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小武 《教育》2009,(6):28-29
在教育部三令五申公办高中不.得举办高考复读班的大背景下,显然没有哪个公办高中愿意公开承认和高考复读有干系。“现在提复读的事不合适嘛,你应该高考结束了再来,那时候复读才是个热门话题。”5月6日下午,《教育》旬刊记者在北京海淀区某中学采访时,该校一位负责人如是说。“高考结束了再来”是个推托辞,但这个托辞可以理解。据记者的调查,公办高中“暗渡陈仓”举办高考复读班甚至以“插班生”的方式接收高考复读生的现象屡见不鲜。  相似文献   

2.
要刊速览     
《教育》2006,(15)
高考分数刚刚公布,高考复读又成一大热门。虽然一些教育部门表示不提倡学生盲目复读,但“复读大军”仍然不断壮大。有关人士预测,今年北京复读人数将增至2万人左右,高分复读的考生也会相应增加。步入复读之门者以落榜生居多,但近年来增加了一定比  相似文献   

3.
《中国高校招生》2005,(4):47-48
复读,对于很多考生来说都是迫不得忆的选择,选择了复读,无奈,无助总是写在每个“高四生”的脸上,面对再搏高考,“高四生”似乎有更多的感慨。我们虽然不希望看到“高四”现象的存在,但是这确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当又一年的高考来临,我们来听听“高四生”自己的心声,听听朋友对他们的鼓励,希望所有的考生能从中得到鼓励,以良好的心态和振奋的士所去面对高考。  相似文献   

4.
对高考复读人群,有一种说法很普遍,那就是“高四”,也有的称之为“高中本科”。[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2007年高考招生工作刚刚落下帷幕,高考复读的序幕就迫不及待地拉开了,特别是有些学校为了争取生源,出台了不少优惠政策,展开了一场生源大战。有统计资料表明,现在复读现象有增无减,三年前还不足10%,近三年来,在突破10%以后,一年比一年高。其实,高考成绩不理想,复读一年以利再战,本也是正常现象。可有的高考生“非名校不读”,甚至“非北大和清华不读”,这一现象已经引起了人们的质疑,也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6.
我国高考制度恢复以来,“高中复读”就一直与之相伴相随。“高中复读”实际上是高中毕业生参加高考之后因名落孙山而做出的选择。近年来,农村地区出现了高中复读升温的趋势,被人们称为“高中复读现象”。研究这种独特的教育现象,分析其形成的政策背景,对于教育工作者、政策决策者因势利导地解决其中不利于农村教育发展、不利于考生发展、不利于社会公平的种种问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2002年我首次参加高考,分数为436分,我觉得我的失败在于未发挥好。于是,我抱着希望参加了复读班。一年来,我时常感到孤独,压力也特别大。2003年高考时,我才考了412分,比第一次低了24分。我真的很想不通,300多天的复读,换来的分数竞然是“倒退”,我是那样努力,为什么高考却总考得不理想?现在我第二次复读了,说实话,我真担心2004年高考会不会考得更差?河南赵宝亮  相似文献   

8.
广角     
教育部要求公办高中不得开办高考复读班 对于公办高中举办复读班之风,教育部将再次进行整治。教育部部长周济在湖北参加“落实中职国家资助政策及2007年招生任务中部片区座谈会”时表示,明年起,全国所有公办普通高中禁止办复读班招收高三复读生。周济说,公办高中办复读班,是利用国家资源收费,不利于教育公平。  相似文献   

9.
第一次高考失败之后,母亲说:娃,复读一年吧!于是,我就成了一名“高四生”。  相似文献   

10.
顾骏 《云南教育》2014,(15):43-43
据《长沙晚报》报道,近日,湖南高考招生刚刚结束本科提前批录取,一些考生已将复读提上日程,复读市场进入了“旺季”。  相似文献   

11.
1977年高考匆忙恢复,当年超过50%的考生不是应届的,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此后高考考生才以应届为主。但到了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我国高校开始扩招以来,复读便逐渐成为一种“气候”,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虽然早在2002年教育部便发布通知叫停公办高中毕业生复读班,在江西、海南、广东、福建等省公办高中毕业生复读班已被叫停,但事实上,“复读”现象并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复读生已成为重要的高考人群。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复读生大量涌现,复读生已成为重要的高考人群,全国高考复读人数已约占当年考生人数15%的比例。复读现象已成为普遍关注的社会焦点问题。研究旨在剖析当前愈演愈烈的复读现象,探究复读生群体数量不断上升的深层原因,查找复读生群体所存在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合理的复读培训机构举办策略和复读行为的“生存空间”,为教育行政领导部门提供适宜的改革思路和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方案。  相似文献   

13.
储朝晖 《教育》2009,(6):31-31
火爆背后的根源 自从1977年恢复高考后,有两个复读的高峰。1985年以前复读的比例较大,那时候高考是改变命运的惟一途径,大学录取方式比较单一,导致连续复读8年的“朱八届(猪八戒)”大有人在;1986年到1999年出现了“委培生”,考生还可以通过缴纳一定费用上大学,使得复读现象因此减少。在这两个阶段的“复读”,动机主要是想解决能不能上大学的问题;第三阶段是1999年至今,  相似文献   

14.
麦加 《阳光搜索》2006,(1):16-16
我参加过两次高考。第一年被一所不起眼的学校录取,发誓要去北京读名校的我毫不迟疑地选择了放弃,回到高中复读。第二年高考,我是学校文科班唯一超过重点大学录取线的考生。但我成了班上极少数上录取线的幸运儿中最不幸的一个,我的录取通知单竞来自于一所中专学校。母亲哭着说:“家里再没钱送你复读了。”  相似文献   

15.
王兴忠 《教书育人》2007,(10):22-23
权威数据显示,在全国,选择复读的学生正在增加。近年来,非北大、清华不上的高考落榜生和上线考生复读的越来越多。自2001年以来,教育部取消了高考年龄和婚否的限制,对大学生退学再次高考也不予限制,导致大学生回流复读、再次高考的现象。为此,有人惊呼:复读生正在加剧高考竞争!  相似文献   

16.
奇迹     
姚琅琅 《课外阅读》2006,(11):28-29
那年,参加高考,以六分之差落榜了。 那晚,把窗外的月光望了一夜。 吃早饭时,对爹说:“爹,我想复读一年。”  相似文献   

17.
《求学》2023,(18):32-33
<正>2023年的高考季,相信不少人都听过唐尚珺的故事,他已经复读了15次,今年下定决心不再复读,去上大学。然而命运又跟他开了个玩笑,他最终被退档了。在后续的媒体采访中,唐尚珺表示:“心情很低落,思来想去,没有合适的院校和专业,我没有填补录(征集)。”谈及接下来的打算,他说:“什么都不要想了,回家。就算我想再复读重考,估计也没学校收了。”  相似文献   

18.
高考战场的“硝烟”散尽以后,胜利者跨入了高校的大门,“失利者”高考落榜,许多人因此选择了复读。  相似文献   

19.
复读的日子缓缓流着,“明年”成了很可怕而不愿去碰的一个话题。在几个月前,高考的前夕,我们还在故作轻松地笑着: “大不了复读。”现在,我们搜索不出一句话可以冲淡这样笼罩了一教室的压抑和不安。  相似文献   

20.
高考战场的“硝烟”已经散尽,考生中有“拼杀”的胜利者,跨入了大学的校门,也必然有一批战场“失利者”,要面临着再次的人生选择。这是一批为数不少的高考落榜生。笔者连续带了四年高考复读班,强烈地感到,在复读的一年中,除去知识性的智力因素外,如何把握好学生的非智力性因素,尤其是学生的心理因素,及时解决学生不同阶段的心理症候群,对于学生在高考中取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心理动荡彷徨期发生时间:从高考落榜到决定复读,大体出现在7月初到8月底。临床症状及危害:借用哈姆雷特在面对弑君的叔父时的感叹:“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