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在《论语·学而》第十五则中,子贡引用了《诗经》中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生动形象表达了自己对老师的教诲的理解,起到了很好的言语效果,得到了老师的赞许,孔子说可以和他谈论《诗经》了。在《论语·八佾》第八则中,子夏向孔子请教《诗经》中一句诗的含义。在老师答案的启发下,子夏生发出新的见解,同样也得到了老师的赞许,孔子也说可以和他谈论《诗经》了。那么子夏问孔子的是《诗经》中的哪句诗呢?它有什么含义呢?孔子是如何解答的呢?孔子的解答又给  相似文献   

2.
正孔子以好学著名,他的"学"的思想对后世儒家的影响也非常大,《礼记·学记》《荀子·劝学》正是这一思想的延续。当然由于《论语》体例所限,我们有必要对孔子论"学"思想进行梳理。前人对孔子"学"的思想的重要性以及方法等都进行过相对详细的论述,我们仅对孔子"学"的选择思想进行论述。一、"学"内容的选择:君子之学在孔子"学"的思想中,对象选择非常重要。孔子认为"择不处仁,焉得知?"(《论语·  相似文献   

3.
高培华 《寻根》2012,(6):20-25
谈子夏传授《诗经》(《寻根》2012年第2期),不能回避上博简《孔子诗论》作者问题.2001年出版的《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中,有一篇被整理者定名为《孔子诗论》,计29支竹简1006字,经专家整理,百分之九十以上内容已能释读,是一篇有严密组织和中心主旨的《诗》学论著.这篇产生于孟子之前的《诗》学论著,引起海内外学术界广泛重视.其作者有孔子说、子夏说、子羔说、子上说、再传弟子说、楚地经师说等多种说法.其中影响最大、可能性也最大的是"孔子说"与"子夏说".此二说,发端于对开头那个特殊合文的释读.这个合文又见于《子羔》篇、《鲁邦大早》篇,因为与"孔子""卜子"合文字形都有些接近,在目前情况下,读作"孔子"或"卜子"都不无道理.  相似文献   

4.
正樊迟曾向孔子请教"学稼""为圃"的学问,孔子不悦,直斥其为"小人"。(《论语·子路》)虽然"小人"并非一定是道德贬义,但仍不免有轻贱粗笨体力劳动的嫌疑。蔡尚思先生曾谓孔子的思想"不利于劳动者生产者,而大利于有闲者享乐者","孔子的圣,原来只是圣于贵族生活"(蔡尚思:《中国传统思想总批评(附补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31页)。也有学者指出,孔子所谓"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就"体现了鄙视劳动人民的贵族偏见"。  相似文献   

5.
一、孔子原理的表述及推论孔子在《论语》中,提出了一个基本的伦理原理:"'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这一原理表述为现代文即是:"自己想生存也帮助别人生存,自己想发展也帮助别人发展。"将这一原理,理解为个体与个体,则是狭义的孔子原理;将...  相似文献   

6.
正阅读儒家代表人物的著作时,往往会感受到他们强烈的自信。儒家的自信传统导源于孔子。孔子的自信首先表现在对自己思想学说的自信,曾言"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孔子对实现他的思想学说也充满了自信。他虽有过"道不行"(《论语·公冶长》)的叹息,但也坚信"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论语·子路》)。即使面对叛臣公山弗扰之招募,孔子也说"夫召我者,而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  相似文献   

7.
江西海昏侯墓出土的孔子衣镜及衣镜上的铭文与画像,蕴含了丰富的含义。衣镜铭文中提及的"右白虎兮左仓龙,下玄鹤兮上凤凰"证明了汉代存在一个包含"玄鹤"的四神体系。衣镜架上的孔子及其弟子画像、关于孔子及其弟子生平的文字,表明墓主刘贺深受孔子思想的影响,也暗含着墓主被废帝位后曾有过深刻的反思,以孔子的话语检视、约束自己。漆书最后几句的文字应当取自司马迁的《孔子世家》,可证刘贺曾读过《史记》。  相似文献   

8.
正孔子为何梦见周公孔子对周公极其推崇,在《论语》中曾经三次提到周公。最著名的是《论语·述而》:"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孔子对周公摄政称王之事羡慕有加,他曾经不断表达自己的愿望:"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当时有人提出:"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孔子非常高兴。直到年老体弱时,孔子还幻想自己有朝一日能  相似文献   

9.
<正>《论语·子路》有这么一段记载: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本文试图从这一章入手,结合《论语》有关论述,探讨孔子的贫富观,寻求一些对当今有益的启示。一、"富之"与孔子的为政治国理想上引孔子与冉有的对话,是针对春秋时期卫国具体情况讲的,却体现了孔子的为政治国理想,具有重要意义。大意是,孔子说:"人口已经多起来了!"冉有问,"人口既然多了,该怎么办呢?"孔子说:"让他们富起来。"冉有再  相似文献   

10.
关于"《春秋》书法",历来论者甚众,观点纷呈。苏轼有一系列论文探讨了《春秋》中相关记载或表述的"书法"问题。苏轼之论"《春秋》书法",涉及面广,针对性强,其"《春秋》书法"观不仅有对先儒尤其是"春秋三传"的批判吸收,更有自己的独到发明。苏轼认为,孔子作《春秋》,褒贬历史事件与人物,均以"礼"为评判准则。作为孔子思想学说的坚定拥护者,苏轼论析"《春秋》书法",探究圣人之意,亦以"礼"为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正孔子崇拜:从民间行为上升为官方祭礼孔子崇拜最初起于孔子弟子与鲁人对孔子本人的崇敬。直到汉时,民间自发的祭孔行为被朝廷确认为释奠礼,出于尊师的情感正式成为官方祭礼。最初,祭孔并不在孔庙,而是由孔子弟子与崇敬孔子的鲁人发起,地点在孔子冢。第一个记载孔子丧葬与祭祀情况的应是司马迁,他在《史记·孔子世家》中的记载:"孔子葬鲁城北泗上……弟子及鲁人往从冢而家者百有余室,因命曰孔里。鲁世世相传以岁时  相似文献   

12.
孔子在《论语》辗转于世俗的朋友父母君臣的人伦关系中,认为"仁"处于核心位置,他的"仁"政理念也是安置在他所构想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塔形社会结构里。《庄子》则一开始就从"人"出发,从人与天地万物的关系出发,放纵"人"的奇思异想。作者对孔子、庄子的哲学思想作出了比较,并结合个人经历对文化发展作出了思考。  相似文献   

13.
正一、重新探索孔子诞辰问题的缘起和意义孔子为万世师表,若以孔子生日为教师节日,则孔子生年、月、日必须研究清楚。孔子作为文化名人,若要纪念孔子,其生年、月、日也必须研究清楚。除开此种实际需求不谈,就是作为一个纯粹学术问题,孔子生年、月、日也应该而且必须研究清楚。否则,与此相关的其他学术问题便无从谈起。梁玉绳《史记志疑》卷二十五:"附案:《左氏春秋》不书孔子之生,《公》《穀》俱书于襄公  相似文献   

14.
<正>《孔子家语》,又名《孔氏家语》,简称《家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和诸国故事的历史文献。今传本为十卷四十四篇,曹魏王肃注。这部书长期以来被学界视为典型的伪书,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孔子家语》思想史和哲学史的史料价值。《汉书·艺文志》载"孔子家语二十七卷",这是关于《孔子家语》的最早记载。直到王肃为《孔子家语》作注,《孔子家语》才逐渐广泛流传。与王肃同时的马昭已经开始对王肃的注本展开激  相似文献   

15.
正在《论语》中,孔子构建了一个"仁学"体系,《国语·周语下》记载:"言仁必及人",同样,孔子在谈论"仁"的时候极大部分都涉及人际关系,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仁学即人学"。在人际关系中,朋友作为重要的交际对象,是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已有二十余篇研究中,多数研究者简单地将《论语》交友之道概括为为何交友、如何择友以及如何相处三方面,其中部分文章甚至仅选取个别文句分析,没能把交友  相似文献   

16.
鲁谆 《华夏文化》2016,(4):17-20
正"政者,正也。"这句古代名言,语言精辟,内涵丰富,意义深远,至今仍闪耀着中华传统为政治国智慧之光,值得研究思考。本文谈一点个人的学习体会,与大家共同探讨。一、为政与正身孔子作为一位思想家、教育家,密切关心政治,发表了许多有关为政治国的主张。《论语》第一篇《学而》,从学习谈起;第二篇《为政》,就转而着重论述为政治国大计;其他各篇,也有许多相关论述。对子贡问政、子张问政、子路问政、叶公问政等,孔子都作  相似文献   

17.
<正>我在《南方周末》(2010年1月21日第28版)上看到《孔子》影片导演胡玫的采访,她说:"所有历史学家全给我投票,对不起.我这导演的饭碗就砸了。"在《孔子》影片尚未正式开拍前.广电局有关方面曾经组织过史学家座谈,并将《孔子》影片的脚本(经过多次修改以后的脚本)送给史学家们看,希望他们提出意见。我收到脚本后,仔细阅读,写了读后意见,请广电局有关方面转胡玫  相似文献   

18.
正人性论是先秦儒家伦理学史上的重要话题。然而,孔子本人并没有明确谈及人性的善恶问题,他只是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孔子之后,儒家人性论进入蓬勃发展的时期。孔子的弟子们开始把性之善恶作为重要问题展开讨论。根据《孟子·告子上》记载,"告子曰:‘性无善无不善也。’或曰:‘性可以为善,可  相似文献   

19.
編後     
正中國傅統文化研究中,有一長期被忽略的問题,即這一古老的文化結構中的創新機制何在?就價値理念的層面而言,也許從狂狷和中行兩粗價值理念的關保中,能能夠窥得一些端倪。孔子税:"不得中行而舆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爲。"(《論語·子路》)孔子的這一思想,在春秋時期應具有革新的甚或革命的意羲。本来在人的質性品格的取向上,孔子主張以中道爲期許、以中庸爲常行、以中立爲強矯、以中行爲至道。但他的這一思想,在他所生活的春秋時期,并不行於時。相傳爲孔子的孫子子思所作的《中庸》,頻繁引錄孔子的原話,一則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二則曰:"人皆曰'予知',擇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所以孔子非常失望地承認:"道之  相似文献   

20.
卢梅 《华夏文化》2010,(1):9-10
<正>孔子成为当前人们谈论的热点话题之一,包括他的政治理想。而谈孔子的政治理想,就不得不涉及到大同小康说。但是,大同小康之间,以及大同小康与孔子的关系,自古以来学者们各呈其说,莫衷一是。庆幸的是,近年来新出土简帛为解决此问题提供了新材料,也为解决孔子的政治理想提供了新契机。通过《礼记·礼运》与《孔子家语·礼运》及新出简帛的对校,我们发现,"小康"并非孔子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