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连续多步反应的计算问题是指,凡是两种物质发生反应的生成物中有一种物质能跟反应物中的一种过量物质在同一体系内继续反应的有关计算.如H2S的燃烧,CO2通入NaOH溶液,CO2通入Ca(OH)2溶液,H2S(SO2)通入NaOH溶液,可溶性铝盐与NaOH溶液的反应,偏铝酸盐与HCl反应,铁与HNO3反应,碳粉与氧化铜(SiO2)反应,Na2CO3与HCl反应等等.  相似文献   

2.
对于生成物能与过量反应物再次反应的一类计算题,其一般解法是,确定两种首次反应物,两个临界反应,由两种首次反应物的物质的量之比,结合两个临界反应判断反应情况,然后列式计算.以CO2通人NaOH溶液为例,可能发生的反应有以下4个:[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化学中有这样一类反应:改变反应物的用量,生成物的成分和产量会随之改变.如:C与O2、P与Cl2、CO2(SO2)与NaOH溶液、H2S与NaOH溶液反应…了解这类计算题的多种解法,有助于理解有关化学概念,锻炼学生思维,提高计算能力.  相似文献   

4.
有这样一类反应,某一反应物如果部分过量,过量的反应物又与部分.的产物继续反应,转化为另一种生成物.例如H2S和O2反应生成S和H2O,如果O2过量,可使部分S转化为SO2,即产物有S,又有SO2,针对这类反应情况,有些化学题便从中设问,让其推理计算。  相似文献   

5.
过量计算是两种反应物的量均已知时,经过初步计算判断,用不过量的反应物为准计算生成物.实际上由于具体情况不同,还应注意以下方面. 1.过量物与生成物能继续反应要防漏算如6.6 g CO2与含Ca(OH)2 7.4 g的溶液充分反应,可生成g沉淀.  相似文献   

6.
<正>与量有关的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难点在于:生成物的种类和数量会随着反应物不同的量比而发生变化,根据反应物之间的量比关系,使用数轴法来进行对应生成物的分段切割,便可以帮助学生准确快速地找到相应的生成物.一、连续型该类反应是指反应生成的离子因又能和过量的反应物继续反应而生成新的产物,即反应随着某一反应物用量的增加呈现连续反应.以H2S和NaOH反应为例,随着H2S气体通入量的增加,生成物会呈现较为复杂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有些反应涉及多种物质的多种反应,也有时涉及多种物质之间的某些关系。遇到纷杂交织情况难于判断时,常用到极限思维法。如:
  (1)判断反应物过量和生成物种类
  可把某物质设为混合物中占100%或某反应中某物质100%反应,据以与题给数据比较,找出过量关系和生成物或剩余物的种类。[例1]由Na2S04与Na2S03混合而成的粉末6克,与50毫升1摩/升的稀硫酸反应后,再加入足量的BaCl2溶液,得到白色沉淀17.475克。求原混合粉术中Na2S03和Na2S04各重几克?  相似文献   

8.
心理学研究表明:直观的实验现象有助于加深对实验原理的理解。CO_2与NaOH溶液的反应CO_2 2NaOH=Na_2CO_3 H_2O是初中化学重要反应之一,由于该反应没有明显的反应现象,学生学习时往往因缺乏感性认识而理解困难。笔者在教学中,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状态、性质的不同,尝试渗透学科综合思想,创设实验情境,促使实验现象的直观化,不仅较  相似文献   

9.
巧用函数关系解化学计算题湖南冷水江市一中(417500)潘民华近年来,上海高考试题及湖南等省市竞赛初试题中相继出现过一种融数学函数知识与中学化学知识于一体的综合性新题型.如求有关混合物分步反应时,某反应物用量与某生成物之间或某生成物及过量反应物总和之...  相似文献   

10.
高兰梅  胡冰 《中学理科》2004,(12):45-46
涉及到过量问题的计算题通常有两个标志 :一是同时给出了两种或两种以上反应物的量 ;二是同时给出了部分反应物和生成物的量 .这类计算题的解题过程一般分为两步 ,第一步检验什么物质过量 ;第二步按量少的一种进行计算 .检查过量的方法有多种 ,最常用的有验算法、不等式法和极值法 .当某种物质过量时 ,可能发生新的反应 ,这是过量问题中的一类较难而且又很容易忽略的问题 .下面举几例说明反应物过量问题计算的解法 .【例 1】 将 6.5g锌投入到含 0 .1molHCl的盐酸溶液中充分反应后 ,求生成标况下的氢气多少升 ?解析 :此题可先用验算法或不…  相似文献   

11.
某些化学反应会因某种反应物的量不同.使生成物与过量的反应物能继续反应,导致产物的种类、数量不同.这种题型可借助于数轴,以便于分析讨论,解答问题.  相似文献   

12.
硫代硫酸钠的重要性质是还原性和易形成配住化合物。在《无机化学》和《无机化学实验》中还未对于Na2S2O3与AgNO3的反应结果进行解释,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Na2S2O3与AgNO3反应结果到底是如何的,为什么生成物颜色会发生连续的变化?最后生成物是什么,下面根据实验来进行验证:通过Na2S2O3与AgNO3反应的多次实验,我们得出了如下结论:1当反应物Na2S2O3过量时取一支小试管,在其中加入3ml,0.1mol·L-1Na2S2O3溶液,然后经试管中滴加0.1mol·L-1AgNO3溶液,刚滴入马上看到局部有白色沉淀生成,稍加振荡试…  相似文献   

13.
在中学化学中,有诸如x mol CO_2跟y molCa(OH)_2反应;x mol O_2跟y mol H_2S反应;xmol NaOH跟y mol AlCl_3反应等重要知识、能力训练点。其何种反应物过量的判断与计算一直是教学中的难点,笔者在此奉上教学中总结出的一套方法,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上述反应可表述为xA yB→……若物质B过量,反应只进行一步;若A过量,第一步反应的生成物之一将与A继续反应。在我的方法中首先将上述反应依两步反应即A物质过量的前提合写成等效方程式如下:  相似文献   

14.
一、分散与集中相结合在复习其它各块知识的过程中应有计划穿插不同难度的化学计算题,最后可集中一段时间复习主要问题和难度较大的习题。如复习根据化学方程式的有关计算时可按这样步骤进行:1、反应物和生成物都为纯净物的计算(在复习基本概念和元素化合物时完成);2、反应物为混和物、生成物为纯净物计算中,(1)反应混和物中只有一种参加反应(复习H_2、CO_2时完成),(2)反应混和物中两种都参加反应(集中复习时完成);3、反应物和生成物都为不纯物的计算(集中复习时完成);4、多步反应的计算(平时和集中复习);5、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反应物溶液浓度的计算(在复习溶液时完成);6、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生成物溶液浓度的计算中,(1)反应后溶液质量不变(复习溶液时完成),(2)反应后溶液质量有变  相似文献   

15.
一、质量守恒。化学反应前后反应物的总质量与生成物的总质量相等.主要有反应物的总质量与生成物的总质量守恒,反应中某元素的质量守恒,可逆反应中反应混合物总质量守恒等.  相似文献   

16.
综合高中化学常见的化学反应,物质间的定量问题通常出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二(多)元弱酸及其对应的酸性氧化物与碱的反应例:将少量的CO2通入足量的NaOH溶液中,此时碱液过量,不能有酸式盐出现,所以生成物为Na2CO3,即:CO2 2NaOH=Na2CO3 H2O  相似文献   

17.
许龙福 《学子》2013,(12):32
同学们在学习了酸碱盐以后,经常会接触到当一个复分解反应发生后,对反应后溶液中溶质成分的探究感到比较困惑,如何进行分析呢?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对此进行了摸索,现总结如下。一、判断方法和思想仔细读题,写出题中涉及的所有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然后对方程式作如下分析,这个反应恰好完全了吗?如果恰好则只有生成物,如果没有恰好则除生成物外,还有反应物中的一种(注意充分反应不能所有反应物同时存在)。如: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混合,充分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是什么呢?首先写出方程式:HCl+NaOH=NaCl+H2O,若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则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是氯化钠;若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没有恰好完全反应则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是氯化钠和氯化氢或氯化钠和氢氧化钠,所以本题的溶质有三种情况:(1)氯化钠(2)氯化钠和氯化氢(3)氯  相似文献   

18.
一、对反应物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讨论 例1将CO2通入100g未知溶质质量分数的NaOH溶液中,可能发生的反应有:(1)2NaOH+CO2=Na2CO3+H2O,(2)Na2CO3+CO2+H2O=2NaHCO3.反应完成后NaOH已无剩余,且溶液的质量比原来增重13.2g.求原NaOH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相似文献   

19.
某些化学反应,由于过量的反应物与生成物继续反应,引起产物不止一种,可能是两种物质的混合物。例如,H2S与O2反应生成S和SO2,铝盐与强碱溶液反应生成Al(OH)3和AlO2^-,等等,都是这种类型的反应。学生解有关这种反应类型的计算题时,往往步骤繁琐。下面介绍这类题的快速解法,供大家一试。  相似文献   

20.
题目 向100mL0.1mol/L的AlCl3溶液中滴加350mL0.1mol/L的NaOH溶液,求生成Al(OH)3沉淀的质量。 解法一 向AlCl3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从反应过程看,首先生成Al(OH)3沉淀,当沉淀量达到最大值后,过量的NaOH与Al(OH)3反应,使沉淀部分溶解.题目中要求的是剩余部分的Al(OH)3的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