路、思想嬗变、创作成就 ,特别是青年时期生活经历的重要诗集。笔者尝见张维华先生找人抄写的《问天亭放言》过录本 ,此本与张崇琛教授所见本文字颇有出入 ,不是一个系统。传抄本容易出错 ,诸本此是彼非 ,各有长短 ,故很有必要广搜存世抄本 ,加以汇校 ,整理出一个较为完善的定本 ,以便进一步探讨与研究。  相似文献   

20.
19世纪的最后15年,俄罗斯文坛出现了一位名叫布宁的年轻作家。他以优美的语言、忧郁的笔触引起了众多读者的注意。20世纪的第一个15年,一部《旧金山来的先生》举座皆惊,人们称他为现实主义大师。他的作品尤其是《旧金山来的先生》并不能仅仅说它是一部完全的现实主义作品,因为笔者认为这部作品的现实主义光环,遮蔽了它本身所具有的现代主义因素。这反而限制了如何能更好地理解这部作品,因而是不恰当的。笔者认为布宁本人虽然是一位现实主义作家,但在他的这部作品中有很多布宁在现代主义创作方面所做的尝试。布宁本人更广义地理解了现代主义,并把它融合到自己的这部作品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