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适从1917年回国二十年不谈政治,到1922年与同仁创办论政的《努力周报》,再到《努力周报》的停刊,这是胡适五四后利用报刊媒介集中议论政治的新时期。  相似文献   

2.
严燕群 《新闻世界》2013,(4):193-194
1922年5月7日于北京创刊面世的《努力周报》,可以视为胡适及其志同道合的朋友联手打造的政治言论舞台。而胡适的自由主义思想又是支撑着他创办报刊、谈论政治,以求得“再造中国”的改良道路的内在根源。本文主要回顾一下《努力周报》创办的过程,从而探讨一下胡适的自由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3.
朱琳 《出版科学》2016,24(4):114-118
《努力周报》创刊于1922年5月7日,1923年10月21日终刊。办报期间,其编辑重心曾作若干徘徊,而非之前研究认定的以政治时评为始终。本文结合史实与历史文献资料,对一年半生命的《努力周报》的编辑播迁进行研究,考述与论证其从“二十年不谈政治”到笃定“努力谈政治”,再从“努力谈政治”到“止了壁”不谈政治,转而以思想文艺尤其思想作为编辑播迁的落脚点和重头戏的编辑转向特点,以及其间经历的适应历程。  相似文献   

4.
尹文化 《兰台世界》2006,(16):49-51
《独立评论》是以胡适先生为代表的自由知识分子精英群体用来研究中国当前的问题而创办的一份政论时评周刊。对于这份刊物,为世人所熟悉的却只有胡适先生“,而对其台下人物则是至今仍鲜为世人所知的黎昔非先生”。  相似文献   

5.
尹文化 《兰台世界》2006,(8X):49-51
《独立评论》是以胡适先生为代表的自由知识分子精英群体用来研究中国当前的问题而创办的一份政论时评周刊。对于这份刊物,为世人所熟悉的却只有胡适先生,“而对其台下人物则是至今仍鲜为世人所知的黎昔非先生”。  相似文献   

6.
《努力》周报的新闻实践与“同人期刊”的运作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努力》周报是中国现代周刊中“同人刊物”的一个典型代表,它反映了20世纪上半叶一种报刊出版潮流和运作方式,即由观点、信念大致相同的知识分子自己筹资创办、业余轮流编辑。这类刊物多为成本较低的评论性刊物,它们对报刊编辑业务有一些形式的创新和观念的贡献,有自由灵活的运作特点,也有自身的局限性。这些都比较突出地体现在《努力》周报的命运上。  相似文献   

7.
刘蓓然 《兰台世界》2006,(15):66-67
《独立评论》是以胡适为代表的一流文化精英和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创办的,上一世纪30年代最有影响的政论刊物之一,从1932年5月22日创刊至1937年7月25日终刊,共出版244期。1932年春,已经考取北京大学国学研究所的黎昔非,应他的老师胡适的要求,毅然中止了自己的研究生学业,担任了《独立评论》的经理人,负责除编辑以外的校对、出版、发行等工作,使胡适对于《独立评论》的出版发行事务得以实行“无为政治”,且使刊物最高发行量达13000份,遍及国内各地,远销日、法、德、美等国,黎昔非因此被胡适称为《独立评论》“忠心的看护妇”。但《独立评论》毕…  相似文献   

8.
《新青年》、《共产党》月刊、《向导》周报这三份刊物是中国共产党伟大进程中非常重要和特殊的刊物。1920年改组的《新青年》完成了近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政治化转型;1920年创刊的《共产党》月刊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创建,进一步完善了中国共产党的社会主义革命主张;1922年创刊的《向导》周报对推动当时国民革命运动和反帝反封建运动的深入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可以说三份刊物承前启后,促进了中国共产党革命思想的转型。  相似文献   

9.
余玉 《新闻界》2014,(1):57-58
<正>《政治周报》是中国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的机关刊物,1925年12月5日创刊于广州,1926年6月5日停刊,共出版14期。该刊物是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  相似文献   

10.
《红旗周报》的封面伪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旗周报》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反动统治下的上海继《红旗日报》创办的中央机关报。它于1931年3月9日创刊,至1934年3月1日终刊,历时三年,共出64期,另出附刊13期。在白色恐怖的包围中,为了躲过敌人的检查和破坏,《红旗周报》以种种化名作掩护,秘密出版发行。该刊第1至9期是以报纸形式出版的。从第10期起,即以刊物形式出版。也是从第10期起,直到最后一期,都是用假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需要媒介的理论表述、系统建构和舆论宣传。100多年来,我们党在各个时期创办了大量革命报刊,《向导》周报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份中央级政治机关报,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影响最大的报刊之一,是中共早期创办的报刊中出版时间最长的刊物。本文对《向导》周报201期刊物进行梳理分析,从《向导》周报的人员组成、编辑风格等相关内容进行研究。同时,通过对近年来国内相关研究进行整理,思考进一步深入研究的路径。  相似文献   

12.
许莹 《新闻知识》2007,(3):26-28
新闻周刊历来是一种重视意见表达的媒介。1932年《独立评论》创刊时,胡适曾发表这样的办刊主张:用自己的知识、用公平的态度去“研究中国的问题”,并试图把对各种问题的意见“作一种引子,引起社会上的注意和讨论”。这里面至少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刊物要对社会问题提出意见;二是以意见作为舆论的导引。胡适的主张基本概括了当时新闻周刊的社会功  相似文献   

13.
一九四七年冬,为了发动群众,扩大革命力量,狠狠打击敌人,无锡锡西地区党组织决定创办地下革命刊物。经张涛、陆道南两同志再三商量,刊物定名为《新青周报》。一九四八年夏初,《新青周报》正式在无锡胡埭创刊。这是一张八开双面油印周报,每  相似文献   

14.
文学与政治之间的关系一直以来就存在着激烈的争论,学术界或突出政治立场,主张文学要为政治服务;或着力倡导回归文学本位,强调文学的独立性。这两种极端的观点对于正确处理文学与政治的关系上是不利的。  相似文献   

15.
鲁红梅 《传媒》2021,(20):85-87
《向导》周报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第一份机关报,在其办刊的五年中一直都是我党进行舆论宣传的主要渠道之一,不仅向群众宣传了我党的路线、方针以及政治主张,而且在鼓舞民心、凝心聚气方面也起到了积极作用.本文对《向导》周报的编辑和宣传策略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向导》周报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广泛的影响力和传播力,与其编辑及宣传策略是分不开的,值得我国当代媒体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上海周报》(1939-1941)是"孤岛"时期上海地下党中共江苏省委文委为重建抗战宣传阵地而创建的综合性刊物,在宣传抗日救亡、争取抗战力量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上海周报》刊登了近800则图书广告,这些广告或反映出版信息,或强调图书特色,或预告新书市场,内容覆盖面广,体现了强烈的救亡和反侵略色彩.作为传播媒介,《上海周报》图书广告不仅有促进销售和塑造品牌的作用,还重点宣传抗战思想,为抗战鼓与呼.  相似文献   

17.
胡适是近现代著名学者,曾任<竞业旬报>和<新青年>等报刊的编辑,并创办过<努力>周报和<独立评论>.作为一个自由主义者,胡适新闻思想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即为"自由",而自由的前提是"容忍".本文试从形而上的角度来分析这两个概念的原理.  相似文献   

18.
1922年9月13日,随着《向导》在上海诞生,中国共产党有了自己报刊史上第一份中央机关报.这份每周三出版的周报,一经出版就以宣传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指导群众斗争为己任.设有《中国一周》《世界一周》《通信》《读者之声》《什么话》等专栏.  相似文献   

19.
读孙郁的《鲁迅与胡适》,确是让人兴奋不已。一篇《阿Q正传》,一篇《文学改良刍议》,竟颠覆了旧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秩序。鲁迅与胡适那一群人掀起的启蒙大潮,为“关在铁屋子里”的青年人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明,打开了两扇窗户。“五四”运动八十多年后的今天,她的精神仍然滋养着后来的学人。鲁迅他们留下的遗产是这样的丰富、别致而又沉重,在这份遗产面前,后来的继承者们或是局促不安,或是虔诚皈依,还有些人竟至一筹莫展了。确确实实地说,只有少数人才能认识到这份遗产的价值。孙郁大概就是其中之一,因为如他所说,“描写鲁迅与胡…  相似文献   

20.
李秀卿 《编辑之友》2011,(9):116-119
一1931年3月16日,学新闻学的袁殊从日本回国,在上海创办了一份报纸《文艺新闻》。袁殊当时还没有接近左翼文艺,所以报纸政治色彩不突出。鉴于当时国民党当局"文化围剿"的恶劣环境,冯雪峰想到将这份报纸发展为"左联"外围刊物,以为左翼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