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4 毫秒
1.
《失街亭》一文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运用生动的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的心理和性格。这突出表现为马谡的“三笑”和孔明的“三哭”“。三笑”的原因很明显,不管笑谁,都是马谡自视甚高的表现“。三哭”则不同,分别反映了孔明不同的心理。而这方面《教师教学用书》上  相似文献   

2.
<失街亭>一文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运用生动的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的心理和性格,比如对马谡的"三笑"和孔明的"三哭"的描写."三笑"的原因很明显,不管笑谁,都是马谡自视甚高的表现;"三哭"则不同,分别反映了孔明不同的心理.……  相似文献   

3.
高中语文第四册《失街亭》中,罗贯中没有像其他章回那样神化诸葛亮,而是把他写成有血有肉的人,尤其是“挥泪斩马谡”的情节,展示了人物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这篇文章描写了马谡的三次“笑”、诸葛亮的三次“哭”。马谡的三笑,表现出他的性格特征。第一笑,是在马谡察到街亭的地形之后;这是轻敌者的笑,表现了马谡的盲目自信。第二次大笑,是在马谡听了王平的忠谏之后;这是讽刺者的笑,表现了马谡的刚愎自用。第三次大笑,是在司马懿窥山之后;马谡身处绝境,尚不自知,反而沾沾自喜,自鸣得意。这是一次愚蠢的笑,笑得可悲。马谡终因三笑而失街亭。…  相似文献   

4.
有同学提出,《失街亭》中,罗贯中描写了马谡的三次“笑”、诸葛亮的三次“哭”,这样反复地描写哭笑神情,其作用究竟怎样理解? 哭或笑,是一种神情描写,是表现人物的重要手段。马谡的三笑,活脱脱地表现他“言过其实”的性格特点。第一笑,是在马谡察看街亭的地形之后。一向以“自幼熟读兵书,颇知兵法”自诩的马谡,非但不铭记诸葛亮的谆谆嘱咐,审时度势,敏锐地看到街亭的重要,反而嘲笑诸葛亮的多心。在这笑声中,形象地表现了马谡的目无统帅、麻痹轻  相似文献   

5.
我在教《失街亭》一文时,发现作者不管是在人物形象的刻绘,还是在故事情节的安排上,都匠心独运地安置了许多个"三",或言语,或表情,或行为,或波折,如诸葛亮有三嘱、三哭,马谡有三笑,司马懿有三探,街亭鏖战有三折三起。于是我借助课文中"三"的妙用,引导学生迅  相似文献   

6.
该单元包括四篇课文:《林黛玉进贾府》《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失街亭》《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教学重点是鉴赏小说的人物形象。因为课文都是节选自古典名著,篇幅长、容量大、手法多,可谓千头万绪。如果按常规教法来处理,费时、费力,效果还不一定好。为此谭亿森老师在钻研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到了它们的一个共同点——主要人物的“哭”与“笑”,并将之作为单元教学的切入点,一线穿之。  相似文献   

7.
语文教学传播美的过程分为入情、移情、陶情三个阶段。入情即指学生审美的感知阶段,这个阶段要求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预读初析,有一个表面或局部上的初步印象,从而初步产生美感。在开讲一篇文学作品时,从布置预习要点到引入课题,都力求生动新颖,起到激兴作用。文学作品的预读导读,首先应当引导学生抓住情节,捕捉形象,领会意境。如讲《失街亭》可以这样导读:边读课文边画出街亭之战的示意图。找出马谡的“三笑”与“三哭”,并想想他何以笑、何以哭?讲《项链》可以要求学生以项链为线,用三个字来概括情节发展过程,想想路瓦栽夫人值不值得同情。这样做,就是抓住审美过程的特殊规律,运用形象思维的形式去引导学生入  相似文献   

8.
殷建明 《文教资料》2006,(14):28-29
戏剧里苏小妹“三难”试新郎,唐伯虎“三笑”娶秋香,都为人所津津乐道;小说中有不少的“三”,也是家喻户晓:《西游记》中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水浒传》中鲁提辖“三拳”打死镇关西,《红楼梦》中刘姥姥“三进”贾府,《三国演义》中刘备“三顾”茅庐及其人物塑造上的“奸”“义”“智”“三绝”……仔细品读《失街亭》,其中的许多暗“三”也颇耐人寻味。一、街亭有危,马谡主动请命,提出了三点理由:一是精通军事理论:“某自幼熟读兵书,颇知兵法。岂一街亭不能守耶?”二是胆气过人:“休道司马懿、张郃,便是曹叡亲来,有何惧哉!”三是勇于负责…  相似文献   

9.
《失街亭》节选于《三国演义》第95、96回,写三国后期蜀国丞相诸葛亮在征南蛮泸水班师后北伐攻魏的一次军事行动.这是诸葛亮所谓“五伐中原,六出祁山”的第一个大战役。开始时蜀方节节胜利,以后则以街亭失守而失败。《失街亭》由三部分组成,按《三国演义》的标题,即:马谡拒谏失街亭;武候弹  相似文献   

10.
<正> 《红楼梦》是写哭的艺术,也是写笑的艺术,更确切地说,是写由笑向哭转化的艺术。人们在笑着,却埋藏着哭的结局:在哭着,又不时露出某种笑意。人们常常在笑中哭着,又在哭中笑着;笑声时而与哭声交错,哭容时而与笑容转换。笑不断转化为哭,哭又使笑充满着悲情:哭有时催化出琅琅笑声,而笑声欢语却往往比哭声更加凄绝哀婉,催人泪下。  相似文献   

11.
香港歌手周华健在《哭与笑》中唱到:“该笑就笑,想哭就去哭,是一种享受,别忘记你拥有喜怒哀乐的自由。”但这种率性的享受和自由,在贾府中却不见得人人都拥有,对相当一部分人来说。哭与笑所表达的不是自己的喜怒哀乐,而是一种人际交往的需要,一种生存的智慧和策略。现在我们不妨解读一下《林黛玉进贾府》中人物的哭与笑,来透视贾府众生的形象性格.  相似文献   

12.
真正创新的课堂教学有三个境界。具体说来是这样的:一、文本解读有真见地 一位精:级教师教学《失街亭》,课始,他对学生这样说:“这一课,传统都认为失街亭的主要过失是马谡。今天,我们换一个角度来读,从料事如神的诸葛亮身上寻找问题。”学生阅读后,纷纷提出的问题让我震动:  相似文献   

13.
高中《语文》新教材第四册第11课《失街亭》是《三国演义》里写得很出彩的一个故事,与教材配套使用的《教师教学用书》“课文鉴赏说明”认为孔明能做到“知己知彼”,“解题指导”第三题又认为“失街亭主要是马谡之过,诸葛亮也有用人不当的责任”。笔者以为如上说法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4.
有人说读《堂·吉诃德》第一遍是笑,第二遍是哭,第三遍是思考。 有人说《堂·吉诃德》之所以成为世界之最,是由于它提出了一个人一生中永不能解决的难题——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15.
《三国演义》脍炙人口,众多人物形象丰满,个性鲜明。但如《失街亭》(高中语文第四册节选)中用简约文字,对马谡的“三请”“三笑”“三拒”“一哭”的极富个性的描写却不多得,细细品味,不得不佩服作者的高超技艺和良苦用心。作品一开始就写出蜀军面临极其严峻的战略形势,孟达被杀,孔明担心“深有谋略”的司马懿率兵出关,且料定“必取街亭,断吾咽喉之路”,于是决定派兵防守。当孔明问“谁敢引兵去守街亭”时,“言未毕”马谡便向孔明请求“某愿往”。一个“言未毕”便把马谡建功心切、迫不及待、不假思索、轻率浮躁的性格点出。孔明对马谡的轻…  相似文献   

16.
哭比笑好看完电影《笑比哭好》,苹苹对妈妈说:"妈,应该是哭比笑好。"妈妈问:"为什么?"苹苹说:"因为我一哭,什么东西都可以要到。"人是猴变的孩子:"妈妈,人真是由猴子变的吗?"妈妈:"是的。"孩子:"哦,怪不得猴子越来越少了!"  相似文献   

17.
哭笑在古代和现代都应该是常用字,奇怪的是,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中都没有“哭”与“笑”。许慎《说文解字》9353个篆字中,没有“笑”,但是有“哭”的小篆,并且还是部首。《说文》的解释是:“哭(本为小篆),哀声也。从(?)(xuan),狱省声。”《说文》的“从”是形旁,表义的;“声”是声旁,表音的。省声  相似文献   

18.
在《三国演义》中,有很多经典故事都有“三”字,比较著名的就有“桃园三结义”“三英战吕布”“三顾茅庐”“三气周瑜”等。教材所选《失街亭》一节同样不例外,竟可从中归纳多达十个“三”字,或隐喻故事结局,或渲染战场气氛,或丰满人物形象,或增加故事曲折。  相似文献   

19.
历史小说的创作离不开历史真实。《三国演义》作据以创作《失街亭》的主要史料,散见于《三国志》中的《明帝纪》《张邰传》《郭淮传》和《诸葛亮传》《马谡传》《赵云传》《王平传》及裴松之注(注)对读小说和史料,可以明显看出,蜀魏矛盾的基本线索、双方势力的此消彼长、主要人物的活动轨迹,是忠于史实的。具体表现于下列三个方面:故事基本框架——失街亭、弃三郡、斩马谡——是真实的.人物主要性格——马谡言过其实,孔明执法严明——是真实的,  相似文献   

20.
上世纪60年代有本连环画《于文翠》,说的是一个名叫于文翠的文工团员,演《白毛女》总不到位,每次排练到“喜儿哭爹”的场面时,不光哭不出来,还忍不住咯咯咯地笑个不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