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宾老师作文讲评中的一个细节给我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感觉她指导得特别到位,特别好。她上的作文课是《给文具设计名片》。当堂讲评时,一个学生读他写的文章。其中有这样一句:“铅笔的头上有一个红色的东西,可以用来改正错字。”老师马上说“:这句话好吗?怎样写更好呢?”一个学生说“:在‘东西’后面加上‘那是橡皮’。”另一个学生说“:铅笔头上有一个红色的帽子。”老师说“:很好!把‘东西’改成帽子就更清楚、更形象了。”这时又有学生举手,老师让他回答。他说“:还可以‘把一个’改‘成一顶’。”又一个孩子也迫不及待地举手:“老师,可…  相似文献   

2.
一天下午,孩子们在教室里打打闹闹,吵得一塌糊涂,为了使大家安静下来,我对孩子们说:“小朋友,老师给大家讲个故事,想不想听?”我料想孩子们一定会异口同声大喊“想听”,谁知李君等几个小朋友却说:“不听,不听,我要画画!”在一旁的周老师火了,她大声呵斥道:“老师让干啥就得干啥!都给我老老实实听故事,看谁敢再说‘不’!”我知道周老师这样做,是出于好心,为了使我不致在孩子们面前丢面子,但我觉得不必勉强孩子,让他们怀着满肚子的委屈听故事,于是我说:“那好,  相似文献   

3.
教师节过后,笔者在基层学校采访时,陆续听到许多教师提出的这样的问题:“向自己问候祝贺教节的学生或毕业生,都是一些曾被批评过的‘坏’学生,而被自己器重的‘好’学生,却不知何原因把自己‘忘记’了?”一位退休多年的中学教师黄老师告诉笔者,教师节前后,陆续接到以往学生的问候,还有一些毕业生是带着妻小或丈夫孩子,拿着礼品登门探望。让黄老师感到莫大的荣幸和欣慰。但问候或登门者均是学生期间常被她批评的“坏”学生,而曾经被她重点培养的班干部、“好”学生却很少有来拜访,甚至连个电话也没有。让她既感到对不起以前的“坏”学生,又觉…  相似文献   

4.
在《颐和园》一课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品读“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的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刚读完一遍,有个学生便惊叫起来:“老师,我发现文章中有个字用错了!”‘滑过’的‘滑’应该写成‘划船’的‘划’。”其他同学听了,大多赞同他的意见。我思索片刻,觉得他的理解虽然有些偏颇,但也有一定的道理。  相似文献   

5.
教学生“会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一次教育创新研讨会上,一位大学教授不无忧虑地说:“现在,最使我感到无奈的是,学生的脑子里没有‘问题’。不少学生在做论文前请教我:‘老师,您看,我应该研究什么问题?’这真让我无言以对。因为,虽然我可以指导他‘研究’问题,但我无法替他‘产生’问题。”  相似文献   

6.
王青青是我的同桌,她是个粗心的女孩。今天她又忘了“日”字的解释,我叫她自己查字典。于是她从书桌里拿出字典来查。翻着,翻着,她突然惊叫起来:“哎呀!3天不见,‘日’字竟胖成这个样子,几乎认不出来了。”老师听了走过来一看,便哈哈大笑起来,说:“这哪是个‘日’字,明明是‘曰’(yuē)嘛,看你多粗心啊!”王青青红着脸,又开始翻起字典来。本文虽是一篇写人的文章,但却没有落入一般写人文章从外貌描写、行动描写到心理描写的写作套路。小作者从生活中的一个小故事着手,抓住“‘日’字变胖了”的细节,让粗心、可爱的同桌形象跃然纸上。行文幽…  相似文献   

7.
科学研究的起点往往不是已有的问题 ,而是从现象和事实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因此提出问题的能力也是培养学生能力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遗憾的是 ,我们的教育往往习惯于教育学生“如何解决问题” ,而忽视了教育学生“如何提出问题”。在一次教育创新研讨会上 ,一位大学教授不无忧虑地说 :“现在 ,最使我感到无奈的是学生的脑子里没有‘问题’。不少学生在做论文前请教我 :‘老师您看我应该研究什么问题 ?’这真让我无言以对。因为 ,虽然我可以指导他‘研究’问题 ,但我无法替他‘产生’问题。的确 ,学生“问题意识”缺少 ,是我们教育…  相似文献   

8.
叶圣陶先生曾这样说过:“改与作关系密切,‘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文的本人。”教师如何把“改”的优先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养成修改习作的习惯呢?在长期的习作教学实践中,我总结了这样的经验一得心应手写出来,推敲琢磨改精彩。就是先让学生尽快地把习作的草稿写出来,然后细细推敲,反复琢磨,把习作改精彩。  相似文献   

9.
清人唐彪说:“文章不能一作便佳,须频改之方入妙耳。”文章“佳”、“人妙”,是“频改”的结果。好文章是写出来的,更是改出来的。叶圣陶先生在谈到作文修改时说:“‘改’与‘作’关系密切,着重在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教学《秋天的画》一课时,我一改以往一问一答的讲读方法,来了个“大放手”,让学生以教师的身份去“批阅”课文,发现写得美的句子就画出来,或者对课文有什么补充就写上去。这样的角色转换,实际上就是把学习的权利与空间交给学生。几分钟后,他们的体会和见解使我大受鼓舞。一位学生说:“我觉得‘草地边的一行小白杨,飘下几片金黄的叶子’这一句写得好,‘飘’字特别美,我好像看到落叶像飞舞的蝴蝶一样慢慢落下,舍不得离开大树妈妈。”另一位学生说:“‘果园里有好多红星在闪烁,那是苹果成熟啦’这一句写得很美,使我想到舞台上演员穿着带有金片…  相似文献   

11.
即将结束《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课的教学时。我按照惯例让学生质疑问难。一只小手“欲举还体”。一脸的“矛盾”。表情极其困惑。我就请他起来,说说心中的疑问。他严肃地说:“老师,书上说‘周恩来同志觉得那房子小了一点,就劝宋庆龄同志搬个家’。可我看了插图,这是一栋两层小楼,我数了数,大约有十几间房屋.而且房子周围环境优美。从外表看。比现在的别墅都漂亮、气派,我觉得那房子够大了,为什么说‘小了一点’呢?”  相似文献   

12.
上次象博士指导小熊修改第一段话时,是这样讲的“:要想把文章的语言修改得美一些,要记住三个‘尽量’:能新鲜尽量新鲜,能生动尽量生动,能简洁尽量简洁。你记住这三个‘尽量’,在修改的时候就能找到下手处。面对一句话,你觉得它不新鲜,就想想是不是可能换一种说法,让它变得新鲜一些;你觉得它不生动,就想想它为什么不生动,如何改一下能让它变得生动起来;你觉得它不简洁,就看一看是不是有多余的东西,是不是在说法上有些啰唆,然后再看该删去什么,或该换一种什么样的说法就避免了啰唆??小熊回到家,又把象博士帮他修改第一段时说的那些话琢磨了一…  相似文献   

13.
叶圣陶先生指出:“教师改文,业至辛勤,苟学生弗晓其故,即功夫同于虚掷。”(《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727页)他在《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一文中又说:“‘改’与‘作’关系密切,‘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文的本人,所以我想,作文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怎样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呢?毫无疑问,只有让学生进行自改作文的实践,在实践中才能逐步形成这种能力。我在指导学  相似文献   

14.
多种鲜花     
唐金龙 《师道》2006,(5):42-43
最近,一位激愤的家长把家里刚装了半年的网线给扯了,为此,上初二的儿子正跟她闹别扭,觉得妈妈“既LT(老土),又DC(独裁)”。其实,让这位家长生气的,是儿子总在网上聊天,聊完了,一张嘴就是“烘培鸡”“偶稀饭“”母代”这类让她一头雾水的词,“有时候跟儿子交流都成了难题。”“家里包饺子,他一个不吃,我问他,他说‘偶稀饭KPM,酱紫,偶一会和同学去外面米西’;我让他背英语,他头都不抬:‘惨绿,偶再看一个烘培鸡,千万8147’。”这位家长气愤地说,“我瞪眼儿听不懂,他还吃吃地笑,动不动就对我说‘矮扶了油’(I服了YOU)。正经的东西还没学会,…  相似文献   

15.
<正>最近,我们班孔老师身边跟着一位实习老师,这位实习老师每天都乐呵呵的。【第一处写笑,小作者用了“乐呵呵”三个字表现出了实习老师的日常状态和给人的印象。】这位身材胖胖的实习老师姓周,下课后总喜欢和我们一起聊天儿。她介绍自己是东北人,说起话来口音特别好笑。听她讲话就像看喜剧片一样,让我们的课间充满欢乐。那天,周老师表情严肃地问小芸:“你这写的是啥?你‘紫道’昨天作业‘四’啥不?”小芸本来有些紧张,可一听周老师的东北话,竟忍不住嘴角上扬,憋了不到两秒钟,“扑哧”一声笑了出来,然后捂着肚子,笑弯了腰。【这是一连串细节描写,从嘴角的变化到“扑哧”笑出声,再从捂肚子到笑弯了腰,将小芸笑的状态描写得细致入微。】小芸大概是一口气没喘顺,又咳了起来。  相似文献   

16.
在平时的班主任工作中,我经常用“递纸条”的方式与学生交流。一、利用纸条调整学生的不平衡心理开学初在学生第一次上交的周记中,一位学生这样写道:“到了新学校,感到自己太窝囊了,同学们根本就没注意到我这人。初中时,我一直生活在各种‘光环’之下,是大家的‘焦点’,现在我真的有种失落感。”我一看这学生的名字,原来是她——一位坐在第一桌的胖乎乎的安静的小女孩。说实话,因为她太静了,我真的没怎么注意她。是呀,我们学校的学生来源于全区各乡镇,他们不少在初中就是学习尖子,在家里是父母的希望。刚刚进入高一,新生们往往会觉得高中的…  相似文献   

17.
(一)围绕“雨”这一活动主题,教师让幼儿谈一谈暴风雨中的情景。然而,幼儿的反应却让教师感到非常茫然:“幼儿根本说不出来,他们只知道说‘很可怕’‘很吓人’‘很恐怖’,师幼之间的交谈很难进行下去,我自己也觉得枯燥乏味。”这种情形常常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出现。教师试图用开放性的问题激活幼儿的感受,可幼儿的反应却不能令人满意:孩子们只会用几个简单、抽象的词语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是幼儿的想像力不够丰富,还是幼儿的语言发展有限?我反问这位教师:“你觉得暴风雨会给你什么样的感受?”她想了想说:“是蛮恐怖的,反正我很害怕。”“还有…  相似文献   

18.
金代元好问曾写过这样一句诗:“鸳鸯绣了从教看,莫把金针度与人。”我认为,若把这句话拿到作文教学中来,应改为“鸳鸯绣了从教看,‘巧’把金针度与人。”笔者通过多年的实践,觉得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尝试,让学生不怕写作,写好作文。  相似文献   

19.
王轶敏 《班主任》2012,(3):62-63
注意到王思琪,完全是因为她的周记。她的文字总是浸染着一缕淡淡的忧伤,让你感受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不应有的忧郁和成熟。“我最怕看妈妈的眼睛,含着愁苦,带着哀戚,却又充满着期盼。那双眼睛总让我感到比鞭子抽在身上还疼痛。”“妈妈对我说:‘要想别人对你好,你应该学着讨好他们,做什么都要勤快。”’……  相似文献   

20.
漫画2重奏     
有个小女孩,叫小静,可她一点也不“静”。大家给她改了个名字,叫“疯丫头”。疯丫头听了,觉得无所谓,“管他呢,什么‘风(疯)丫头’、‘雨丫头’,只要是我就行了。”疯丫头生日那天,好朋友梅打电话来,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疯丫头,你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