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审美欣赏和语文教学的联系非常密切。首先,审美欣赏和语文教学都具有人文性的特点。其次,从心理活动的角度来分析,它们也具有共同特点。“审美欣赏包括两个层次的心理特征:一是表层次的,属于表现形式,是审美主体直接面对审美对象时所产生的一些特殊的心理活动;二是深层次的,属于内在心理结构,是当审美活动深入进行时,在欣赏者内心所产生的一些复杂关系和矛盾。”(引自《美学原理》)而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在课堂内的心理活动也包括两个层次:一是初读课文,对课文内容产生一个个表层次的感性认识。二是在教师引导下,进一步研析课文,并通过教师通俗易懂的分析或生动形象的描绘及学生自己的想像、联想而上升到更深层次的理性认识。如学习朱自清的《背影》这篇课文时,当学生读到描写父亲背影的那段文字:“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的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太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结合文字就不难想像出父亲的背影,这就是表层的心理特征,后来再细细品味,由文中这样一位父亲的背影,想到千千万万父母的背影,进而想到自己对父母的关爱体贴是...  相似文献   

2.
仇正义 《现代语文》2008,(12):93-93
语文是具有美的魅力的学科,学生上语文课应该是美的享受。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语文教学中,审美情趣的提高,也应该按照美的规律去进行。语文课的美,是一个三维结构:语文所蕴涵的美,教师所发挥的美和学生所体验的美。这个三维结构表现出复杂的审美关系:教师对课文的审美关系,学生对课文的直接审美关系,学生以教师为中介的间接审美关系,学生对教师教学艺术的审美关系,教师对学生反馈的审美关系,等等。显然,这些审美关系中,学生这个审美主体是最关键的。学生是美的接受者、感受者和反映者,因而,教学必须使学生感到美、热爱美,从而正确的审美和努力地创造美。  相似文献   

3.
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这是语文教师所公认的事情.因此.语文教师必须在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正确地欣赏、评价自然美、艺术美及其精神,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念和高尚的审美情操.激起学生的爱心和热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及其创造美的能力一那么.敦师该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该呢,基于语文情感美育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审美教育是通过一定方式、途径、培养人正确健康的审美观点、审美情趣,提高人蛉欣赏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审美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镊成部分。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应该是美育的有心人,是自觉的美育实施者,在教学:在教学中使教材作为认知对象的同时,还要将其转化为审美对象。即: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既是认知的过程同时又是审美的过程,让学生获得知识,又产生审美的愉悦。  相似文献   

5.
李定清 《教师》2014,(35):47-48
欣赏阅读之美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用心去感受课文,从而发现文章的美,欣赏文章的美,进而创造美。因此,本文将对小学生语文阅读之美进行探讨与分析,从激发兴趣、品味意境、真情阅读、大胆表达四个部分进行教学改进,渗透审美教育。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观,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但是,大部分教师在课文教学中,只注重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注重对基础知识的传授,往往忽视了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教师应该正确认识审美教育的重要性,并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在教学中对学生有机地渗透审美教育。  相似文献   

7.
臧绪琴 《教师》2014,(26):59-59
小学语文课文中包含着丰富多彩的美。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既要让学生感受和体验美,又要使其发现和欣赏美,更要培养学生的自我审美能力,让学生在课文中欣赏到文字的语言美、情景刻画的意境美、表情达意的情感美。  相似文献   

8.
审美感受能力是指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的一种直观把握能力,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事物的外在形式因素,如对形态、色彩、声音、线条、动作、语言的感受;二是对审美对象所蕴藏的情感表现的感受。在语文教学中,学生作为审美主体进行审美活动,首先必须接触课文,发现课文中美的因素。这种对课文中美的因素的直观把握能力,就是一种审美感受能力。  相似文献   

9.
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审美教育。审美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感受美、理解美和欣赏美的能力。语文课本中有不少优秀的作品,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描绘了一幅幅大自然的美丽图景,充分展示了作者对生活、对美的憧憬。语文教师在讲授这些作品时,应注意充分挖掘作品的审美功能,使学生能够激发审美直觉,达到陶冶情操、美化心灵的目的。一、通过听觉,诱发学生去想象美、欣赏美语文教学中不少作品文质兼美,教师应该诱发学生对课文产生审美联想和审美想象,体会课文所包含的自然美、生活美、形象美和艺术美,产生积极心理反应,激…  相似文献   

10.
周娴 《辽宁教育》2023,(11):61-63
审美创造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教师在教学中可借鉴哲学家李泽厚先生审美的三个层次,根据略读课文的特性和单元语文要素,结合每课学习提示,用悦耳悦目赏美文、悦心悦意悟内涵、悦志悦神启心灵的方法,带领学生走进略读课文,落实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1.
教学是一门艺术,总的趋势已开始由技巧层面提升到审美层面。笔者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的美育片段有几个方面:一是让学生感受课文内容所展示的语言美;二是让学生置身大自然,身临其境,进行自然美的熏陶;三是抓住各种契机,丰富课文内涵以进行艺术美方面的美育。四是潜移默化,对学生随时进行社会美的教育。  相似文献   

12.
语文教师的审美能力是其审美修养的主要体现,与语文教学质量、教学效果关系密切。它主要包括:1.审美感知力。教师要从语文入手,以丰富的想象力较强的审美感知力,开掘并引导学生领略课文艺术形式的美或生活内容的美。2.审美鉴赏力。教师要具有丰富的情感,准确的评判力和一定的审丑能力,从而弘扬真善美,针砭假丑恶,将学生带到无限丰富、绚丽的审美境界之中。3.审美创造力。教师必须按美的规律搞好创造性的教学设计,突出教学的高激励功能、高效率功能和美育功能。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应是创造性劳动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审美意识是指人类在审美活动中对审美对象的能动反应,广义的审美意识包括审美的感知、感受、趣味、理想、标准等,是审美心理活动进入思维阶段后的意识活动。语文教学具有审美教育功能,教师要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得到审美感知。文言文作为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4.
审美是人类的一种重要心理活动,审美教育也被称为美感教育,把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生活美作为基本的内容。有效运用审美实践活动,能够有意识地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并进一步培养其发现美、欣赏美与创造美的能力。在语文审美活动中,学生是审美主体,语文课文中美的因素是审美客体,其主要内容就是让学生对课文进行充分的欣赏、感知和相应评价。  相似文献   

15.
语文教学要体现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晓春 《教育艺术》2004,(11):62-64
语文教学实践表明:语文世界的美包括形式和内容两大方面。在语文教学中如果能体现这两大方面的美,即进行审美教育,也叫美感教育,这对于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健全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养成高尚的道德品质等都具有重要的作用。语文学科作为基础教育之基础,如何把语文教学与美育相结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挖掘教材所蕴含的美,如何带领学生进入美的圣殿,如何引导学生去感知汉语文字的形象美,领悟语言的音乐美,品味文章的意境美,欣赏结构的变化美,把握整体的风格美,及捕捉现  相似文献   

16.
语文教学中的自然美欣赏与实地欣赏自然风光不同,它是以课文为中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具有审美想象性质的教学活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帮助学生发挥想象,进行审美联想,获得自然美的审美愉悦,进而体味课文的内涵。  相似文献   

17.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和改革,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当中利用学生的性格特点,科学地设计教学方案,引导学生更好地提升语文素养。在审美教育过程当中,教师要利用潜移默化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语文审美教学,使学生能够在生活和学习当中受到耳濡目染,提高欣赏语文文化的美感。所谓审美教育就是提高学生的欣赏美感和情感,在语文阅读当中对语文的欣赏。  相似文献   

18.
语文教材储玉藏珠,是一个“美的富矿”。它主要包括文质廉美、脍炙人口的典范性作品、具有基础意义的语言知识和情意表达丰富的作文训练。这些内容中,作为范例的课文具有多样的美的样式:语言美、情感美、人物美、意境美、音韵美、结构美等。另外作为基础知识的修辞,也具有丰富的形式美,更不用说作文训练所要求的学生审视自然、自然社会的欣赏美、表达美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把蕴含其中的美尽可能地挖掘出来,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其如沐甘霖,更要渲染美、激发美,使语文教学活动“美”起来,使学生能够轻松愉快地学习语文,培养起浓厚的学习语文的兴趣。要通过语文教学,使学生成为情感自由、开放的人,随时在学习中都能对“美”产生愉悦、震撼、表达,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高尚的审美理想、正确的审美观念,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发现美,判断美、欣赏美的能力教育。德国著名诗人、哲学家席勒曾指出:“要把感性的人变成理性的人,唯一的途径是先使他变为审美的人”。因此,语文教学要再现出真、善、美的艺术情境。语文教师必须充分利用本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发挥语文教学的审美功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审美想象及联想能力,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达到知、情、意的统一,受到美的教育,美的熏陶,从而提高欣赏水平和审美素质,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热爱生活,创造美好生活,达到我们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20.
中学语文教学中应充分渗透美育。在《新课标》彰显美育的理念下,本文主要谈两方面问题:一、审美客体——语文课文的美学结构;二、语文教学中的审美心理结构的构建。审美教育是语文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语文教师要充分重视审美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