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和滋润了大地,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在长达5000年的华夏文化史中,黄河与河南乃至中原地区有着亘古不解的渊源、千丝万缕的联系。黄河为中原大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生命活水,黄河为炎黄子孙造就了广阔、平坦,赖以生存的沃土,黄河为中原培育了无数英雄豪杰、仁人志士,黄河及其文化又为中原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增添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当然黄河又是一条桀骜不驯的河流,曾使华夏儿女特别是中原儿女饱受其害,但盘古以来,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在与黄河水害展开不懈斗争之时,对黄河的崇拜敬仰之情结却愈结愈深。文化凝结历史,文化连接未来。近些年来,研究黄河、研究黄河文化的热潮此起彼伏,有关单位和团体相继组织了多种主题的黄河文化论坛,一些知名学者也围绕黄河及其与中原文化之关系发表了许多高见,这无疑对黄河文化的传承,对中原文化的弘扬起到了推进作用。就此,本刊将陆续特约和选用一些交流论文,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
运用经济地理学、发展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及产业发展学的理论和方法,在结合当代全球经济形势和借鉴国内经济发达地区经验的基础上,对中原经济区与黄河金三角试验区的协调发展问题进行了研究,在对中原经济区与黄河金三角试验区界定的基础上,通过分析两个区域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区域协调发展的相关理论为指导,对中原经济区与黄河金三角试验区的协调发展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水是万物之源,没有水就没有世界,有了水才有生命,有了水才有灵性。纵观世界发展史,任何一个民族的生存、发展、壮大,总是和某一条河流息息相关,它们之间有着一种亲情和血缘,我们称这条河流就是该民族的母亲河。中国的母亲河就是黄河。  相似文献   

4.
我站在高山之颠。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 …… 这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中的《黄河颂》。地理课上学的和地图上显示的都是黄河奔向渤海之边,而不是“黄海之边”。  相似文献   

5.
黄河文化与宁夏农业文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理意义上的黄河,奠定了黄河文化在宁夏的表现形态:南部地处黄土高原边缘,北部为宁夏平原。南部清水河、泾河是黄河的重要支流,也是黄河文化的滋生地。北部平原,黄河孕育了宁夏历代农业文明。秦代,黄河东岸的秦渠诞生;汉代已成为著名的灌区;北魏时黄河水利再兴;隋唐时灌区得到了大力开发,宁夏平原已是一片美丽富饶的绿洲;西夏时开发利用了汉唐以来的重要渠道,农业生产有力支撑着西夏政治生命的延续;元明清时期黄河水利更是得以大规模地开发和利用,呈现出的是阡陌纵横、繁荣富庶的景象。  相似文献   

6.
"黄河学"学科构建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朋飞 《天中学刊》2010,25(4):114-119
“黄河学”研究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倡议始于20世纪80年代,21世纪初期有新的发展,2009年跨入新的阶段。黄河学研究对象应为时空演进中的黄河及其流域和影响区;黄河学二级学科可分为黄河学理论、黄河自然科学学、黄河人文科学学、黄河社会科学学、黄河工程学和黄河综合学。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对“黄河学”研究和创建“黄河学”学科体系做了大量的工作,“黄河学”研究大有可为。  相似文献   

7.
在黄河战略上升为国家重大战略背景下,黄河文化研究热度持续升高。基于文献计量学理论,以2000—2020年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收录的“黄河文化”相关论文为研究对象,对文献发表的年度、期刊、机构、作者等信息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并绘制相关的知识图谱,梳理探测该领域研究现状和动向,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研究结果显示:黄河文化研究力量主要集中于高校,长期致力于该领域的学术机构和学者较少,且学者、机构间合作交流不足。为加强对黄河文化的研究,建议建立若干国家级和省级的黄河文化研究中心,加大对黄河文化研究的支持力度,深化和拓展黄河文化的研究内容,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唱响新时代的“黄河大合唱”。  相似文献   

8.
《黄河东流去》文化价值探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凖在《黄河东流去》中,从文化的视角切人,描绘了中原乡土的日常生活状态与风俗习惯,反映了中原农民的心理素质、价值观念与思维方式,并透过中原地域文化辩证地思考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发现了支撑我们民族赖以生存、延续和发展的精神道德力量,即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坚忍品格;重视人格与道德教育的伦理精神;家族本位主义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9.
早在更新世初期 ,就有人类在我国的土地上生活。最先他们生活在以昆仑为中心的西部地区。在距今 30 0— 2 0 0万年前 ,他们沿着黄河和长江逐渐向其中下游地区递迁和拓展 ,从公元前六千年开始至公元前二三千年的尧舜禹时代 ,城池和居民聚落及祭坛建筑遍及黄河、长江两岸的广大地区 ,形成了以长江为轴心的南方文化和以黄河为轴心的北方 (即中原 )文化的两大文化区。大量史实证明 :我国已有七千年以上的文明史。黄河、长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  相似文献   

10.
欲论中原文化与地方文化,必先界定“中原”、“地方”的地域概念及“文化”的范围,否则无从谈起。“中原”这一地域概念,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中原,是指今河南一带。广义的中原,或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指整个黄河流域,也有人认为禹定九州,九州即中原。本文讨论的中原文化,是指广义的中原地域内的文化。“地方”这一地域概念,本文是指中原以外的周边地区,凡是在这些地方产生的文化,即为地方文化。如说得具体一些,有时以当地的地名来命名文化,如关陇文化、闽文化、吴越文化、赣南文化、潮汕文化、划分得范围更小一些的有武夷…  相似文献   

11.
王菲  张玲  曲宇 《英语广场》2023,(6):16-19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党中央提出要大力弘扬黄河文化、建设黄河文化旅游带。黄河在山东流经九个城市,孕育了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加强对黄河文化旅游资源宣传文本的翻译研究,对于扩大黄河文化旅游资源的知名度、弘扬黄河文化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将以功能主义理论为研究框架,结合黄河文化旅游资源宣传文本的翻译实例,探讨黄河文化旅游资源宣传文本的翻译方法,促进黄河文化的跨文化宣传与弘扬。  相似文献   

12.
在讲好“黄河故事”的时代背景下,对于档案工作者来说,集中优势挖掘黄河档案价值,讲好“黄河档案故事”,促使黄河档案的创造性转化是题中应有之义。黄河档案资源影视开发的逻辑起点是对文化根脉的探寻,黄河档案与影视的逻辑结合点在于实体静态的档案可以影视的方式进行鲜活生动的呈现。在一定条件下,影视本身也是一种档案,进行双重档案互文,达成群体认同的最终目的。黄河档案资源影视开发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开发主体单一、开掘深度不足、作品数量较少。通过研究黄河档案资源的影视开发现实路径,从而建立联动机制,实现多元主体合作开发,不断提高创新能力,优化档案开发方式,大力丰富作品类型,打造全媒体传播矩阵,以期更好地促进黄河档案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黄河文化在新时代熠熠生辉。  相似文献   

13.
李白笔下的黄河、长江是两个巨大的艺术意象符号。黄河意象在整体上始终给人以雄浑、奔放、壮阔之美,充满了生命的动感;长江意象则主要体现为空远、清秀、幽静之美。这是长江、黄河所处的南北自然环境在诗人心理和情感上和谐折射的结果,更是南北文化对诗人才情和气质影响熏陶所致。  相似文献   

14.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掀起黄河文化研究热潮。调查并分析黄河文化在青少年中传承和弘扬中存在的困境及其原因,以黄河文化内涵、传承困境、传承机制和传承路径为轴承展开研究。提出从个人、学校和社会三方共同发力,探索在青少年中传承和弘扬黄河文化的基本思路和保障措施,从而增强青少年对黄河文化的认同感,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5.
随着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成为重大国家战略。区域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人的发展,人的发展离不开教育。语文课程是落实文化教育的核心课程,中学教育是文化教育的关键阶段,因此中学语文做好黄河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教学工作,有效引导学生亲近黄河文化、理解黄河文化、认同黄河文化,使学生当好黄河文化及其精神的传承者、弘扬者是其应有之义。黄河文化与中学语文教学具有内在的耦合性,能够有力地推动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黄河文化融入中学语文教学应坚持深刻性、系统性与灵活性的原则;同时,由于黄河文化融入中学语文教学是一项复杂、系统、持续的工作,因此要通过调动各方面的因素积极参与教学,深挖黄河文化内容,融入中学语文教学,采取情境化、实践化的教学理路,确保黄河文化有效融入中学语文教学。  相似文献   

16.
略论黄河史研究:——关于黄河文化生态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即是一条自然的河,又是一条文化的河,一部黄河史,不只应当记述黄河的自然变迁,还应当阐明黄河的文化内涵,黄河在漫长的岁月中哺育了一代又一代黄河人,而黄河人同样在漫长的岁月中为黄河贯注了精气与灵魂,黄河与黄河流域的人类,将决定着黄河与黄河人的命运,已经流淌了百万年的黄河还将在地球的东方流淌下去,我们期待在新的世纪中,人类与黄河一道用更加协调的笔调,谱写出后续的篇章。  相似文献   

17.
刘璐 《英语广场》2020,(10):75-77
本课程以"水文化"为依托,重拾黄河故事;从小视角切入,走进黄河故事;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模式,深入黄河故事;选择产出导向理论为据,传递黄河故事,注重传统与当代相结合,发展河南故事。该课程展现出高校混合金课与新时代中华文化的传播同发展、共命运的特征。同时,本课程体现了产出导向理论中全人教育的"文化自信"。《黄河文明探秘》课程为高校混合式金课之"中华文化走出去"提供了值得借鉴的案例。  相似文献   

18.
中原文化影响楚文化六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典籍史料、出土文物、尤其是不断发掘的郭店楚墓竹简等考察研究表明:中原文化对楚文化影响深广而悠久,这在楚夏同源、北人南下的文化传播、楚地出土文物与中原文化、楚人与中原儒家经典的情结、楚与中原的制度文化及方言现象、楚与中原文化的龙图腾及其习俗等六方面最为明显,由此可以证明中原文化的代表《诗经》对楚文化的代表《楚辞》确有诸多之影响.  相似文献   

19.
解娜  聂玉兵 《考试周刊》2023,(11):11-14
2022版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调育人为本,依据“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时代新人的培养要求,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培养目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提出,让黄河文化走进校园,传承黄河精神,践行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构建开发黄河文化与课堂教学有效融合路径,成为新时代黄河流域初中学科教学中黄河文化育人价值开发研究的重要内容。信息技术学科是初中阶段的重要学科之一,通过信息技术教学融合黄河文化的育人价值开发,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确保本学科课堂教学能有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让信息技术教学更好地承担为国育才的使命。文章立足于黄河文化的主要内涵以及其在育人方面的价值,针对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黄河文化育人价值的开发路径进行研究,将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与黄河文化进行有效融合开发,以便于促使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主动传承地方文化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初中学生在掌握信息技术的同时感悟到黄河文化的博大精深,并将其充分运用于自己的成长与发展之中。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山西省歌舞剧院连续创作推出大型系列歌舞《黄河儿女情》、《黄河一方土》、《黄河水长流》,在中国大地掀起了黄河歌舞的旋风,开创了全国民族风情舞蹈的先河。追本溯源,山西五千年灿烂文明、文化资源丰厚是黄河歌舞艺术产生的根基,历史悠久、丰富多彩的民歌民舞是黄河歌舞创作取之不竭的源泉。总结回顾黄河歌舞艺术的历史沿革,研究其发展现状,黄河歌舞艺术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嬗变:其一,黄河歌舞艺术流派独树一帜,首开全国民族风情舞蹈先河;其二,黄河歌舞艺术流派日臻成熟,淳朴隽永,博采众长,发展鼎盛;其三,黄河歌舞艺术在探索中前行,在艰难中不断寻求新的突破。但是,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黄河歌舞艺术的发展一度陷入低谷。黄河歌舞艺术未来的发展思路如下:一是借势改革,创新机制,把黄河歌舞品牌做大做强;二是提高待遇,保护人才,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营造宽松环境;三是加大政府经费投入,拓宽黄河歌舞投融资渠道;四是汲取"黄河三部曲"的成功经验,探索遵循艺术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