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苏州与温州之争,并不是两千年前吴越之战的延续,但其对中国的影响,却未可小视。 苏州输出官员和模式,此地出产的省长们将苏州经验带到中国各地;而温州更多地输出商人和资本,正在中国及全球不停步地征伐。 谁给百姓带来了更多的财富?谁为中国提供更好的选择? 议论声中,“贫困”的苏州在外界质疑下转型,而“落伍”的温州正在政府强力下转身。它们又将走向何处?[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正>在推进媒体深度融合的背景下,内容创新是媒体赢得读者的核心。面对以短视频、短信息为主的碎片化传播模式,如何用广大读者喜闻乐见的形式,加大新闻报道力度,讲好本地故事显得十分重要。近年来,江苏苏州日报社苏州新闻出版集团通过融媒改革,以技术创新为支撑,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讲好苏州故事,积极展示新闻战线增强“四力”教育实践工作成效。苏州日报社旗下《姑苏晚报》的“96466故事苏州”栏目,依托《姑苏晚报》纸媒基础,使用苏报集团新闻客户端“引力播”为主要传播途径,通过丰富多样的融媒体传播手段,深挖苏州人身边的故事。该栏目采用视频、图文相结合的方式,用更适合现代人的阅读、观看方式,通过网络、  相似文献   

3.
冯梦龙与丁宏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被晚明文坛誉为“吴中三冯”之一的冯梦龙,素以交游广泛、师友门生众多著称,时贤对此颇多论述。然而有关冯梦龙与明末苏州增广生丁宏度既有师生之谊,又兼姻哑,则文献较少,鲜为人知。丁宏度向无评传,笔者曾抄得诸篆、冯动为其《漫吟稿》所撰“二序”,亦颇以语焉未详而撼。近因翻阅吴门家谱搜寻,偶得其“传略”及“行状”。现据此就丁宏度的生平与学术作一简要的介绍。丁宏度,生于明万历三十年(1602),卒于清康熙二十年(1681),字临甫,一字子临,别号舆含,苏州人。世居江苏太仓,六世祖始迁苏州。曾祖父丁元复,出任过明浙江布…  相似文献   

4.
苏州图书馆总分馆建设起步于2005年,到今年已有十年的历程,形成了特色鲜明的“苏州模式”.“苏州模式”早期缘于行业自主创新,后期实现制度化,其公共图书馆服务的全覆盖主要通过分馆、轨道交通图书馆、集装箱图书馆、网上借阅社区投递和24小时自助图书馆等方式实现.“苏州模式”的特点在于,以“全委托”和“非联盟”的紧密型总分馆为体系架构,以“全覆盖”与“高效益”为建设目标与价值追求,以持续创新为发展动力,以科学研究发现为制度设计依据.而建设主体与管理单元的非同一性、同城效应的非完全性、分馆员工的不稳定性,则是“苏州模式”发展的制约因素,需要在后期发展过程中逐步解决和完善.表1.参考文献8.  相似文献   

5.
2011年苏州电子信息博览会在苏州开幕。本届博览会设有1300个展位,约350家企业参展。博览会采用“光电平板显示展”、“物联网应用及信息服务展”、“绿净电子制造展”和“数字生活展”四大核心专业展会联展的新模式,呈现当前电子产业内热门领域的新技术、新产品。图为中国移动展台现场演示4G机器人跳舞。  相似文献   

6.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清明过后,素有“人间天堂”和“东方威尼斯”美誉的苏州已是一片大地回春、繁花似锦的景象。在这个生机盎然的时节,我们走进了苏州广播电视总台,对苏州广电总台台长瞿长林进行专访。瞿长林执掌苏州广电总台帅印已有十载。在这十年间,苏州总台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苏州市域图书馆新馆群体建设启示论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新馆的整体性建设,是现阶段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中的一个根本性问题。通过揭示苏州市域在图书馆新馆群体建设中,其建筑类型的“苏州展示”、新馆建设的“苏州范示”等“特殊性”,“启示”蕴涵其中的、当代中国新馆建设中一定的“普遍性”。  相似文献   

8.
《档案与建设》2007,(9):56-57
苏州 苏州市档案系统围绕《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颁布20周年纪念主题,开展了一系列纪念活动。2月初,苏州市档案局利用苏州档案门户网站,开展了档案普法知识竞赛,有12000多人次登陆苏州档案网答题,产生了较好的宣传效果。全市各界人士近万人参与了全国“剑南春杯”竞赛活动。围绕“9.5”《档案法》颁布纪念日,全市各级档案部门举办了宣传月、宣传周系列活动,通过报纸、电台、电视、板报等形式集中宣传。  相似文献   

9.
苏州古称“勾吴”,后又在此建立“吴国”,这是苏州被称为“吴”的由来。吴文化的“吴”字,起源于政治概念中的“勾吴”,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衍化为地理概念中的“吴地”和文化概念中的“吴文化”。苏州位于太湖流域的中心区域,习惯上把苏州历史文化称为吴中文化,即吴文化的代表,故苏州历史文化又称吴文化。一、吴文化对苏州古城规划与建设的影响吴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地域特征,其中鲜明的水乡文化色彩、外柔内刚的文化品格、精巧细腻的文化品位等是其主要特征。吴文化自我塑造的开放性、交融性与创造进取精神是其突出的“个…  相似文献   

10.
千年春秋史,演绎至如今。回想吴王阖闾在公元前496年兴师伐越所引发的一场战争,再放眼当下苏州模式与温州模式之争,似是又一次新的“吴越之争”。温州社科联副主席洪振宁对记者说,“苏温之争,本质上仍然是两种不同文化之争的延续。”而在汉语的词汇里,“越”本身即是一个地处偏端的概念。而“吴”则相对而言位居正统。自古,处于长江下游、太湖之滨的苏州就是江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苏杭自古繁华,朝廷也从来都把最得力的官员派往苏州,因为,苏常熟,天下足,那里是天下粮仓。而温州,《山海经》即云:“瓯居海中。”背山面海的地理环境在封建的…  相似文献   

11.
当今谁做“藏书家”?──摘自《中华读书报》1994年12月7日作者:秋禾前不久,在昔日素有“藏书之乡”美誉的历史文化名城苏州,刚刚结束了本世纪以来该市首次举办的“,94姑苏十佳藏书家庭”评选活动。据说有49个藏书量在2000册以上的苏州“藏书之家”参...  相似文献   

12.
近一段时间,众多新闻传媒纷纷对苏州近年来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成功做法和成就进行了集中宣传。新华日报精心谋划,推出了《城市文明看苏州》系列报道,全方位、大视角地展现了苏州文明城市的形象,准确生动地揭示了苏州经验的深层内涵,受到了社会的广泛赞誉。谈及此次采访成功的经验,该报特派报道组的记者都有一个共同的感悟:跳出材料的局限,用眼睛采访。 现今记者采访,被采访单位大多会提供先期整理的文字材料,有时甚至连新闻稿也“代劳”了。作为江苏乃至全国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苏州堪称“老典型”,其文字材料更是如山…  相似文献   

13.
在很多“老苏州”心中,一个地名就是一个典故,可随着城市的发展变迁,这一二十年来,苏州许多富有地方特色的老地名在逐渐消失。  相似文献   

14.
从苏州到上海:区域整体研究的视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接触江南地区史 ,有一感觉非常强烈。自宋以来 ,直至海通以前 ,富庶莫过江浙 ,苏杭称雄天下 ,而苏更执江南全局之牛耳。是时 ,史称“苏人以为雅者 ,则四方随而雅之 ;俗者 ,则随而俗之。”松江市面就曾以“小苏州”为荣。不意五口通商数十年间时势急转 ,“申江鬼国正通商 ,繁华富丽压苏杭”。僻处东隅 ,曾为松江属县的上海遂取苏州而代之 ,独领风气 ,率先起步由传统向现代蜕变。兹后不惟苏州失其旧日光彩 ,“俯首称臣”,近则嘉兴、无锡、宁波 ,远则天津、武汉、青岛诸地 ,甚至江南一些市镇 (如德清新市、余姚长河 ) ,欲夸耀其市容商业繁盛 ,…  相似文献   

15.
论孤岛时期日本对上海公共租界行政权的争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八一三”事变后租界的中立与租界内的复杂状况1937年8月13日,淞沪抗战爆发。中国军队虽经三个月的顽强抵抗,终因实力不济,战败而退。11月12日,上海的华界以及公共租界位于苏州河以北的地区(俗称“日租界”),沦陷于日军之手。鉴于当时复杂的国际关系,日军没有占领苏州河以南的公共租界和法租界,两租界的主权一如往昔。于是,在日军的包围下,租界变成了孤岛。孤岛的范围是: 东至黄浦江,西达法华路(今新华路)、大西路(今延安西路),南抵民国路(今人民路),北临苏州河。[1]自1937年11月12日淞沪抗战结束,到1941年12月8日日军占…  相似文献   

16.
苏州与温州之争,并不是两千年前吴越之战的延续,但其对中国的影响,却未可小视。苏州输出官员和模式,此地出产的省长们将苏州经验带到中国各地;而温州更多地输出商人和资本,正在中国及全球不停步地征伐。谁给百姓带来了更多的财富?谁为中国提供更好的选择?议论声中,“贫困”的苏州在外界质疑下转型,而“落伍”的温州正在政府强力下转身。它们又将走向何处?向左走向右走  相似文献   

17.
吴侬软语话苏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方言是一种语言的变体,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发展成为独立的地域性语言,有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宁愿听苏州人吵架,也不听宁波人说话”这句俗话,足以形容苏州方言的悦耳动听。苏州话历来被称为“吴依软语”,是吴方言的代表,其最大的特点就是“软”、“柔”、“甜”、“温”、“糯”。  相似文献   

18.
沈括与档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括(1031—1095),字存中,北宋著名科学家、政治家。他祖籍钱塘县(今属杭州市),母亲是苏州人,他曾长期寄居苏州舅家读书,并参加苏州发解试,还作为苏州举子代表受到宋仁宗召见。因而苏州是他第二故乡。一说后来“随母入籍吴县”(民国《吴县志》引同治《苏州府志》)。  相似文献   

19.
顾姓是苏州名门望族,虽有不同支系,但支支有名人,代代有良才。其中怡园顾氏不仅以修筑私家园林怡园而闻名,更以“过云楼”著称于世。我曾在苏州市档案馆馆藏档案中看到这样一封信:“迳启者:敝姓所有人民路怡园一所,经共有人会商议决,自愿将所有权无条件捐献政府,以供人民游览。兹特随函奉该园所有证件,请政府即日派员接收为荷。此致苏州人民政府”。这是1953年12月顾公硕与其侄辈们写给苏州市人民政府的信,  相似文献   

20.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此乃唐人张继《枫桥夜泊》诗中的名句。其诗脍炙人口,家喻户晓,苏州寒山寺也因此而闻名逻迩。清人俞樾云:“寒山寺以懿孙一诗,其名独脍炙于中国,抑且传诵于东瀛。余寓吴久,凡日本文墨之士咸造庐来访,见则往往言及寒山寺,且言其国三尺之童无不能诵是诗者。”(《新修寒山寺记》,载清叶昌炽撰《寒山寺志》卷一)明清以后寒山寺之成为吴中胜地,且名扬海外,还因很多人将寒山寺与唐代隐居于浙东天台山的诗人寒山子联系在~起,传说他曾到过苏州枫桥,而寒山寺即因寒山子而得名。清人叶昌炽于宣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