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人们把马尔库塞的“爱欲解放论”看作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补充,是因为其一,马尔库塞把爱欲视作人的本质,而劳动是爱欲解放,从而是人的解放的主要途径;其二,马尔库塞将“统治利益”看作爱欲压抑的原因,解放爱欲的关键是推翻现行的统治制度,这与马克思的阶级斗争学说似乎一致。其实,马克思的劳动解放与马尔库塞的爱欲解放论在立足点和本质上是完全不同的。爱欲解放仅仅是人类解放的一个方面,而不是人类解放的全部;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必将促进人的全面解放。精神解放是人类解放必不可少的重要方面,在摆脱物的束缚的同时,还要继续开展文化批判和革命,改善人们的日常心理结构,摆脱精神奴役,争取精神自由。在这一方面,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许多学说成果又是值得批判借鉴的。  相似文献   

2.
爱欲观在马尔库塞的文化规划中具有重要地位。借由爱欲的释放,马尔库塞旨在实现马克思主义意义上的人之解放。弗洛伊德无意识理论是爱欲观的主要理论来源。学界对此的异议多从马克思主义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角度,针对爱欲观的学理基础及其解放潜力展开。而拉康的精神分析学则为重审爱欲观提供了一种新的辩证方案。通过对爱欲异质性的揭示,以及对爱欲作为主体话语的坚持,马尔库塞激活了爱欲的解放潜能;但因他在爱欲位置和性质上的双重摇摆,反过来又削弱了爱欲的解放动因。从拉康视角的重审不仅可进一步揭示马尔库塞爱欲观的学理价值,亦可为当代人类解放事业的推进提供必要的理论铺垫。  相似文献   

3.
在西方哲学史上,哲学家重视爱欲问题的探讨与研究,将其作为理解和把握世界的一种重要方式。作为爱欲发端的古希腊哲学,重在阐明爱欲的真正内涵以及灵与肉的辩证关系。中世纪神学哲学的爱欲观否认人本能之性的独立存在价值,表现出强烈的禁欲主义和工具性的爱欲文化取向。近现代哲学在非理性主义思潮推动下,出现了逻各斯主义的存在观向意志主义存在观的转向,爱欲取代理性成为人新的存在本质。至20世纪西方爱欲哲学进入发展高峰,但从其孕育来看,是离不开自古希腊以来两千多年这段漫长而又缓进的发展史的。  相似文献   

4.
马尔库塞在《爱欲与文明》一书中从弗洛伊德关于人的心理结构的理论出发,引申出人的本质是爱欲,认为爱欲受到压抑是现代文明的根本特征,并且分析了两种不同类型的压抑,因而,人的解放就是爱欲的解放,而爱欲解放的关键就是劳动的解放。他进一步分析指出,要实现劳动的解放就要使非异化劳动成为可能,创造非压抑性文明,使性欲升华为爱欲。马尔库塞在本书中对现代工业文明社会技术理性对人性的压抑的批判,有其积极的一面,然而马尔库塞关于人的爱欲本质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歪曲和篡改。  相似文献   

5.
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许多人都把马尔库塞的“爱欲”视为“性欲”,进而认为马尔库塞的“爱欲解放论”就是“放纵性欲论”,这是对马尔库塞的“爱欲”的严重误解。众所周知,马尔库塞的“爱欲”与弗洛伊德的“性欲”有着渊源关系、但二者有其相同的一面,又有其不同的一面。这是因为,弗洛伊德的“性欲”既含有对异性的肉体占有的内涵,又含有人的肉体的各种欲求  相似文献   

6.
从历史、神话与美学三个层面探讨了古希腊文化精神中的"爱欲"问题,指出"爱欲"内部的二元划分是构成古希腊文化精神的阴阳两面,也是传统西方思想的内在对立紧张的源头之一。  相似文献   

7.
马尔库塞在人性论方面试图实现弗洛伊德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结合”。他提出人的本质是“爱欲”思想 ,认为人的历史是爱欲受压抑的历史 ,解放人的关键是爱欲的解放。这种人性论是从生理学角度来阐述人性的 ,因而只能是一种抽象的人性论  相似文献   

8.
爱欲解放本体论的提出,既是马尔库塞对人性的重新解释,也是他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在马尔库塞看来,现代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是一种压抑人性的新的集权专制,审美之维则是他提出的爱欲解放之路;在他看来,艺术的美学形式具有自主性、超越性与否定性的特性, 具有建构人的新感性的政治潜能.  相似文献   

9.
“美人”是中国古诗的重要原型.在“美人幻梦”的书写方式中,“美人”具有多重蕴含:爱与美合一的美人,爱欲的美人,象征意义的美人,神女则是“放荡”的美人.“美人”实质是古代男诗人们爱欲、功名、审美三位一体的理想对象和象征.对“美人幻梦”的书写是由于爱欲与礼的冲突以及古代男诗人们普遍的心理补偿需要.  相似文献   

10.
章通过心理学上的爱欲本能来分析中西方两大经典爱情故事,以探索人类情感在不同民族间的共通性。在《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梁祝》当中,不管创作是否有这种意识.爱欲本能都是整个爱情走向的驱动力。但即使同在爱欲的驱使下,东西方的爱情也因创作本身的差异和社会伦理观念的不同而散发出各自的气息。  相似文献   

11.
头发,常常被赋予特定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它具有外貌表象、心理表象、时代表象、爱情表象和性爱表象的特征,所以头发频繁地被作家邀来进行文学创作。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足见文学的这一"头发情结"。  相似文献   

12.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notion of eros and education by turning to erotic literature: specifically, Shakespeare's Love's Labour's Lost. In this early play, Shakespeare portrays a sophisticated Renaissance world in which the conventions of literary education overtly affirm and celebrate eros whilst covertly denying its relational and generative power. The courtiers of Navarre, whilst being experts in the ‘semantics’ of eros, all fail to respond when their own relationships and the world around them require of them a genuine erotic engagement. Shakespeare thus portrays a situation where eros, language and education are all divided, and suggests that a superficial appropriation of desire results in a concept of education which is overly learner‐centred and avoids relationality and a genuine engagement with the world. Only through this authentic engagement, the play suggests, do eros and education genuinely belong together.  相似文献   

13.
14.
冯至的《寺门之前》,叶灵凤的《摩伽的试探》和施蛰存的《鸠摩罗什》,这三篇作品中包含着同一个情节模式,即欲望与文明(宗教)之间的冲突。这一主题直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西方兴起的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核心。在三篇作品中,作家通过笔下人物所反映出的道德立场各不相同,依次呈现为崇理抑欲、崇欲抑理和欲理并重。这不同的道德取向,实际上是一个精神分析理论中国化的问题,从纵向的时间顺序来看,它们甚至构成了一个流程,显示了把心理分析学说运用于中国现代文学创作的渐趋成熟。  相似文献   

15.
女性主义对性别本质主义的解构与后现代多元主义对西方本质主义传统的颠覆相伴而生。本文从月亮这一区别两性差异的象征符号入手,通过对月亮神话中性别的演变、月亮女神的双重特质等方面分析了月亮女神的厄洛斯本质,指出正确认识与逻各斯相对的厄洛斯的重要性:首先,厄洛斯的阴性本质不仅仅为女性所有,它同样对男性起作用;其次,人不仅仅是逻各斯的动物,非理性的厄洛斯永远困扰着人类的理性文明。  相似文献   

16.
头发,常常被赋予特定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它具有外貌表象、心理表象、时代表象、爱情表象和性爱表象的特征,所以头发频繁地被作家邀来进行文学创作。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足见文学的这一“头发情结”。  相似文献   

17.
Erotic Counter Education (ECE) is the educational position of the late Ilan Gur‐ Ze'ev. In ECE Gur‐Ze'ev combines two opposing positions in the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one teleological and anti‐utopian, the other teleological and utopian. In light of this unique combination, I ask what mediates between these two poles and suggest that the answer lies in the concept of eros. Following a preliminary presentation of the concept of eros in ECE, I define it as a form of transcendental cognition that distinguishes between ‘what is to be perceived’, conceptual and human, and ‘what is not to be perceived’, divine and absolute. I subsequently show how the ‘nature’ of this conception of eros permits the establishment of a normative meta‐theory of education that gains its strength from critical theory and counter education.  相似文献   

18.
《莎菲女士的日记》是一部由女性作者以真正女性立场展示女性生命欲望真实状态的作品,小说的生命美学品格在于它对女性爱欲书写的开拓:冲击了传统文化中有关女性的、爱欲的、书写的种种“禁忌;”张扬着一种更具现代内涵的情爱意识;蕴涵着对个体生命意义的执著追寻。  相似文献   

19.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exploring and understanding the epistemological significance of eros and the place of the erotic in contemporary religious education. It also shows, through concrete examples, how a fully-human epistemology makes possible an authentic religious education that promotes both personal and communal transform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