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7 毫秒
1.
朱自清先生在创作《背影》时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我写《背影》,就因为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里的那句话。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只在真实。似乎说不到意境上去。”从先生的一番话中。我们不难看出“只在真实”的重要。  相似文献   

2.
作在1947年7月1日答《艺知识》编问中说:“我写《背影》就因为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里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二般无二,我这篇只是写实。”  相似文献   

3.
朱自清先生在谈到《背影》时说:“我写《背影》,就是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述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章只是写实。”这句话所指的虽然只是《背影》这一篇文章,但同样告诉了  相似文献   

4.
朱自清先生在答《文艺知识》编者关于散文写作八问时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来信里的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只在真实,似乎说不到意境上去。”  相似文献   

5.
文眼与教眼     
文眼能够透露主题思想的内涵,教眼应当揭示教学目的和重点.《背影》的开头「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是文章的文眼.教这一篇课文,必须紧紧围绕着三次背影描写,同时兼顾父亲在送儿子上火车过程中所说的言短意长的四句话,作为背影的补充.三次背影描写又伴随着作者的  相似文献   

6.
寻常往来“信”,功能各不同——摭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信”湖北董新明朱自清先生在答《文艺知识》关于散文写作问题时,曾谈到创作《背影》的情由:“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里那句话。(按:即篇末所提‘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  相似文献   

7.
紧扣“背影”教《背影》湖南岳阳县教研室陈梦林一、找到背影课文四次写到背影,着重写的是两处:一处是父亲在浦口车站爬月台的时候,一处是父亲从火车上下来往回走的时候。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直接向学生发问:课文所写父亲的背影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看见的背...  相似文献   

8.
文章的语言有新鲜感才能吸引读者,提高感染力。怎样写出语言的新鲜感呢?一是要活用常见的词语。如魏巍在《我的老师》中写蔡老师假装打“我”时,这样描述“我”的神态和心理:“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这句话中的“狡猾”是贬词褒用,意思是“调皮机灵”。又如朱自清在《背影》里写当年父亲送自己去北平念书,在车站和车上,父亲无微不至地照顾自己,而自己却暗笑他的迂,接着写道:“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这句话里的“聪明”是褒词贬用,是“愚蠢”的意思,它深刻地表达了作者为自己…  相似文献   

9.
让父亲开心     
一篇平平淡淡的散文《背影》,经过七十余年风雨的洗礼,却越发清晰地走进人们的脑海;一幅普普通通的油画《父亲》,历经二十多个寒暑,却更加强烈地震撼人们的心灵。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那古铜色的脸,车辙似的皱纹的肖像,熔铸成一个平凡而又神圣的称呼———父亲!哦,父亲,生我养我教我成人育我成才的父亲,肩扛工作重担、生活重担、社会重担、家庭重担的父亲!哦,父亲,坚韧、顽强而又淳朴、善良的父亲,尝尽人间辛酸却给儿女一片甘甜的父亲!如果说母爱是温情脉脉的红莲,那么父爱则是遮风避暑的巨伞!如果说…  相似文献   

10.
“我”流泪表现亲子之爱是《背影》的主旨。最使我感动的是父亲的背影:在浦口车站,看到为我买橘子而艰难地攀越站台时父亲的背影,当父亲一切安排妥当而离开车站混入来来往往的人群时的背影。两次背影使得我情不自禁地流下了泪水我非女流之辈,多愁善感,而是大丈夫一个,年岁已二十。自古道“男儿有泪不轻弹”,是什么使得我七尺男儿泪落沾襟?是父爱。我在浦口车站与父亲分离时两次流泪有别于文中的另两次流泪。在徐州见到父亲,得知父亲徐州烟酒公卖局长之职被除,又看见满院的狼藉不堪,顿时触景生情,倍感命运多舛;加之思念起去世的…  相似文献   

11.
教学《背影》,重点放在父亲穿铁道、爬月台、买橘子的背影描写上,自是正确,但不能不顾及车站送别过程中父亲的四句话。只有讲好这简洁含蓄的四句话,才能更深刻地理解父亲这一特定环境下的内心世界。因此,应当把父亲的语言描写也作为教学重点处理,引导学生体味其特色。概言之,父亲的这四句话有如下几个特点:一、切合身份,干脆利落。作品告诉我们,父亲“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大半辈子坎坷的人生经历,造就了他处事干练果断,说话要言不烦的性格。父亲的四句话,用了三个祈使句,四个否定词,肯定否定、要求禁止…  相似文献   

12.
《背影》“表现了父亲爱护儿子的深挚情感和儿子对父亲关怀的感激之情”①的经典主题,多年来已在诸多的文学史和中学语文教材中成为定论,文本中的父子亲情被渲染的天衣无缝,而现实生活中,朱自清和父亲朱小坡之间却存在着长时间的、尖锐的矛盾冲突。当《背影》已问世22年后,朱自清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②。仔细品味这段话,我们会发现其中大有蕴意。“泪如泉涌”真切地写出了父子…  相似文献   

13.
《背影》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经典散文,也是一篇记事散文。先生在后来写道:“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写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是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章只是写实。”  相似文献   

14.
初中语文教材中塑造了不少父亲形象,如《走一步,再走一步》中的“父亲”、《散步》中的“我”,《爸爸的花儿落了》中的“爸爸”、《伤仲永》中的“父亲”、《竹影》中的“爸爸”、《背影》中的“父亲”、《台阶》中的“父亲”、《我的第一本书》中的“父亲”、《故乡》中的“闰土”、《我的叔叔于勒》中的“菲利普”、  相似文献   

15.
《背影》感人至深.但是对于人生体验和阅历有限的中学生来说,《背影》却并不容易感动他们.要读懂这篇文章,我认为应先从结尾看起.结尾段表明了什么?可以让学生总结.我想学生是可以总结出来的:就是两条:其一,父子关系有一段时间并不好;其二,“我”思念父亲,思念父亲的背影.那么接下来我要问:这两条之间是如何实现转换的?父子间的心结是如何解开的?学生肯定会回答:父亲的背影感动了“我”.我将接着问:父亲的背影对于“我”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同学们多半会说,意味着父亲对儿子的感情.但是,仅仅如此吗?由此,我们再从头读这篇课文.  相似文献   

16.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背影》中有三个“四”,一个“四”是“背影”在文中出现了四次:一个“四”是父亲在送别儿子过程中说了四句话;还有一个“四”是作者流了四次泪。下面就这三个“四”试析之。  相似文献   

17.
在写父亲的作品中,朱自清先生的《背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不仅在于作品中流露的父亲深厚情意感人至深,而且在于这种深情所投射的对象——“背影”上。随着阅历和年龄的增长,“背影”这两个字越来越引起了我对  相似文献   

18.
唠叨进行曲     
自从读了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后,我脑海里总是闪现着“父亲”那蹒跚的背影,还有那袋蜜味芬芳的橘子。“父亲”那笨拙的脚步虽然有点滑稽可笑,可那却是父亲对儿子爱的丈量。  相似文献   

19.
《背景》教案江苏/张华国“背影”是《背影》内容的重点,又是叙事抒情的线索。我采用“中间开花、以线串珠”的方法,设置如下教案:1.出示油画《背影》,引导学生看图说图。2.讨论:从什么角度描绘文亲的形象最佳?父亲为什么要去买橘子?他当时是怎样想的?通过什...  相似文献   

20.
走近父亲     
一篇经典作品,是经得起一代一代的读者反复解读的。朱自清的散文名作《背影》,许多论者都不约而同地认为是写“父爱”主题的,也有人引申说还写了“小康之家的破落”。这些结论都不错,但我以为并不深入,更不够全面。《背影》是一篇只有1500字的“纪实”型“白话风”散文,看似小巧、纯净,如一潭清波。但在简约集中的情节中饱含了丰富的社会人生内涵,在淡雅、低回的情调中深藏了作者复杂的思想情感。我倒觉得,这篇散文的深层内涵,在于表现了朱自清对父亲的理解和认识,在难以忘怀的父亲“背影”中感受到了父亲那坚忍不拔的生存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