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唐朝任蕃夜宿台州巾子峰禅寺,在寺墙上题诗:绝顶新秋生夜凉,鹤翻松露滴衣裳。前峰月映一江水,僧在翠微开竹房。他走出几十里路后,觉得半江水要比一江水更贴切,更符合现实,忙返回寺院修改。谁知到了寺院,他发现早有人把一字改为半字了。真是英雄所见略同啊!  相似文献   

2.
唐朝任蕃夜宿台州巾子峰禅寺,在寺墙上题诗:"绝顶新秋生夜凉,鹤翻松露滴衣裳。前峰月映一江水,僧在翠微开竹房。"他走出几十里路后,觉得"半江水"要比"一江水"更贴切,更符合现实,忙返回寺院修改。谁知到了寺院,他发现早有人把"一"字改为"半"字了。真是"英雄所见略同"啊!  相似文献   

3.
一字不苟     
据清代褚人荻的《坚瓠七集·卷四》记载:唐代著名边塞诗人高适,路过杭州清风岭寺院,诗兴大发,便在寺院墙上题诗一首“:绝岭秋风已自凉,鹤翔松露湿衣裳;前峰月照一江水,僧在翠微开竹房。”高适离开后,觉得“一江水”用得不太恰当。既然有前峰遮月,江水一半明亮,一半幽暗,于是决定改为“半江水”。他到台州办完事后,再回到清风岭寺院,马上向僧人借笔改诗。僧人告诉他“:你离去后,有一人路过这里,看到你题的诗,认为是一首极好的诗作,但‘一’字不如‘半’字,修改后就离去了。”僧人告知这人“就是义乌人骆宾王”。高适听后感到十分惊讶。由“一…  相似文献   

4.
同学们都知道“推敲”一词的来历吧,讲的是贾岛边走边做诗,竟不小心冲撞了韩愈的马头。韩愈作为当时的大官,并没有责怪他,反而帮他思考。得出了名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从此,“推敲”一词流传了下来。其实,关于名人锤炼词句的佳话还有许多呢。  相似文献   

5.
在我们的语言使用中,离不开语句的表达,而词语则是语句的基本单位,是组织段落、篇章的基础材料。因此,词语运用得恰当与否,将直接影响语言的表达效果。语言文字的魅力,往往在一字之中尽可体现,而一些以一字之妙传神的佳话至今仍为我们所乐道。贾岛的“推敲”故事一直被大家传为美谈。当时贾岛正骑在驴上,想起了一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但是又觉得不好,想将“推”改成“敲”,便在驴背上作“推敲”之状,不觉一头撞在了京兆尹韩愈的仪仗队上。韩愈问他缘由,贾岛说出了自己的疑虑。于是韩愈和他探讨起来,最终确定用“敲”字,“推敲”二…  相似文献   

6.
《推敲》是一篇介绍诗人贾岛如何仔细斟酌诗句的一个动人故事。“鸟宿池边树 ,僧推月下门”是贾岛写的《题李凝幽居》中的一句话 ,他为用推字还是敲字反复琢磨 ,连骑毛驴走路时也在做推门敲门的动作 ,以至于冲撞了韩愈的仪仗队 ,他就把事情的经过告诉了韩愈 ,韩愈认为用敲字好 ,贾岛遂改为敲字。如何引导学生体会这句话所描绘的意境 ,感悟推敲两字到底哪一字更为妥贴 ,这是教学中的重难点。有位老师巧妙地把辩论赛引进了课堂中 ,她是这样进行教学的 :师 :贾岛遇到了韩愈 ,他是如何把事情经过告诉韩愈的?谁愿意做贾岛上台表演?(学生顿时脸…  相似文献   

7.
新版高中语义第二册所选的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中有这样一段文字:韩愈在月夜里听见贾岛吟诗,有“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两句,劝他把“推”字改为“敲”字。这段文字因缘古今传为美谈,今人要把咬文嚼字的意思说得好听一点,都说“推敲”。古今人也都赞赏“鼓”字比“推”字下得好。其实这不仅是文字上的分别,同时也是意境上的分别。“推”固然显得鲁莽一点,但是它表示孤僧步月归寺,门原来是他自己掩的,于今他“推”。他须自  相似文献   

8.
月夜归来,万籁俱寂.此时是推门好,还是敲门好?唐代诗人贾岛的名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历代评论家公认这个“敲”字,用得恰到好处,并且因为据说是大文豪韩愈劝他把“推”字改成“敲”字的,这段文字因缘从此传为美谈,于今人们还把咬文嚼字叫做“推敲”。 但当代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对此却持否定态度。朱老的理由是:“推”固然显得鲁莽一点,但是它表示孤僧步月归寺,门原来是他自己掩的,于  相似文献   

9.
贵刊1983年第8期《“前山月落半江水”》一文引述一则改诗故事,云:“高适官两浙观察使,过杭之清风岭,题诗云:‘绝顶秋风已自凉,鹤翻松露滴衣裳,前山月落-江水,僧在翠微天竹房。’至台州事竣,复登、复登僧房,欲改为半江.僧言:‘前有一官过此,称诗佳矣,但‘一’字不如半字。’适惊问何人,僧曰:义乌骆宾王也。”  相似文献   

10.
一、不必推敲“韩愈在月夜里听贾岛吟诗 ,有‘鸟宿池边树 ,僧敲月下门’两句 ,劝他把‘推’改成‘敲’……古今人都赞赏‘敲’比‘推’下得好。其实这不仅是文字上的区别 ,同时也是意境上的区别。‘推’虽然鲁莽点 ,但是他表示孤僧步月归寺 ,门原是他自己掩的 ,于今的他“推” ,足见庙里只有他一个和尚……所以我很怀疑韩愈修改的是否真如古今所称赞的那么妥当。”这段文字引自高中《语文》〈试验本〉第二册朱光潜的《咬文嚼字》中。“鸟宿池边树 ,僧敲月下门”一联中 ,究竟是“推”门好 ,还是“敲”门好 ?韩愈说“敲”门好 ,好在哪里 ,韩愈…  相似文献   

11.
《新作文》2006,(2)
1故事播讲站唐代诗人贾岛,一日骑驴上京城,路上为诗句中的一个字在苦吟。这两句诗是“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用“推”好还是用“敲”好,他拿不定主意,便在驴上用手比画。沉吟之间,撞上韩愈出行的马队。韩愈听说后,立马良久,劝贾岛用“敲”字。所以后人写作文要锤炼语句,都说:“推敲推敲。”贾岛的“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可以说是炼字的典范。没有艰苦的付出就没有震烁千古的华章!大凡成功的作文都拥有美丽非凡的语言。没有熟练驾驭语言的能力想写出出彩的文章是很难的。作文语言不仅要准确、简练,更要诗意、鲜活、灵动。缺乏文采的文…  相似文献   

12.
唐代僧人齐己曾在《早梅》中这样写道: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一听颇觉不妥,提议将“数”字改为“一”字,于是,郑谷便成了齐己的“一字之师”。传蜕贾岛在长安跨驴背吟“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一联,炼“推”“敲”字不决,误冲京兆尹韩愈车骑.韩为他拟定“敲”字,于是便有了“推敲”的说法。唐代诗人卢延让自述写诗的苦楚: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  相似文献   

13.
【招数指津】有两个经典的例子,一个是贾岛“僧推月下门”被韩愈一锤定音为“僧敲月下门”,另一个例子是王安石绞尽脑汁,换词数次,才将“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敲定,这两个例子都成为文坛炼字佳话。  相似文献   

14.
朱光潜先生在《咬嚼字》一(高语二册)中阐明了“字和思想感情的密切关系”,并“举一个人人皆知的实例。韩愈在月夜里听见贾岛吟诗,有‘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两句。劝他把‘推’字改成‘敲’字”。这“推敲”的典故最早当见于唐人韦绚撰《刘公嘉话录》(宋人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十九引),又见于五代后蜀何光远《鉴戒录》、宋人计有功《唐诗记事》、阮阅《诗话总龟》。阮阅之言最为简洁:  相似文献   

15.
文字上的功夫不单是整字整音,语法修辞,还常常要考虑在特定环境中的特殊用字。这种特定的环境也只有在反复咀嚼中才能品辨出它的佳味。唐朝的贾岛骑驴赋诗,得“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两句后,发现“推”不及“敲”,又感到“推”字有它的妙处。迟疑不决时,碰到诗家高手韩愈。韩愈未加多少思索,便判定:“敲字佳矣!”从此之后,《题李凝幽居》诗一“敲”定音,似乎再无争论之处了,而且“推敲”二字成为文字斟酌的佳话,传诵  相似文献   

16.
古代诗人做诗十分讲究动词的选用。韩愈在长安做官,外出巡视时,半路上仪仗队被一僧人冲撞。那位僧人在驴背上伸手做出推敲的样子,神情专注。他就是著名诗人贾岛。因为作了一首诗,在“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一句中,动词不知用“推”好还是用“敲”好,他想了很久,想得出了神,以  相似文献   

17.
据魏泰《临汉隐居诗话》记载,传说唐代苦吟诗人贾岛在《送无可上人》中“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两句诗后注道:“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这足见他在作诗铸字炼句上的工夫。其实,自古以来诗人写诗都十分讲究用字,追求一字之工常常是诗人梦寐以求的事。一、一字之工源于生活唐代边塞诗人高适有一首七言绝句诗:“绝岭秋风已自凉,鹤翔松露湿衣裳。前村月落半江水,僧在翠微闲竹房。”这是他做两浙观察使时巡察路过杭州清风岭,留宿僧房,夜晚赏月而在庙墙上写下的一首诗。诗中“半江水”原为“一江水”,怎么改了呢?原来钱塘江水是随潮汐涨落的…  相似文献   

18.
杜雪珍 《小学生》2013,(11):32-32
相传我国唐代"苦吟诗人"贾岛有一次去长安城郊外拜访朋友李凝未遇到,留下了一首诗《题李凝幽居》。其中有这样两句:"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后来,他又想把"推"字改成"敲"字,正琢磨不定时,撞上迎面而来的韩愈的马车。韩愈问明情况后,不但没有责怪,反而帮他斟酌起字句来。韩愈指点他用"敲"好,并说了"敲"字好的理由。这就是"推敲"的由来。据说,俄国托尔斯泰写的《战争与  相似文献   

19.
《苕溪渔隐丛话》记载:“岛初赴举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始欲着‘推’字,又欲着‘敲’字,炼之未定,遂于驴上吟哦,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岛不觉冲至第三节。左右拥至尹前,岛具对所得诗句云云。韩立马良久,谓岛曰:‘作敲字佳矣。’遂并辔而归。留连论诗,与为布衣之交。” 这就是广为流传的“推敲”的典故。贾岛一字不肯放过的“推敲”精神也历来为人们传为佳话。但它很容易让人理解成,只要在文字上反复斟酌,认真推敲就能写出好诗。其实,这实在是一种误解。所谓炼  相似文献   

20.
议“推敲”     
“推敲”一词,出自一段诗坛佳话:贾岛于驴背上吟改自豪诗作,路遇韩愈车骑,“神游象外,不知回避”,韩愈非但不怪,反而帮助敲定诗句。后世便以“推敲”为“炼字”的诗例之代表,且几乎成为“炼字”的同义语,如刘坡公《学诗百法》谈锤炼;“或一句中炼一字,或一句中炼两字,下笔之时,须要加意推敲。”不过,“推敲”是否能够做为严格意义上“炼字”的典型诗例,却关系到能否从中引出“炼字”基本规律的问题。吴士文《修辞格论述》谈:“炼字之说,比较笼统,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