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曾德雄 《东方文化》2000,(5):120-121
邓晓芒教授在一篇章中,提出了一个概念:“要字句”。他说:“所谓‘要字句’,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我们要……’的句式,有时不一定包含‘我们’,常常连‘要’字也省掉了,但意思每个中国人都懂。”“《论语》是中国传统官样章中泛滥成灾的‘要字句’的始作俑。”“在‘要字句’中,‘为什么要’是不能问的,一问你就成了异端,……因此是一种权力话语。”“一介儒生,权力从何而来?来自道德上的制高点,而道德制高点又是基于自己情感上的自信,即相信自己的情感合乎自然情理(天道)。”(邓晓芒:《孔子与苏格拉底言说方式的比较》,《开放时代》2000年3月号。)  相似文献   

2.
附《论语》“学而”、“为政”章今读示例论语─—孔子对话录(共20篇,500章)[记]何谓《论语》,说法不一。据近人赵纪彬“论语新论导言”(见《中国哲学》第10辑,三联书店1983年出版,北京):“‘论’字有‘整理’、‘撰次’等义;‘语’字谓‘二人相等...  相似文献   

3.
周士琦 《寻根》2000,(4):106-107
“发烧”和“发烧友”这两个词语时下相当流行。日前在某杂志上曾读到一篇谈“发烧”一词的文章,作者认为“发烧友”中“发烧”之说是“发烧”原义的引申义:“‘发烧’一词原义是体温增高,是疾病的一种症状,也说‘发热’。现在已经出现了引申义  相似文献   

4.
《简爱》自诞生以来就一直受到评论界的重视,传统的评论是以简为中心,对于隐身于桑菲尔德庄园阴冷黑暗的阁楼上的伯莎评论却很少,这些仅有的评论也往往简单、草率:“要么加以边缘化,让其游离于中心之外,用于铺垫和陪衬中心人物之用,要么加以妖魔化,对其贴上诸如‘恶魔’、‘吸血鬼’、‘疯女人’、‘弃妇’、‘变态者’等一个个十恶不赦的标签。”直到女权主义的兴起,伯莎才从女权主义角度得到重新解读。吉尔伯特和库巴合著的悯楼里的疯女舢一书,为人们洞开了伯莎黑暗阁楼的一扇“天窗”,伯莎以一个女性控诉者的形象由阴暗的阁楼走进了人们的视野之内。  相似文献   

5.
说“打喷嚏”的风俗邢公畹“打喷嚏”也说作“嚏喷”。古代说作“嚏”,也说作“喷鼻”。《说文·口部》:“嚏,悟解气也,。从口声。《诗》曰:‘愿言则嚏’。”“都计切。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谓鼻有所触逆而喷气。《苍颉篇》:‘嚏,喷鼻也’。”我幼年,家住...  相似文献   

6.
王宇信 《寻根》2008,(4):125-129
前不久出版的《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838页地名“宁”字条下说:“宁,商周地名。春秋为晋邑,即今河南获嘉县。《左传》:文公五年(前622年)‘晋阳处父聘于卫,反过宁’。杜注:‘宁,晋邑,汲郡修武县也。’《韩诗外传》卷三,周武王伐纣,‘勒兵于宁’,因名修武,秦置修武县于此。”  相似文献   

7.
谌震 《东方文化》2002,(6):66-69
9月18日《光明日报》发表何满子先生的《反‘好汉奸论’说周作人》,批判拙作《从周作人说到汪精卫——与吴江教授商酌》(见《东方化》2001年第2期,指责我两点:“一是主张‘政治标准第一’应该告退;或日‘从政治标准第一解放出来’.着重评价周作人的学和学术贡献;二是列举了周作人当汉奸时期的不少‘功绩’,他当汉奸乃是‘曲线救国’,不能与别的汉奸等同。”  相似文献   

8.
对[彑勹巾彑勹巾火]公盨铭“乃自作配鄉民”的考释,当联系西周“天配观”。西周“天配观”由“天立配”与“天所立者必‘配天’、‘配天命’”这互相密切联系的两方面内容构成。在对“自作配”的考释中,混淆了西周“天配观”密切相关而截然有别的两方面内容,是导致考释多歧义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古远清 《东方文化》2000,(3):108-113
“梁效”一类的写作组在“革”中呼风唤雨,推涛作浪,成了舆论界的太上皇,所谓“小报抄大报,大报抄‘梁效’”,这无疑是“革”中最引人注目的理论批评现象之一。  相似文献   

10.
金亿燮 《中国文化》2004,(21):95-103
一、民间字的定位。文字学的研究方法有综合(或称归纳)与比较,本文的基本方法是“比较”,其具体方法是不同层面汉字之间的对比。一般的语言学把“比较”和“对比”这两个详情吩得很清楚。“在语言学上,‘比较’往往仅旨那些在历史上同源的语言(即在发生学上同源的语言)之间的比较,而‘对比’则指在历史上不同源的语言的比较”。本文所用的“比较”或“对比”是从一般意义的广义上说的,没有进行严格区分。  相似文献   

11.
汉代人哭泣说彭卫扬雄《方言》卷一对汉代人形容哭泣的语汇有如下一段记录:“‘唏’、‘怛’,痛也。凡哀泣而不止曰,哀而不泣曰‘唏’。于方:则楚言哀曰‘唏’;燕之外鄙,朝鲜、洌水之间,少儿泣而不止曰;自关而西,秦晋之间,凡大人、小儿泣而不止,谓之,哭极音绝...  相似文献   

12.
对公盨铭“乃自作配鄉民”的考释,当联系西周“天配观”。西周“天配观”由“天立配”与“天所立者必‘配天’、‘配天命’”这互相密切联系的两方面内容构成。在对“自作配”的考释中,混淆了西周“天配观”密切相关而截然有别的两方面内容,是导致考释多歧义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兵法社会”与“兵法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社会历史化一个鲜为人知的潜在的基本特征,是“兵法”、“兵法社会”和“兵法化”。有道是“半部《论语》治天下”,其实,这话只说对了一半,并且是一小半。还有那另外一大半应当是:“一部‘兵法’收天下”。  相似文献   

14.
梁涛 《华夏文化》2003,(3):23-26
一《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章是孔子陈述自己心路历程的重要言论 ,而其中“知天命”、“耳顺”等向来是研究中最有争议的问题。对于“知天命” ,存在着几种不同的理解 ,一种是宗教的 ,认为天命即天之意志和命令 ,如有学者说 :“我们可以说‘知天命’也就是知天的意志与定则而尊行之 ,这自然是主观与客观相互融合的知识 ,亦为行为的起点。故‘知天命’即应‘畏天命’ ,‘畏天命’就是随时谨慎小心 ,在行为上多作检讨。”①但如果这里的天是指有意志、有目的的主宰天 ,那么 ,它显然不符合孔子的原义 ,因为此一内容的天命是《诗》、…  相似文献   

15.
人类学家费孝通先生提出了“文化自觉”问题,引起学界的重视。费老说,“文化自觉”是“当今时代的要求,它指的是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也许可以说,文化自觉就是在全球范围内提倡‘和而不同’的文化观的一种具体体现。最近,许多文章中提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应该包括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中国文化的复兴。”(见《经济全球化与中国‘三级两跳’中的文化思考》,《光明日报》2000年11月7日)  相似文献   

16.
张骞大夏所见邛竹杖即灵寿之木考──中西交通史上的一个疑案箫兵《史记·大宛列传》张骞说:“臣在大夏时,见邛竹杖、蜀布。问曰:‘安得此?’大夏国人曰:‘吾贾人往市之身毒。’”(10.3166)身毒就是印度。大夏,专家指认,原是梵文地名Bahilika,就...  相似文献   

17.
李正宇 《寻根》2001,(6):56-60
鲁迅先生《狂人日记》中说:“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邪邪的每页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吃人”二字,入木三分地概括了历代统治的血腥历史,尖锐而凝炼地表述了这漫长历史的本质内涵。它成了我国现代学语言中一个常用的比喻词语。但从历史角度考察一下,“吃人”又是人类历史进程中确实发生过、存在过的事实,甚至在明时代漫长的历史时期内仍然余风未绝。  相似文献   

18.
“舞蹈是人类表现生命的最好形式”。巴西文化部长、著名歌手兼词曲作家、吉伯托·吉尔称:“桑巴’是巴西文化的独特表现方式。”巴西国家艺术及历史遗产研究所的负责人指出,“桑巴’是‘巴西社会历史的产物’,是巴西舞蹈的主流之一。”  相似文献   

19.
说"碗"     
李佳 《华夏文化》2011,(1):25-26
碗何以得名?我们查阅了以下几种字词典中的释义:《汉语大词典》:“一种口大底小的食器。一般是圆形的。”《辞源》:“圆形敞口的食器。本作‘梳’、‘盘’。”《汉语大字典》:“盛饮食的器具。”读罢这些说解,我们会想,难道是由于碗的口径呈圆形所以我们名之曰“碗”?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的蟋蟀文化孟昭连蟋蟀是一种常见昆虫。《辞海》上是这样介绍的:“亦称‘促织’、‘趋织’、‘蛐蛐儿’。昆虫纲,直翅目,蟋蟀科。触角较体躯为长。雌性的产卵管裸出。雄性善鸣,好斗。种类很多,最普通的为中华蟋蟀,体长约20毫米。年生一代。以翅摩擦发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