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为科学评价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状况,提高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的管理水平,建立涵盖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等因素的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以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结合2010年安徽省统计数据,对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评价,并用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雷达图进行相关分析与趋势分析.结果表明:安徽省地级市资源环境承载力存在显著差异,经济因素、资源因素与承载能力相关性高,经济发达程度和资源环境保护较好的地区承载力高,资源型城市承载力较低.这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决策支持系统提供了支撑.  相似文献   

2.
在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关研究和湖南资源环境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得出其资源环境变化趋势,并采用状态空间法对湖南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定量分析,最后提出湖南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德城区区域承载力的状态空间法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状态空间法研究了德城区的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状况,分析结果表明:该区耕地资源具有一定的优势,但由于主导产业农业水平较低,经济总量小,区域综合实力弱,目前资源环境处于超载状态.最后探讨了提高区域承载力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4.
开展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体系的研究有利于全面客观认识土地综合承载状况并对其进行优化提升。文章基于区域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的实证结论,对比研究了京津冀各区域土地综合承载的优势与短板;进而依据区域间子承载力发展相对不均衡状况,着重探讨了经济承载、建设承载、资源环境承载等承载子系统之间的博弈关系。在此基础上从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水平、资源环境、基础设施服务等方面分析京津冀土地综合承载差异的致因;最后从协调各区域承载力的角度探索推进京津冀承载力协同发展、实现区域承载力整体提升的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5.
高等教育资源承载力是高等教育系统的客观属性,基于教育经费投入、高校基础设施和师资力量构建高等教育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选取全国31个省(市、区)1999年、2005年和2010年的截面数据,采用承载力指数模型分析法,对区域高等教育资源各分量承载力及其综合承载力进行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区域高等教育资源各分量承载力呈两极分化,且高等教育资源非均衡配置与区域差异性显著。建议公共教育财政支出"4%"的增量,重点向基础设施与师资力量承载力微弱的区域倾斜,同时建立完善的省际高等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实现区域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均衡化;建立区域高等教育基础设施和高校教师资源共享机制,提升高等教育资源承载能力。  相似文献   

6.
当今世界面临着人口、资源与环境三大热点问题,要使资源、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选择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本文通过研究西部矿产资源的环境承载力,应用环境承载力的综合量化模型,构建西部地区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2010年西部矿产资源的承载力指标数值进行了预测,提出西部矿产资源相应的开发战略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构建涵盖资源投入、绿化情况、环境效率、污染治理4个二级指标和12个三级指标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测算江淮城市群“10+1”个城市2007—2016年资源环境承载力,对其时空特征进行分析。研究表明,2007—2016年江淮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水平整体呈现波动上升的态势,马鞍山、芜湖、合肥、铜陵、淮南等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强;空间分布上,江淮城市群南中北部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依次递减,东中西部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依次递减。  相似文献   

8.
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而区域生态创新发展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主要突破口。"一带一路"是新常态下中国发展中的大战略,有"中国梦"的新时代内涵,可以有效促进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和"一带一路"战略下,基于生态位视角,考虑资源环境承载力和"三生"承载力,结合京津冀区域三地发展情况,提出了京津冀区域生态创新发展策略:加强区域产业协作,扩大环境容量生态保护空间,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态资源环境保护,促进京津冀区域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开展承载力评价有利于厘清各地资源禀赋、环境本底和经济发展等因素对区域发展的约束,提升环境保护意识。文章运用生态足迹理论,使用传统生态足迹法测度出京津冀各城市的生态承载力和生态足迹,并以此为基础选取三维生态足迹法在时空上对各地区的资源利用情况进行分析,进而对各区域的承载优势、承载短板以及承载力的发展趋势等进行对比和分析,最后基于实证分析从不同角度探索推动京津冀承载力优势互补和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土地资源承载力是研究区域人口消费与食物生产、人类需求与资源供给间的平衡关系问题,研究土地资源承载力能为区域发展和生态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文章以人粮关系为基础,建立土地资源承载指数(Land Carrying Capacity Index,LCCI)模型,从县、地级市、流域三个尺度定量评价了汉江流域湖北段的土地资源现实人口承载力。土地资源承载力的研究结果揭示了汉江流域湖北段不同地区土地资源承载力的地域特征与时空演变格局,反映出土地资源、粮食、人口的耦合关系,为湖北省粮食安全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山东省水资源承载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水资源承载力评价体系和《中国统计年鉴》《山东省统计年鉴》《山东省水资源公报》的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对山东省水资源承载力进行时间和空间的动态分析,提取影响山东省水资源承载力的驱动因子,综合评价山东省水资源承载力的年际变化趋势及省内各市的空间地区差异,并提出实施提升水资源承载力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对旅游资源承载能力概念论述的基础上,提出旅游资源承载能力分析的方法和步骤,为区域旅游发展提供了基本依据。  相似文献   

13.
海西建设的提出为福建旅游业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契机,福清由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势必会成为海西建设的受益者,旅游业必将会得到迅猛的发展,在这种前提下,本文通过对福清市的生态环境承载力、资源空间承载力、居民心理承载力和经济承载力的定量分析,得出了福清市的综合环境承载力,从而找出制约福清旅游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此来促进福清旅游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自然资源承载力评价是自然资源评价的重要内容,为自然资源管理和开发利用规划提供重要依据.本文针对影响自然资源承载力的因素特点,建立了自然资源承载力评价的多级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并应用于安徽省阜阳地区浅层地下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结果表明,多级模糊综合评判由于综合考虑了评价因素的层次性和模糊性,其结果较一级模糊综合评判方法更符合实际.  相似文献   

15.
旅游环境容量对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旅游环境容量的超载,会对旅游资源带来严重的破坏,降低旅游环境的质量,影响游客的出游积极性,不利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应合理控制旅游环境容量.  相似文献   

16.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重庆市水资源承载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初步探讨重庆市水资源承载力的影响因子.将主成分分析法引入重庆市水资源承载力研究中,选取总用水量、水资源总量、人口增长率、水资源利用率、年人均用水量、总供水量、人口总数、城镇化率、平均产水系数、万元GDP用水、农田灌溉亩均用水、人均GDP、总耗水量等13个指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并借助SPSS17.0分析软件,进行指标的标准化和综合化处理.研究表明:通过对重庆市2000~2011年水资源承载力状况进行综合评价来看,人口对水资源造成的压力,水资源的自身状况和社会经济情况是影响重庆市水资源承载力的主要因素.重庆市水资源承载力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17.
根据2000--2011年的合肥市投入、产出数据,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构建C2R和BC2模型对合肥市综合承载力效率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合肥市城市综合承载力效率呈波动上升的趋势,在一定的社会经济产出下能够承受更大的资源、环境压力。增大资源、环境投入要素的规模,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城市综合承载力仍有一定的提升空间。最后提出进一步提高合肥市综合承载力效率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