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魏晋诗学自觉的标志主要体现在“诗缘情”思潮。从理论新变来看,人们对诗赋具有审美愉悦的抒情性质的认识逐步深化,以致触及到诗歌艺术的本质特点;从诗赋创作而言,语言艺术的特点随着文学与音乐的分离而突现出来,从标题到内容都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2.
诗赋取士和经义取士因具有不同性质特点和功能而受到各个历史朝代不同程度的重视。唐朝重视诗赋取士,宋代诗赋取士与经义取士并用,元明清则采用经义取士,进士科考试内容从诗赋取士走向经义取士的过程是考试的外部功能与考试自身发展规律协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进士科考试内容历史演变之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赋取士和经义取士因具有不同性质特点和功能而受到各个历史朝代不同程度的重视。唐朝重视诗赋取士,宋代诗赋取士与经义取士并用,元明清则采用经义取士,进士科考试内容从诗赋取士走向经义取士的过程是考试的外部功能与考试自身发展规律协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诗赋取士”与唐诗繁荣的关系一直是古代文学研究者关注的问题。一些学者认为“诗赋取士”促进了唐诗的繁荣;另一些学者认为“诗赋取士”对唐诗的发展起了消极影响;还有一些学者承认有积极影响但同时也有消极作用。本文认为分歧的主要原因在于对“诗赋取士”与“唐诗繁荣”概念的理解不一。本文在梳理了上述概念之后,认为“诗赋取士”与唐诗繁荣是互为因果的,在不同的阶段呈现出不同的形式。唐初科举考试中“识文律”的评分标准促进了律诗的形成与定型,加速了有唐一代诗歌审美规范的转换;在后一阶段,则是唐诗的发展使“诗赋取士”成为定式,并最终形成后代无法企及的诗国高峰的到来。  相似文献   

5.
旨在大历史的语境下,从历史巨变、文体自身嬗变、个人审美趋向、政治谋略等几大方面详细分析曹丕"诗赋欲丽"理论的提出原因,对其"诗赋欲丽"理论的背景原因提出新的质疑.  相似文献   

6.
《汉书·艺文志》的《诗赋略·歌诗》著录了歌诗二十八部,三百一十四篇。《诗赋略·歌诗》中著录的歌诗,基本都是乐府诗,可按其民歌性质进行分类。第一类诗既有郊祀乐,又有文人诗。第二类是被冠以地名的无主名歌诗,即乐府民歌。班固《汉志》开始将文学从史学和经学中分离出来,将歌诗专列一类,但是,不像其他五略的各个种类,《诗赋略·歌诗》并无叙论,班固未曾对赋及歌诗各个种类作出阐释。儒家正统思想占据主导地位,对文学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强烈是其未作阐释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7.
文学史上"诗骚"传统与"辞赋"范畴,作为共识而被人们接受,其中内涵对经典的树立以及由此形成的迷障,却鲜有提及,与此相关而呈示于赋域的"诗赋"与"骚赋"两大传统,也因为属于常见的批评范畴,没有得到系统地梳理与清晰地展现.而在赋学批评史上,源自汉赋用<诗>形成的"诗赋"传统以及其依经立义的批评观,与围绕科举用"赋"而产生的"骚赋"传统以及其"祖骚宗汉"学说,特别是后者所体现的传法定祖的思想,形成了由"诗赋"到"骚赋"的理论变迁,这既有研讨赋论史传统的价值,也有重新审视文学史变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辽朝建国后出现了臣子进献诗赋的现象,且集中出现于辽圣宗、辽兴宗、辽道宗时期。此现象的出现与辽朝受汉文化影响密切相关,在辽朝统治者的大力倡导及辽朝科举制度的推动下,从辽圣宗朝开始,辽朝君臣的汉文化修养有了很大提升,向君主进献诗赋的行为开始风行。进献诗赋者的身份、民族出身,所进献的对象及所进献诗赋的题材、内容、目的等都呈现多样化特点。辽朝臣子进献诗赋的现象是辽宋时期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齐梁时代思想文化背景、诗赋体例自身特点出发论证了齐梁文学的功利性,并指出古文运动文学意识的增强则是对这种功利性的超越。  相似文献   

10.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一直是我们的历史习惯、思维传统。而考试文体的发展演变,从科举到高考,似乎也受着这样一个强大的逻辑制约,“文体合为时而变”。科举制于公元607年由隋炀帝开创,是封建王朝的一种选拔官员制度。到唐代已发展成为压抑门阀世族的改革措施之一。在科举初创、专制也不那么严厉的唐代,科举地位最高的进士科以诗赋为重。因为诗赋虽然也有很多的条件制约,但毕竟还算是比较个性化的。诗赋重文采,文学性更强,考场作诗赋文更能显出学子们的真才实学。唐玄宗开元二年(714年)状元李昂的《旗赋》,思路严谨,词藻华丽,韵…  相似文献   

11.
钟嵘“气之动物”之“气” ,并非如大多数学者所认为的那样 ,是指“气候”、“节气” ,而是指万物以此生 ,万象由此始的元一之气 ,即“元气” ;钟嵘的诗歌生成观 ,也不是如有的学者所认为的那样 ,“亦本前人之说”、“本于旧说” ,它在中国古代文艺批评史上 ,是具有开创性的价值和意义的  相似文献   

12.
从发生学的角度来看,秀句创作意识萌发于六朝,正是六朝时代对诗篇社会功用关注的下降才使作家们注意到诗歌之中秀句本身的艺术价值;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秀句的传播促进人们对整首诗的审美关照,而秀句的传播也有赖于佳篇的映衬。从影响学的角度来看,秀句的锤炼无碍于诗篇的气韵高妙,而一二秀句还可以作为诗篇整体气韵和诗歌创作时代气运的象征。  相似文献   

13.
<文选>中的四言诗位置特殊,这既或多或少的体现了昭明太子文学思想的传统性一面,又直接、间接地反映出四言诗与五言诗在齐梁时期被接受的情况.因之,考察<文选>中的此类诗,对研究<文选>本身与探讨昭明太子的文学思想均具不可忽视的意义.与刘勰、钟嵘相比,从<文选>中体现出来的昭明太子之诗学观似是中立的,但从其四言诗居前这一潜在的通例来看,太子的诗学观应稍近于刘,而略远于钟.  相似文献   

14.
“唐律”是指唐代诗人贾岛、姚合等人的诗歌创作所形成的风尚。南宋后期四灵、江湖诗人致力于追踪这种诗风。刘克庄对“唐律”的特点和它的优缺点,都有很深刻的认识。他对这一问题的阐论,构成了他的“唐律”观,是其诗学思想的重要部分。  相似文献   

15.
《金瓶梅词话》使用了大量诗词,其中有一些来源可考。如全书共有一百首回首诗,只有一首作品指出作者姓字而不详出处。考之于文献载录,此首连同其它六首可以确定出于唐宋诗人之手。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小说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文人个人创作,否则不能如此随意摘取。《词话》第二十五回中“舞手”一词究竟为何义?今人未有解,试解之并对第二十七回之“葡萄架”新进一解。  相似文献   

16.
论唐宋诗词的时空结构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间和空间是一切事物同时也是古典诗词得以存在的基本形式。由此出发,章将唐宋诗词里利用时间和空间关系构章谋篇的样式归纳为三种,即时空平行、时空错综、时空隐喻;这不失为进一步透析古诗词章法意境的一个角度。  相似文献   

17.
传统译论中译者被喻成机械的“搬运工,”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使译者主体性受到广泛关注,但后结构主义却视译者为为所欲为的“操纵者”。文章从哲学理论的高度指出译者主体性是能动性、受动性和为我性的辩证统一。运用阐释学相关理论阐述了译者能动性;指出了译者受到的制约因素;从“目的论”角度分析了译者为我性,以期译界对译者主体性有更为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诗歌形式因素的角度考证出世传三首《饭牛歌》最早出现于东汉,绝非春秋时人宁戚所作。  相似文献   

19.
正确理解"语言工具论"的观点,直接影响着我们对语文性质的科学认识。西方美学的语言学转向,为我们认识与思考语言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从语言的本体性、主体性角度告诉我们:语言与人类是相互依存关系;人的思想是在语言中生成;语言不等于文字。这些为我们反思"语文工具"说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王丽 《巢湖学院学报》2012,(4):111-115,119
《红色手推车》是美国著名诗人威廉·卡洛斯·威廉斯的经典之作。本文以诗歌中几个重要意象以及诗歌的文体为切入点,对其经典作品《红色手推车》进行女性主义的解读。并就此发现诗歌的艺术美和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