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龚自珍不仅是独步一时的大诗人,也是震烁古今的大思想家。他在《壬癸之际胎观第一》中说:"众人之宰,非道非极,自名曰我。"在《壬癸之际胎观第九》中又说:"群言之名‘我’也无算数,非圣人所名;圣何名?名之以不名。群言之名‘物’也无算数,非圣人所名;圣何名?名之曰‘我’。"将"我"视为万物之源,将"我"推到与  相似文献   

2.
正我国最早的城隍庙是安徽芜湖的城隍庙。1999年版的《辞海》"城隍"条目叙述:"古代神话所传守护城池的神。道教尊为‘剪恶除凶,护国保邦’之神。中国古代称有水的城堑为‘池’,无水的城堑为‘隍’。据说由《周礼》腊祭八神之一的水(即隍)庸(即城)演化而来。最早见于记载的为芜湖城隍,建于三国吴赤乌二年(公元239年)。"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辞海》中所说的"芜湖城隍"即为"芜湖城隍庙"。按照《辞海》的解释,"城隍"是"古代  相似文献   

3.
<正>《论语·公冶长》"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这一章历来注家多有所看法。对于这个问题,张靖人在《〈论语〉"我不欲人之加诸我"章阐释史述评》中,有所辨析,但作者认为程朱是强分仁恕,并且将朱熹的观点认作是为专制服务的,忽略了程朱解释《论语》的积极意义(见《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16年第2期)。另外,杨逢彬先生认为,"加"字中没有"陵"的含义。(杨逢彬:《论语新注新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86页)程蒂认为,"‘加’解释为‘施加、强加’为宜"(《〈论语·公冶长〉篇疑难词语札记》,《湖北师  相似文献   

4.
正在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之中,有一段记载,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令群臣议帝号,"臣等谨与博士议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这一段史料十分有名,常为学者引据。这引发出我们对以下几个问题的思考:群臣口中的"泰皇"究竟意指何人?为何"泰皇"处在"最贵"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刘勰《文心雕龙·比兴》云:"诗文宏奥,包韫六义。毛公述传,独标‘兴’体。岂不以‘风’通而‘赋’同,‘比’显而‘兴’隐哉?"问题提出,受到经学家的关注,聚讼千年而至今未有澄澈圆通之说。前说一般认为《毛传》的作者是毛公,认为《毛传》标兴是毛公的独创。毛公为何独标兴体?前人大都着眼于《诗经》的表达手法以探讨毛公对兴的认识,因此不同时代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解说。鲁  相似文献   

6.
张泓 《寻根》2016,(4):20-25
正鲁迅先生在《朝花夕拾》中曾经记载故乡的某种神像:"神像是五个男人,也不见有什么猖獗之状;后面列坐着五位太太,却并不‘分坐’,远不及北京戏园里界限之谨严。"此神像即是江南大名鼎鼎的五通神。明清两代小说中对五通神多有记载,但形象有所区别,下面作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7.
据《左传·僖公四年》记载:"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提到了包茅、缩酒。  相似文献   

8.
谌震 《东方文化》2002,(6):66-69
9月18日《光明日报》发表何满子先生的《反‘好汉奸论’说周作人》,批判拙作《从周作人说到汪精卫——与吴江教授商酌》(见《东方化》2001年第2期,指责我两点:“一是主张‘政治标准第一’应该告退;或日‘从政治标准第一解放出来’.着重评价周作人的学和学术贡献;二是列举了周作人当汉奸时期的不少‘功绩’,他当汉奸乃是‘曲线救国’,不能与别的汉奸等同。”  相似文献   

9.
正一"红包"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释为:"包着钱的红纸包,用于馈赠或奖励。"《现代汉语新词语大词典》释为:"按照民间习俗,送礼钱常用红纸包上,因此借用‘红包’指代礼钱。后来奖金也有用纸包上的,所以也将奖金叫‘红包’,并发展到将各类奖金都称为‘红包’。又引申为贿赂的钱  相似文献   

10.
正人性论是先秦儒家伦理学史上的重要话题。然而,孔子本人并没有明确谈及人性的善恶问题,他只是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孔子之后,儒家人性论进入蓬勃发展的时期。孔子的弟子们开始把性之善恶作为重要问题展开讨论。根据《孟子·告子上》记载,"告子曰:‘性无善无不善也。’或曰:‘性可以为善,可  相似文献   

11.
正《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其丰富的文化内涵至今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论语》中有许多关于言与行的记载,涉及内容广泛,大至兴国安邦,小到个人交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儒家的语言观,从中也可窥探儒家在社会政治、伦理道德和为人处世等方面的思想。它所反映的言行关系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敏于行而讷于言。"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这个观点是《论语》中最常见的关于言行关系的描述。《宪问》有:"子曰:‘邦有道,危言危  相似文献   

12.
《寻根》2020,(5)
正唐代扶风班氏,"唐书"中唯一有传者为班宏,天宝中进士,历官至户部尚书,加封为萧国公,以廉洁勤勉著称。班宏之子班肃为唐代的状元,《全唐文》收有其文章《笙磬同音赋》,可见其才华横溢。《元和姓纂》中扶风班氏记载较略,学术界少有关注,  相似文献   

13.
正中华文明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孝"观念亦是如此。"孝"字最早出现在《尚书·尧典》中:"岳曰:‘瞽子,父顽,母嚚,象傲;克谐以孝,烝烝乂,不格奸。’"舜以孝行感化家人,从而使家庭和谐。《说文解字·老部》将"孝"解释为:"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孝"是指善于奉侍父母的人。最初,"孝"体现为对祖先的崇拜。《礼记·坊记》记载:"祭祀之有尸也,宗庙之有主也,示民有事也。修宗庙,敬祀事,使民追孝也。以此坊  相似文献   

14.
施立卓 《大理文化》2011,(12):38-38
主编按:刘傅森先生文中说"‘猪儿碑’无着"。其实,此碑在碑文录中早有记载,现请施立卓先生略作介绍。大理崇圣寺有一块元碑,名叫《大崇圣碑铭并序》。这块碑由第五代大理总管段隆于泰定二年(公元1325年)立、云南诸路行中书省参政事  相似文献   

15.
《寻根》2016,(1)
正"吆喝"与"喓喝"吆喝,这里专讲食贩的叫卖声。古写作"喓喝",原是指虫叫的声音,春秋时期已见应用。如《诗·南召·草虫》:"草虫。"但""和"吆"在《说文》里都未曾收录。到了宋代,""仍是指虫声。如宋人邵博《邵氏闻见后录》卷三十:"欧阳公云:‘予作《憎蝇赋》,蝇可憎矣,尤不堪蚊子自远喝来咬人也。’"宋代以后在文字上记载食贩的叫卖声较多。如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三:"天晓诸人入市":"更有御街桥  相似文献   

16.
正一、茶艺:博大精深的唐代茶文化王升华《茶圣陆羽》是一部以唐朝茶文化为主题的文化历史小说。小说以唐朝由盛转衰的安史之乱为历史背景,以茶圣陆羽跌宕起伏的一生为主线,全方位地再现了盛唐时期绚烂多姿的茶文化。唐代是中国茶文化形成的关键时期,杨晔《膳夫经手录》记载:"闾阎村落皆吃之。累日不食犹得,不得一日无茶也。"《封氏闻见记》卷六载"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唐代第一部茶学经典《茶经》的问世,则标志着中国茶文化的形成,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  相似文献   

17.
曲彦斌 《寻根》2015,(3):103-108
一个学术"心结"和"试水"担当2004年,我在《民俗语言学》(增订版)(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年12月)自序中,曾经写道:"20世纪70年代末,我开始沉湎于钻研‘语言与民俗’问题,并从80年代初开始发表有关‘民俗语言学’著述,迄今约有二十年矣。"时光如梭,如今,又是一个十年。也就是说,我从事这个领域的研究三十多年了。可以说,我  相似文献   

18.
《寻根》2020,(3)
正《中国豫剧大词典》第27页有这样一段记载:"太康四街班,又称‘四街戏’。1912年,由太康四街商民在原皂班戏的基础上筹办。主办人王佩鸣。有职演员70人左右。1920年,改名为‘醒民剧社’。该班箱底厚实,班容整齐,艺员素质高。20世纪30年代先后有张同玉、侯进学、李家玉、阎立品、阎立三等大名角来此班演出。该班上演剧目繁多,一日三场不重戏,能连演月余,成为当  相似文献   

19.
孔子的思想以"仁"为核心,由此又阐发出许多道德观念,"信"就是其中之一。《论语·阳货》记:"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信"是与"恭"、"宽"、"敏"、"惠"相并列的仁德的表现,是孔子所强调的君子从修身到平治国家天下必须具备的道德修养。  相似文献   

20.
潘国平 《寻根》2021,(2):15-18
广州"蕃坊"和蕃坊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是唐宋元时期广州海外交通史研究的重要内容。征诸文献,以往有关广州"蕃坊"的论著,多以明末清初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辑录的《投荒杂录》"顷年在广州番坊,献食多用糖蜜、脑麝,有鱼俎,虽甘香而腥臭自若也"的记载,认为"蕃坊"最早见于唐代房千里《投荒杂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