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人"的完成。人类社会发展的困境呼唤教育关注人文,弥合物质与精神、科学与人文之间的裂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内省音乐教育关注学习者的音乐体验与实践,使教育者与学习者在理解、领悟、体验、对话、运用、创造的过程中关注他人,关注世界,求真、求善、求美,提升其精神境界,突显教育的人文意蕴。  相似文献   

2.
在实践唯物主义视角下,生态哲学关注人在与自然关联的实践活动中的各种价值与应然.应然追求与价值选择是人对自我存在的主体性要求和人的主体性存在的体现,这种应然的主体性要求是随实践而变化发展的.在与自然关联的人类实践活动中,主体性的人在存在论、认识论和价值论三重维度中确证、体现、生成人的本质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实然应然化、应然实然化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共在与和谐.  相似文献   

3.
人类世表征人类活动已经成为改变自然的地质学力量。人类世的典型特征是人类对自然的过度征用造成的自然熵增加速。人类世是技术世,也是教育世。人类中心主义的教育模式以人类例外的利益和福祉为目标,开发、训练人类利用自然满足自身需要的能力,加速了人类世的扩张。后人类的赛博格性在本体论上指称人与动物、人与机器、人与物质界限融合后的生命存在性状,突破了人类独立于世界的例外优越论,提出了培育新型主体性的教育新开端。现代教育在走向未来的过程中,如果不改变当下人的功能化,如果不超越人类中心主义教育,赛博格教育可能沿着功能化路线,通过技术把赛博格增强为功能化的工具存在,其后果是赛博格生命与世界的双重熵化。人类如何通过未来的赛博格教育创造负熵,如何通过赛博格教育开启逆人类世,如何建立教育新范式、新起点,是未来教育学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4.
人的主体性与教育目标的建构和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最终要解决的问题是人的主体性,素质教育的本质是弘扬人的主体性,对素质教育的理解,不仅要考虑到素质的类别之分,更要把握住素质的层次性,教育目标的建构与实现就是要探索人的主体性的合理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关注主体性的提升,并最终达到人性的自由,同时,在活动过程中还应超坡对人性自由的无止境追求,在境界上求得自我满足,据此,提出了教育目标建构和实现的六个参照方面。  相似文献   

5.
对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及其主体性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问题存在诸多观点,争论的实质是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彰显生发于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进一步完善、育人为本的理念提出和网络环境下人的主体性的扩展.在关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本身的规定及其定位逻辑,兼顾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的整体建构中,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是主体,是"客体性"的主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受教育者是客体,是"主体性"的客体.  相似文献   

6.
"主体性"是人在与客体的交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的自由、自主和超越的综合特性,是人的精神生命之所在.将"主体性"理念融于道德教育是人寻求自身价值、完善生命意义之使然.主体道德教育着力在起点上,把学生看作实现生命意义的主体性存在;在教育过程中,以主体性的方式对学习者的生命型人格进行引导和建构;对教育终极目标的追求上.则意在提升学习者的生命型人格与德性品质,推动学习者向善.其全程凸显了大写的"人",是对生命的追寻和显现.  相似文献   

7.
论思想政治教育中人的主体性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人的主体性的角度探讨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目的、教育的前提、教育的核心以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相互关系问题。认为人的主体性地位的确立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理论和教育理念都构成重大的影响。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中,教育者要再受教育以应对"去权威性"的挑战;受教育者要提高自己的选择性、自主性和人格独立性;教育活动注重参与性;教育内容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的成长规律,以保证其内容的逻辑性和体例上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8.
一、自我效能感的内涵及作用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成功实施达成特定目标所需行动过程的能力的预期、感知、信心或信念。"自我效能感"这一概念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于20世纪70年代末提出,他认为人是具有预期行为目标且善于在行动中进行自我反思、自我调节的积极行动者。当个体确信自己有能力去完成某一活动或任务时,他就会产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并因此激发他去积极从事那项活动。自我效能感强调了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这正好与现代学习社会语境下倡导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成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这一教育理念相契合。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论述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存在位置关系、什么是教育者的自我心理定位以及为什么要做好教育者的心理定位,来论证教育者做好自我心理定位的必要性.详细论述"三维"自我心理定位的观点:1)从"我"的角度,教育者能充认识到自己的职业责任和社会责任,其教育活动会更具专业性和社会性;2)从"对方"的角度,教育者能走入对方的内心世界,让教育活动能真正打动对方的心灵;3)从"第三者"的角度,教育者就能扔掉自身所谓的优越感和权威感,客观地审视自己的不足,不断地进行自我完善和自我提升,能让人不由自主地去"从而师之".  相似文献   

10.
阐述学校教育评价强调的是教育价值的"增值"、即评价的最终目标在于关注人的全面发展。指出现实的教育评价中仍存在着诸如模糊认知教育评价的价值和意义、漠视被评价对象的主体性及无限放大的功利性取向等有悖于人全面发展的价值偏差。基于教育是一种有意义的活动、是关注与提升人生命意义与生命感受过程的认识,提出教育评价应在努力建构教育评价双方的主体性价值需求、在极力"张扬"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成为彰显学生价值的舞台主张。  相似文献   

11.
新冠疫情期间,各级各类学校不得不在线开展教育教学。这一转变带来教育便利,也突显了传统学校课堂教育主体性缺失问题。本研究以县城A中学为调查点,呈现在线教育阶段教师、学生和家长多方教育主体的系统性不适应现象。研究发现,线上教育打破了传统线下课堂教学的管控模式,教师和学生都有了更大的自主空间,但也因为传统课堂教育过于依赖“管控”而忽视了对主体性的培养,具体表现为:教师自主学习和技术运用的缺陷、“双师”模式下“经师”与“人师”角色调整的迟滞、家庭教育中学校管控模式的移用失败,以及传统教育中学生学习自主能力和习惯的缺乏。对开展线上教育所做的反思,有助于复归常态化教学后学校教育对主体性培育的关注。  相似文献   

12.
“深度学习”是指学习者能动地参与教学的总称.深度学习的三个视点——主体性、对话性、协同性,正是应试教育课堂的缺陷所在.深度学习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学,着力于从“基于教科书水准”上升到“超越教科书水准”,而“对话指导”与“反思指导”则是支撑深度学习的两根支柱.深度学习是课堂转型的标识.革新的教师面临的课题是,汲取学习科学的养...  相似文献   

13.
在诸多的教育基本关系中,相互关系的各方面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正确处理教育基本关系,是促进教育科学发展的基础和前提。(1)教育是由ABC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升素质的活动系统。"教"与"学"及其教学内容是最为本质的存在。(2)办好一所学校,需要校长、教师与学生三者的共同努力。(3)做一名合格的教师,不但应当拥有渊博的专业知识与精湛的教学艺术,更应当具有高尚的师德修养和伟大的人格。(4)教育必须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其中学会学习是途径,学会生活是基础,学会做人是目的。(5)公民教育、学科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是学校教育中三种内涵不同的教育形式,是培养专业技能人、社会人与纯粹的人的需要。(6)教育内容、形式与效果三者的辩证关系存在四种情况,即无形式当然不会有内容和效果;有形式无内容,也不会有效果;有形式有内容不一定有效果;只有形式与内容都适当,并且两者关系协调时才会有好效果。  相似文献   

14.
"双重乐感"培养在学校音乐教育中的实施,必须以教育者对学校音乐教育的本质的正确认识为首要前提条件。中国音乐教育中"双重乐感"教学,在内容方面应主要侧重于对中国各民族传统音乐文化资源(包括其中极其多元的"乐感")的重新获取,其次是对欧洲和北美以外的"非欧音乐"资源的获取。在方法论方面应主要侧重于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的本土化与特色化,对文化(音乐)人类学的"田野工作"(Field Work)方法的采纳,和大力加强学习者的多元音乐行为实践。  相似文献   

15.
Vocational educators cross boundaries between practices in schools, colleges and workplaces, renegotiating their identities as professionals in a particular vocation and as educators. In order to support learners to enter the global workforce, they also require opportunities to cross boundaries through international practices. However, opportunities for international and intercultural learning are often limited, particularly for trainee vocational educators. This paper highlights an online collaborative process (COLIGE) designed to develop competencies for global education. The COLIGE process has been evaluated through the lens of boundary crossing. Participants were trainee vocational educators undergoing their professional teaching qualification in Scotland and Finland. Action research was undertaken during this three-year project to explore participants’ experiences and evaluate the learning mechanisms observed during the activities. Findings suggest activity though all four learning mechanisms (identification, coordination, reflection, transformation), although they were not universally experienced. Difficulties faced by learners are discussed and point to the potential for transformation of practice without sequential engagement with all learning mechanisms.  相似文献   

16.
Teaching is an activity shared by teachers and students; that is, it is an activity in which teachers,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goals of education, instruct students in studying. The mutual influence involved is a kind of social interaction. When educators used to talk about the sociological foundations of "teaching," they stressed only the importance of the educational goal of "collectivism" or explored how best to enhance results, from the angle of the teaching process and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 by using "methods of socialization." Most discussions were based on normative study, not analysis of educational theory. Development of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in the past decade or more has begun to emphasize "micro" research and employ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s and methods to study teaching and the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Not only has its contents and concepts become more substantive,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has also become more complete.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analyze classroom teaching and the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primarily the sociological foundation of the latter. Second, it will analyze,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social system, classroom teaching activity. Finally, it will conclude with possible approaches to the "sociology of teaching ."  相似文献   

17.
"和谐社会与教育形态"的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的不同形态决定着教育的不同形态和范式."和谐社会"是一种实然和应然的社会存在.人类社会经历着"依存型联合体"、"契约型联合体"、"自由人联合体"三种具有"和谐特征"和"和谐追求"的社会形态,也相应经历着"经验形态的教育"、"技术形态的教育"、"交往形态的教育"三种教育形态.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努力构建以"科学发展"为取向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发展技术形态的教育,迎接交往形态的教育.  相似文献   

18.
“做中学”:作为儿童科学教育的一种形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做中学”既是一种教育理念,又是一种教育方法,同时也是一个教育过程。作为儿童科学教育的一种形式,它也体现着素质教育的目的和精神。“做中学”的教学流程有其鲜明的特色和基本模式。历经三年的“做中学”研究成果表明:“做中学”不仅能培养儿童的科学精神和动手能力,也能培养儿童的团队合作精神,是儿童科学启蒙教育的重要形式。  相似文献   

19.
诚信教育不是在一般的教育内容之外增加冠之以"诚信"的内容就够了,也不是常规教育之外另外开展的教育。其关键在于深刻认识诚信的内涵与意义,检视不诚信现象及原因,用诚信的理念改造现有教育,让教育回归本然。当学校教育紧扣住育人的本然,教师能实实在在做好一点一滴的育人工作,用工作实绩而不是机会主义、形式主义的方式获取上级认可,整个学校系统的环境、制度、人际交往以及行为方式就会以一种诚信的方式运作着,这一切等于给学生树立了最有力的诚信榜样,此氛围中也有助于师生诚信品格的形成。  相似文献   

20.
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教育主体,在教师教育100多年的发展史中,教育主体性发生不断变迁:从最初的计划、单一、封闭的主体性僵化模式到灵活、多元、开放的主体性发展模式。新的时期,教师教育主体性的真正发挥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只有充分发挥教师教育改革中的主体性,针对教育者、受教育者的特征来把握未来教师教育发展的方向,才能为我国教师教育的发展提供动力,为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优秀的师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