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工匠精神"是匠人们基于高技能水平,在工作过程中所渗透出的"德、研、新、艺"的职业精神。社会对"工匠精神"的不当使用有时出现以偏概全或肆意滥用的现象。"工匠精神"是职业教育的灵魂,在教书育人过程中形成了教学盲点。通过围绕职业教育内外部环境,正读"工匠精神"、分析"工匠精神"在职业教育中的缺失缘由,重塑"工匠精神"的培育路径,已成为现代职业教育的深切召唤。  相似文献   

2.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工匠精神"对于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发展、企业和高职院校生存发展、学生就业和个人发展都是十分必要的。然而,在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中,种种原因导致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的缺失。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对高职学校提高办学水平、引领人才培养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3.
"工匠精神"是指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追求完美和极致、视技术为艺术的职业追求,勤奋踏实、敬业奉献的精神品质。然而,有关"工匠精神"塑造的理念、方法和途径均未写入各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工匠精神"培育在职业教育中严重缺失。在高职教育中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是当前经济转型升级发展的需要,是职业教育精细化建设和发展的需要,也是高职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应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多角度、多层次、多途径地渗透"工匠精神"培育,把职业教育做"精"、做"细"、做"强",全面提升职业教育的质量,创建职业教育品牌。  相似文献   

4.
<正>工匠精神是各行业从业者在工作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职业价值观,对从业者的职业行为具有直接影响。2016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将培养工匠精神作为工作重点,推进"中国智造""中国精造""中国创造"的发展。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中存在工匠精神缺失和错误解读的现象,如将一些事情的负面影响片面归咎于缺乏工匠精神,或者将工匠精神与职业精神画等号,影响了人们对工匠精神的正确理解。  相似文献   

5.
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提"工匠精神",强调了它的重要性。工匠精神是劳动者对职业精益求精的职业道德体现,是我国实现制造强国伟大目标的重要精神支持。由于中国传统职业等级观念的狭隘性和现代职业教育的缺失,劳动者将劳动视为生存手段而非实现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途径,致使劳动者普遍缺乏工匠精神。我们应从价值观培育、教育体制优化等方面发展和弘扬工匠精神。  相似文献   

6.
"工匠精神"首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使得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再次被提起。当前,由于受多重因素的影响,高职院校的发展尤其是人才培养质量受到严峻挑战。"工匠精神"的缺失使得学校办学理念偏位、教师能力专注度不够、学生职业认同感低,对人才培养产生了不利影响。在国家顶层设计不够完善和企业发展理念滞后的情况下,高职院校可以通过调整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将"工匠精神"教育纳入课程体系、重视教育教学活动的示范引领和加快"现代学徒制"实践等方面着力培育"工匠精神"。  相似文献   

7.
工匠精神的缺失与高职院校的使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高技能劳动者的重任,必须注重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工匠精神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对学生进行长期的多种形式的教育。文章认为我国工匠精神缺失的原因在于:缺乏社会认同感,缺乏有效的培训体系,缺乏相关知识体系的积累和建设,职业教育存在缺陷,故而在转变观念的基础上,需加强顶层设计;培养职业情怀,培育执着敬业的品质精神;实施精细化管理提升职业素养;加强"工匠精神"文化建设以及通过校企合作,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和塑造学生的"工匠精神"。  相似文献   

8.
"工匠精神"连续两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职业教育作为培养"工匠"的摇篮,肩负着弘扬和培育工匠精神的使命。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是什么?职业教育如何培育这种精神?在这方面,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依然能够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工匠精神培育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职业教育对于工匠精神的培育起着基础性作用。当前,在工匠精神培育过程中,存在重视学生职业技能训练,忽视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现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甚至是部分职业学校教育实践过程中的一个盲区。职业学校是职业教育的主体,企业是工匠精神培育的载体,唯有在校企合作平台中才能让学生感受企业的文化和真实情境,感受到工匠精神的真谛,厚植"工匠精神"。作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职业学校来讲,要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中,与企业共发力,齐推进,使学生工匠精神培育工作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0.
李寒 《职教通讯》2018,(23):30-35
职业教育是工匠精神的载体,而工匠精神则是职业教育的灵魂。中西工匠精神都源于古代的工匠技艺,并不断发展。工匠精神虽无权威定义,而匠技、匠心和匠魂乃其不变的三极。在"工业4.0"时代,在"中国制造2025""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一带一路"的大背景下,职业教育担当起了时代赋予它的历史使命,既传授专业知识与技能,又培育学生由技而道的工匠精神。具体而言,职业教育要创新职业教育教学,加强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的现代学徒制并学习国外经验,才能更好地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国家和企业生生不息的动力源泉,也是实用与审美的诗性融合。  相似文献   

11.
"工匠精神"作为职业教育的精神引领,内在涵盖"技""术""心"三个层面的价值理念,又覆盖了工艺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双重追求。重拾"工匠精神"既是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也是现实发展的必然趋势,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导向功能。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对工匠精神的提及和重视。截止到2017年8月4日,知网上关于"工匠精神"的搜索结果多达127,823条,人们急于通过职业教育找到一条捷径来发展"工匠精神",然而现在人的观点中出现了将"工匠精神"与职业道德混为一谈的现象,泛化了"工匠精神"的涵义,就此,本文想在探求"工匠精神"过程中,将"工匠精神"与职业道德进行辨析。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中职学校汽车维修类专业学生的工匠精神培育现状进行了多方面调研:从对中职学生了解"工匠精神"的基本情况,到中职学生对自身与"工匠精神"关系的认知情况,然后是关于教师对工匠精神的调查,最后是中职学生"工匠精神"缺失的原因分析。  相似文献   

14.
工匠精神不只是人的感性生发与表达,更是人的"理性"选择和实践。技术理性、审美理性、伦理理性、创新理性构成了工匠精神的"理性之维"。其中技术理性是根本基础,审美理性是灵魂升华、伦理理性是责任担当、创新理性是永续动力。职业教育是培养工匠精神的重要途径,包括融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涵育工匠精神;塑造"工匠之师",传承工匠精神;完善培养过程,革新工匠精神;实施整体评价,导引工匠精神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正>胡冰、李小鲁在《高教探索》2016年第5期中撰文,阐述了高职教育"工匠精神"培育的困境,分析了高职教育中依托理性培育"工匠精神"的两个维度,提出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发掘理性、培育"工匠精神"的新使命。首先,作者阐述了理性缺失下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工匠精神"培育的困境。1.理性缺失下高职教育无法培育工匠的专业精神。2.理性缺失下高职教  相似文献   

16.
"中国制造2025"对职业院校工匠精神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我国现代的职业技术教育既要抓住"中国制造2025"的机遇,又要改革新形势下的职业教育。这要求我国未来的职业教育必须加强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然而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并不是能立竿见影,而是必须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教导。在现有的教育体制下,职业教育必须调整培养目标,致力于培养既能够胜任现代制造业,又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  相似文献   

17.
培育及弘扬工匠精神是职业教育改革实践的重要内容,也是中职"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探索方向.教师应进一步认识中职"思想政治"课厚植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争做具有工匠精神的中职"思想政治"课教师,积极开展工匠精神融入中职"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改革探索,为职业教育培养大国工匠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8.
在明确了"工匠精神"和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内涵基础上,分析了在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视角下培育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可行性,最后从政府、行业、企业、学校以及学生个人等多元主体互动参与的角度,分析了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视角下"工匠精神"的培养路径,为我国制造业和教育界培育与弘扬工匠精神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9.
"工匠精神"是一种严谨细致、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精神理念,对推动社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中等职业学校作为职业教育体系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宗旨就是为社会培养具有职业道德和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在我国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现阶段,工匠精神为中职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本文从工匠精神的内涵及对人才培养价值出发,探索将"工匠精神"融入中职学校德育有效途径,以获得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素养。  相似文献   

20.
高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实践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6年3月5日,"工匠精神"一词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职业教育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企业生存密切相关,培育工匠精神离不开职业教育,更离不开高职教育。本文从诠释"工匠精神"的内涵出发,梳理了工匠精神与当前职业教育的关系,提出高职院校应从专业文化的培养、榜样文化的引领、校园文化的渗透、企业文化的实践等方面,加强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