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美国著名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将整个人类的文化演变划分为三种不同的类型:前喻(postfigurative)、并喻、后喻(prefigurative)文化。后喻文化是相对于"晚辈向长辈学习"的前喻文化而言的,指"长辈反过来向晚辈学习"。21世纪是信息化时代,由于年轻人的敏锐性和  相似文献   

2.
美国文化人类学家米德在《文化与承诺》一书中,从人类文化传递方式的差异出发,将人类社会几千年的文化传递模式划分为三种:前喻文化、同喻文化和后喻文化。“前喻文化,是指晚辈主要向长辈学习;同喻文化,是指晚辈和长辈的学习都发生在同辈之间;而后喻文化是指长辈反过来向晚辈学习。”米德进一步指出,在急速的社会变迁的推动下,  相似文献   

3.
一、概念界定1.同喻文化一个时代文化环境的形成离不开文化的传递机制。玛格利特.米德运用现代传播学的有关理论,从不同文化传递机制的视角入手,提出了著名的三喻文化说。即后喻文化、同喻文化和前喻文化。前喻文化,是指晚辈主要向长辈学习;后喻文化则是指长辈反过来  相似文献   

4.
文化反哺现象渐渐被人重视,其实早在上世纪初,美国杰出的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就有所描述.她把人类文化传递现象划分为三种形态,前喻文化、同喻文化和后喻文化."前喻文化是指晚辈主要向长辈学习;同喻文化,是指晚辈和长辈的学习都发生在同辈人之间;而后喻文化则是指长辈反过来向晚辈学习."通过深入分析米德的观点,在急速社会变迁的巨大推动之下,新的文化传承模式出现是历史必然.今天,重新认识并思考这种文化反哺现象,对传统家庭教育是一种挑战.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成年人原有的知识、经验甚至价值判断不再是权威的解释,而年轻人--特别是高中生、大学生--因为对新事物接受能力较强,会在许多方面获得指点父母的机会,同样也在动摇着父母作为人生第一任老师的地位.特别在网络、手机、短信、QQ和博客等领域,由于青年人敏感、好学、没有传统的束缚,很容易使他们成为使用这些新事物的高手,使其父母不得不刮目相看,文化"反哺"现象也越来越多地出现.  相似文献   

5.
文化反哺现象渐渐被人重视,其实早在上世纪初,美国杰出的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就有所描述.她把人类文化传递现象划分为三种形态,前喻文化、同喻文化和后喻文化."前喻文化是指晚辈主要向长辈学习;同喻文化,是指晚辈和长辈的学习都发生在同辈人之间;而后喻文化则是指长辈反过来向晚辈学习."通过深入分析米德的观点,在急速社会变迁的巨大推动之下,新的文化传承模式出现是历史必然.今天,重新认识并思考这种文化反哺现象,对传统家庭教育是一种挑战.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成年人原有的知识、经验甚至价值判断不再是权威的解释,而年轻人--特别是高中生、大学生--因为对新事物接受能力较强,会在许多方面获得指点父母的机会,同样也在动摇着父母作为人生第一任老师的地位.特别在网络、手机、短信、QQ和博客等领域,由于青年人敏感、好学、没有传统的束缚,很容易使他们成为使用这些新事物的高手,使其父母不得不刮目相看,文化"反哺"现象也越来越多地出现.  相似文献   

6.
人类发展的进程中,不同的文化模式对家庭教育有着不同的影响。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网络时代,家庭教育显现出后喻文化的特征。后喻式的家庭教育不仅是长辈对晚辈的教育和影响,也包括晚辈对长辈的教育和影响。针对网络时代家庭教育的后喻文化特征,家庭教育需要在新的时代有所变革。  相似文献   

7.
科技的蓬勃发展使整个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当今社会已进入长辈反过来向晚辈学习的"后喻文化时代",后喻文化时代的学生具有更强的自主意识、民主意识和较鲜明的反叛精神。在"后喻文化时代"背景下,传统教师权威正遭到后喻文化的解构,师生关系也将面临重大转变,其具体表现为教师的传统权威、知识权威、感召权威、法理权威正面临着解构。因此,师生关系有待转型和重构,教师应树立新型师生关系观念,尊重学生个性,注意因势利导,加强自身学习,以实现与学生的共同成长。  相似文献   

8.
亲子关系对家庭教育功能的发挥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至关重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后喻文化的时代特点逐渐凸显,其主要强调长辈向晚辈学习的重要价值。现阶段我国亲子关系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父母对于良好的亲子关系存在错误的认识、父母与儿童之间存在代沟问题、亲子间单向度的信息传递,后喻文化启发父母应形成动态亲子观、加强与儿童的沟通、在亲子间形成双向度的信息传递与学习。  相似文献   

9.
文化反哺又称后喻文化,指长辈反过来向晚辈学习的现象.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教师向学生请教,学生给老师解决问题等现象也属于文化反哺现象.文化反哺现象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很常见,但自从使用了互联网辅助教学以后,文化反哺才引起老师们的关注.那么,文化反哺对中学物理教学又有哪些影响呢?文化反哺对中学物理教学的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正>进入新世纪,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慕课、电视媒体、微课程、教育超市、微博、微信、"e学习"等成为新增的文化传播途径,各种电子沟通方式争妍竞艳,可以说,"e"时代已经来临!20世纪美国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在《未来与文化》一书中提出著名的"三喻文化说",即前喻文化、同喻文化、后喻文化。前喻文化是年长者向年轻者传授知识经验的文化;同喻文化是同代人相互学习的文化;后喻文化是年长者向年轻者学  相似文献   

11.
以前喻文化为主流文化类型的社会里,文化传递的方向越来越体现为长辈向晚辈学习.在这种文化传递模式下,教育的价值取向由复制转向创新,教师权威也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由制度因素形成的外烁权威逐渐弱化,由个人的知识、智慧和人格所形成的内塑权威日渐丰富.  相似文献   

12.
夏彩霞 《考试周刊》2012,(37):19-20
人类已经经历了前喻文化,现在正在经历互喻文化,将来可能要经历后喻文化,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时代发展的要求。本文分析了实行"互喻文化"的原因,提出了实行"互喻文化"的方式。  相似文献   

13.
家族教化是家族对其成员的行为习惯和精神世界的塑造过程。在近代以前,中国家族教化是典型的"前喻"式的文化传递模式,长辈拥有绝对的教化权利,晚辈终生顺从地向祖辈学习,复演前辈的家族生活。进入近代之后,家族教化传递的主要路向不再是从上到下的传递,而是变为年轻一代横向接受时代先进文化影响,并由此带来家族生活中年轻一代对传统伦理等级秩序的反抗。  相似文献   

14.
当今时代"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的交织并存,不仅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了新的社会文化背景,而且催生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法的深度改革。加强思政课研练式实践教学新方法的研究与运用,实现思政课实践教学校内与校外的协同发展,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全员化与常态化,不断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是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相似文献   

15.
喻光良 《辅导员》2010,(14):80-80,126
中华民族是一个礼仪之邦,已为世人所首肯。有此美誉,是因为早在几千年前,我们这个民族就倡导"行孝积善、行善积德"之风。何谓"孝"?"孝"即晚辈必须敬重长辈、奉养长辈——具有孝心。  相似文献   

16.
新闻月评     
◎韩国儒家教育从娃娃抓起2012年4月28日《广州日报》讯在现代化进程中,韩国不仅没有抛弃和否定传统文化,反而把传统文化深深融入现代社会和现代生活中。韩国成均馆馆长崔根德教授说,"饭桌教育"(也就是饭桌礼仪),是韩国传统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项内容,其核心就是儒家文化中的"长幼有序"。吃饭的时候,长辈先入座、坐上座,当长辈人数少于晚辈人数时应把舒适的座位留给长辈。家中吃饭的上座应先让长辈和男性入座。平时,晚辈见长辈、学生见老师、下级遇见上级都要鞠躬为礼;每逢中秋节、春节等传统大节,晚辈一定要向长辈行大礼。崔根德教授说,这些伦理道德的学习和礼仪培训,从幼儿园就开始了,一直持续到中学。学习天数不固定,一般是连续培训3到5天。寒暑假的时候,学校还  相似文献   

17.
师与生     
梁书文 《教师》2013,(13):120-120
人与人相处的实质是师与生的关系,同事相处,学习别人的优点和经验;朋友相处,学习朋友的真诚、理解、宽容、无私;晚辈与长辈相处,学习长辈的人生之道,获知对社会有益的注解,长辈从晚辈的朝气中调整好心态,晚辈的心性又促使长辈及时更换教育方式,晚辈的激情和执著督促长辈不断学习;男女相处,男的吸取女性的柔顺细腻,猛  相似文献   

18.
后喻时代     
《初中生》2011,(7):18-18
指在当今高科技时代的某种条件下,晚辈由于掌握了一定的新知识、新技能,给长辈(或前辈)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现象。文化反哺是后喻时代最基本的特征。  相似文献   

19.
<正>教学在一定意义上,属于文化传递。美国文化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在《文化与承诺》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三喻文化":前喻文化是年长者向年幼者传授,年轻者向年长者学习的文化;同喻文化是指同代人相互传递、交互学习的文化;后喻文化是年幼者向年长者传授,年长者向年轻者学习的文化。有传递意味着有落差,有落差才有教与学的可能。"三喻文化"为我们寻找教与学的落差,确定学习的起点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20.
说“谏”     
“谏”,旧指晚辈向长辈,下级向上级,特别是臣民向国君提出规劝,使之改正错误或过失。古籍中屡见这类记述。我国历史上的圣君明主都十分重视“谏”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