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从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文论到当代“新马克思主义”的文学论述,文学与意识形态的关系一直是文学理论关注的重要问题。一方面,意识形态制约着文学生产;另一方面,文学又以审美的方式生产出意识形态。文学往往通过“形式的意识形态”而产生意识形态的批判功能。80年代以来的形式主义的纯文学论、纯审美论对文学的极端政治化具有纠偏作用,但对美学超离意识形态性的过度张扬却使人们对文学的认识变得有些肤浅了。  相似文献   

2.
在当代,伊格尔顿对意识形态问题研究的成就十分突出。他试图建立以意识形态生产为核心的"文本科学"和"审美意识形态"范畴,重新赋予了意识形态批判的力量,展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美学的当代价值。本文从文学和美学两个范畴分析伊格尔顿文艺理论中审美与意识形态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当代著名后现代哲学家齐泽克以其独特的写作和论述风格,为我们提供了他的幻象意识形态理论。该理论在逻辑前提中把意识形态当做与现实或实在对立的幻象来批判,又在具体论述中把幻象与实在之间的关系模糊化甚至同一化,并进而模糊和取消了现实或实在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区分和对立关系。这就使得任何意识形态批判实际都已不可能,因为幻象意识形态已成为无法打倒的“崇高客体”,我们所做的似乎只能是“穿越”意识形态幻象,触摸实在界的面庞:意识形态已经一方面具有准物质形态的现实感或实在性,另一方面又以一种非物质的形态获得了永恒性和常在性。这就是幻象意识形态的本质特征。基于此,齐泽克以其对幻象的批判成就了对当代或后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意识形态现象的批判和揭露。  相似文献   

4.
现代主义意识形态是弗雷德里克.詹姆逊文化批评的一个关键词,他曾对资本主义进行了文化分期,这种文化分期有他对现代主义意识形态的批判,在他看来,现代主义所处的文化语境已显示出由现代走向后现代的历史必然,他对现代主义意识形态的批判,也是他文化史分期由现代到后现代的一个重要理论根据,对此的探索是本文的主要立足点。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意识形态一直存在于文学史的书写中。因此,有关的研究应当是当代文化批评与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将它置于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中作全面考察的,则是宋剑华的《百年文学与意识形态》(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年8月)。  相似文献   

6.
西方语言论文论中充满了对意识形态的指责与背弃情绪,极力否认文学的意识形态属性,然而在他们的猛烈攻击声中,却透露出他们自身正是一种边缘意识形态的症状,他们对"纯文学"的倾情只不过是一种逃避主义。文学尽管有其独特的审美属性,但仍无法抹杀它本身也是一种意识形态的现实表现。  相似文献   

7.
建国之初的"百花文学",以其思想的深度、艺术的魅力和创新的精神,为中国当代文学史留下了早期青春的记忆,而它对于官僚政治的批判、对于美好爱情的追寻、对于人的生存困境的思考,不仅使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文学,而且彻底地解构与否定了当时的国家意志与政治的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8.
病症不仅是拉康精神分析学的一个关键概念,而且还是当代哲学家斯拉沃热·齐泽克意识形态批判理论中的核心概念.齐泽克结合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赋予了"病症"新的政治意义.他认为,在意识形态中,病症是一个被符号秩序所排除的例外.这一特殊性坚持自己的普遍性要求就会颠覆和解构意识形态的符号秩序,带来马克思意义上的意识形态批判.  相似文献   

9.
西方语言论中充满了对意识形态的指责与背弃情绪,极力否认文学的意识形态属他们的猛烈攻击声中,却透露出他们自身正是一种边缘意识形态的症状,他们对“纯文学”的倾情只不过是一种逃避主义。文学尽管有其独特的审症状属量仍无法抹杀它本身也是一种意识形态的实现表现。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学的意识形态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宏观社会论的组成部分。并且是随着社会宏观论的成熟而成熟的,从而造成了文学理论的革命。这种革命是马克思主义社会革命的组成部分,由此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独特的革命特点,也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文论体系的奠基石和逻辑出发点只能是关于文学的意识形态理论。并据此批判了庸俗经济论及近年来出现的种种关于文学非意识形态的观点。  相似文献   

11.
从意识形态论到审美意识形态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前国内关于文学与意识形态关系的讨论成为文学理论研究的一个热点.马克思对于意识形态概念的革命性改造和20世纪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发展的事实,说明文学是社会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本观点;新时期中国学者提出的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的文学本质论,是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本质观的重要理论成果,否定审美意识形态文学本质观的学术见解是没有根据的.  相似文献   

12.
文艺审美超越的意识形态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艺审美超越现象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的存在。艺意识形态理论与艺审美超越现象的张力关系构成了艺发展的当代课题。艺审美超越是一种意识形态的策略。意识形态策略表现在行为模式,认本结构的反作用,语言形式和艺生产等方面。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中国文学,以其强烈的意识形态性,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学状态。可以说,整个20世纪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就是一部文学与政治的结盟史,是一部文学与政治之间的双向作拉锯战的历史。本文希望能通过分析巴金的创作与政治之间的关系,对20世纪中国文学创作与政治的关系作个总结疏通,以期对我们以后的文学创作的健康发展能起到一些警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写作在短短的几十年间经历了风风雨雨,文学史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文革"前以政治意识形态为指导思想到20世纪80年代提出"重写文学史"的口号,对从前的政治话语进行了颠覆,致力于追踪现当代文学的"现代化"脚步;90年代对80年代的思潮进行了深刻反思,加上后现代主义的影响,学界对文学史的理解逐渐趋向多元或者说不确定性。本文以赵树理为个案,勾勒了现当代文学史写作的历程,对各种文学史观作出了自己的评价,认为几十年来文学史观念从单一走向多元,从肯定走向怀疑,每一次的转变与其说是向真理巅峰的逼近,不如说是对文学史领域的扩展。  相似文献   

15.
用历史的眼光重新认识经典马克思的文学思想,可以看出,在马克思看来,艺术生产是社会需要和审美需要的合力作用的结果。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文学艺术必须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两种需要。五四以来,我国的文艺理论就是根据这两种需要,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逆向接受。当代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建设,应该根据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用马克思的大美学思想,对话语理论进行马克思主义的美学阐释,创造各种文艺话语平等交往的和谐空间。  相似文献   

16.
把左翼文艺放在整个中国现代转型历史中加以审视,可以发现它只是现代中国政治革命惯性运动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深入剖析现代知识分子的生存情境与心灵危机,则可把握左翼知识分子激进思想的内在精神脉络。在多元形态的当代文化语境下,左翼文艺思想作为一种体系化的文艺观念业已失去独尊地位,但其思想因素经过历史演化散落在当代文艺思想中,这主要体现在底层叙事的价值取向、大众社会的话语方式和现实主义的定位上。  相似文献   

17.
文学本质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一直是文学界内一个争议巨大的话题。在文学的本质保证文学作品的纯净度、而文学作品当中所表现出来的意识形态展现现世价值观的情况之下,文学本质与意识形态注定是一对相生相克的孪生体。二者在相互的矛盾与统一中完成文学的表达与升华,让文学作品具有更多的现实存在意义,并且随着文学本质与意识形态之间冲击程度的加剧,文学在道德、哲学、伦理等方面有了更加深刻的剖析与揭露,致使文学发展加快前进的步伐。  相似文献   

18.
论文针对高校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教学与研究中,课程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方法,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现状和问题,分析其在高等教育新的变革过程中问题存在的原因。同时,文章指出现当代文学专业教学必须回到历史情境直面文本,加强文学作品阅读与阐释基本能力的训练,及全社会人文学科教育要重视文学作品阅读培养的特殊性;并从现当代文学“人的文学”核心命题与高等教育“以人为本”思想的关联中,探寻现代教育如何培养具有人文关怀、人文精神高素质优秀人才的路径。  相似文献   

19.
塑造新人是抗战学的一个热点。新人不仅是一种形象类型.而且是一种独特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实践理性的编码方式。抗战学对苏联学塑造新人相关的学思想、艺术手法和创作经验等.进行了广泛的选择、吸收和转化,推动了抗战学的发展.同时.塑造新人方面所固有的一些弊端.也给中国学的发展带来了困扰。  相似文献   

20.
1926年至1930年,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上具有着极为特殊的时间意义。这一时期恰好是“五四”新文学运动逐渐退潮,而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悄然兴起的历史过渡时期,中国现代作家正是在这段时间里,经过情感的磨难与精神的困惑,最终完成了他们由“五四”人文精神向无产阶级集体主义价值观的思想转变历程,通过这批中国现代作家的思想规范与整合,不仅统一了中国现代作家对于诸多重大文学问题的思想认识,同时也牢固奠定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