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十六世纪上半叶,欧洲历史上发生了一次声势浩大的反封建革命,这就是冠以马丁·路德名字的宗教改革和德国农民战争。两大事件紧密相连,构成一场革命运动;采取了当时“唯一可能的通俗表现形式”,是世界史上“第一号资产阶级革命”。  相似文献   

2.
马丁·路德对待德国农民战争的态度,仅表明他强烈反对农民战争,而不能证明他背叛了农民战争或宗教改革,因为马丁·路德从未支持或参与农民战争,也从未停止与罗马教会的斗争。马丁·路德反对民众自发的暴力活动,主要原因在于他从来没有把普通民众视为宗教改革运动的依靠力量。在马丁·路德看来,农民即使有可能取得暂时的胜利,并杀死所有的王公贵胄,但他们的肉体和灵魂终将受到重创,他们必将一败涂地。马丁·路德始终强烈主张德国各级封建主应该,也必须动用手中的暴力手段,以对抗罗马天主教会和镇压起义农民。  相似文献   

3.
如何评价五四时期的陈独秀,在我国史学界过去曾经有过不同的议论。有的认为陈独秀在五四时期已经由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占主导地位的急进民主主义者转变为马克思主义思想占主导地位的马克思主义者;有的认为陈独秀在五四时期已由急进民主主义者向马克思主义者转变,但他不是一个好的马克思主义者;有的认为陈独秀在五四运动中不过是急进的民主主义者,1921年他虽然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总书记,但他不是马克思主义者而是假马克思主义者。直至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这种议论就被林彪、“四人邦”的文化专制主义所窒息。林彪、“四人邦”出于篡党夺权的反革命需要,他们任意篡改党的历史,他们武断说陈独秀是一个资产阶级民主派,天生的机会主义者与叛徒,并不得有任何异议,否则,就是为叛徒翻案,为机会主义招魂,为民主派、走资派树碑立传。林彪、“四人邦”的垮台,为我们实事求是地按照历史本来面目,科学地评论陈独秀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4.
马丁·路德是德国宗教改革的倡导者 ,他公开反对天主教会 ,把矛头直指罗马教皇 ,引发了德国轰轰烈烈的宗教改革运动 ,从而使他成为市民阶级的宗教改革家。但是他反对农民运动 ,最终成为封建诸侯镇压农民战争的帮凶。  相似文献   

5.
研究近代国际无产阶级运动史涉及到一个理论问题,即所谓革命运动的“中心”及其转移的问题。对这个问题,过去史学界多囿于苏联一些史学家的传统观点,认为从近代无产阶级独立进行革命斗争时起,就出现了革命运动的“中心”;革命运动的“中心”不会长期地固定在一个国家,而是随着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由这个国家转移到那一个国家。处在革命运动“中心”的国家中的工人阶级,也就成为当时国际无产阶级的先锋队。苏联史学家有的认为国际革命运动的“中心”开始是在宪章时代的英国,后来转移到法国,到德  相似文献   

6.
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研究中国革命就必须研究中国的农民运动及农民运动理论。瞿秋白作为我党早期的重要领导之一,对农民问题也十分关注,大革命时期,在其所写的诸多文章中,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农民运动思想,几乎涉及到农民问题的所有方面。他认为,农民革命是“中国革命之中枢”,“国民革命没有农民参加,革命不能成功”。为此,他了解决中国农民问题的基本主张,并坚定地支持澎湃、毛泽东领导的农民运动,对我党农民运动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7.
关于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思想核心.在人民版教师参考用书中阐释为“因信称义”.岳麓版历史教科书同样认为是“因信称义”。目前学界对其思想核心有两种阐释:“因信称义”与“唯信称义”.笔者认为“唯信称义”更符合实际。  相似文献   

8.
“独占公司”(路德)(952) 马克思在这里所说的路德的“独占公司”(“Societies Monopolia”),系出自马丁·路德在德国农民战争前夜1524年所写的“论商业和高利贷”一文。马丁·路德在16世纪的宗教改革运动中,是城市居民中的中等阶级(商人、行东和一部分下层贵族和王公)的代表。然而,他对待商业和高利贷却仍然站在中世纪教会的立场上。这正像马克思所指出的,“路德是生活在中世纪市民社会分解为近代市民社  相似文献   

9.
马丁·路德的矛盾思想在翻译上的体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丁·路德是十六世纪德国宗教改革运动的发起者,又是十六世纪德国翻译家,他所翻译的<圣经>被誉为"第一部民众的<圣经>",是西方翻译史上对民族语言的发展产生巨大而直接影响的第一部翻译作品.本文通过分析马丁·路德在宗教改革中所持有的矛盾思想来说明他在翻译思想和翻译实践中所体现出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0.
马丁·路德是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的领袖人物,是中世纪教会的"叛逆者"。但马丁·路德并非一开始就将矛头直接对准了教会和教皇,这里面充满了曲折。可以说,他的最终"反叛"是时势所造成的。  相似文献   

11.
试论马丁·路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六世纪,马丁·路德在德意志最先发起了宗教改革运动,成为欧洲历史上令人瞩目的人物。恩格斯认为德意志和欧洲其它国家的宗教改革运动,是欧洲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主义的三次大的决战中的第一次。宗教改革运动是以市民阶级为领导的,以农民和城市平民为主力,在宗教外壳下所进行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的改革运动。由于马丁·路德代表的是市民阶级和刚产生的资产阶级的立场,所以在宗教改革的斗争过程中,随着运  相似文献   

12.
瞿秋白同志为什么能为毛泽东同志《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写序?这不是偶然的.它是瞿秋白同志一向对农民问题非常重视的结果.瞿秋白同志论述中国农民问题的有关著作,在中国农民运动问题上的立场、观点同毛泽东、彭湃等同志是一致的.下面就瞿秋白同志对农民问题的理论贡献,谈谈自己的看法,拟请教于党史工作者.(一)肯定农民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作用一九二三年,瞿秋白在为党的“三大”起草的党纲草案中就明确到“不得农民参加,革命不能成功.”后来,他还指出:“中国革命中的中枢是农民革命.”“中国革命如果不能解决农民问题,是永世也不能胜利的.”  相似文献   

13.
近代早期的大学在展现"赫斯伯格矛盾"保守一面的同时,也以其独特的方式积极改造着欧洲的宗教和社会。欧洲的大学不但为近代早期宗教改革思想的出现提供了灵感,也为马丁·路德反抗天主教会的实践活动提供了支持。大学毕业生不仅成为了宗教改革运动的领导者,也让更多受到天主教压迫的普通民众能够接触到宗教改革的新思想,从而激起了整个社会对天主教会的反抗行为。欧洲的大学在宗教改革运动开展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大学史的研究成为连接宗教改革思想史和社会史的重要桥梁。从具体的历史视域来解读"赫斯伯格矛盾",对高等教育在现代社会中的角色会有更为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试析大革命时期湖南农民运动的历史局限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史学界长期以来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在论及湖南农民运动时,一直存在偏颇倾向,即只肯定和强调其历史作用而回避其历史局限性,未能实事求是地反映其历史发展全貌,事实上,在大革命时期的湖南农民运动中,存在不少“左”的偏差或错误。我们对待湖南农民运动不能因肯定其历史功绩而忽视乃至抹煞其历史过失。  相似文献   

15.
陈胜、吴广领导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充分发挥了我国农民革命的历史作用.但由于过去有的史学家把它作为单纯的农民革命,有的人把知识分子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全部抹杀,或是把过去参加农民革命的知识分子一律说成是混入农民革命的阶级异己分子、野心家,这是不合事实的.今天,我们应该实事求是地评价知识分子在农民起义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托马斯·闵采尔是16世纪德国农民战争的杰出领袖。他提出了消灭私有财产、建立人间天国的政治纲领;并为实现这一纲领进行了英勇不屈的斗争,直至献出生命。因此,他得到了史学界广泛的赞扬。他被誉为德国宗教改革和农民战争时期“第一号和最杰出的人物”,“农民和贫民阵营中最伟大的活动家”,他的思想也“是十六世纪最进步的思想”。的确,闵采尔是一位具有非凡才能和果敢魄力的革命家。但是,闵采尔以“左”的姿态出现在历史舞台上,其主张和实践超越了时代的要求,背离了当时的革命任务,空想蛮干,很难称  相似文献   

17.
根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文艺复兴属于必修Ⅲ专题六“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中的学习要点,相关的具体要求是:“知道薄伽丘等人的主要作品和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认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就文艺复兴的具体内容而言,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一文中高度评价了五四运动。他认为:“五四运动是反帝国主义的运动,又是反封建的运动。五四运动的杰出的历史意义,在于它带着为辛亥革命还不曾有的姿态,这就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国主义和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封建主义”。①“五四运动所进行的文化革命则是彻底地反对封建文化的运动,自有中国历史以来,还没有过这样伟大而彻底的文化革命”。③据此,一些人就认为五四运动反封建很彻底,已经完成了反封建的任务。其实,毛泽东在这里用的“彻底”一词,与“不妥协”或者“坚决”的意义相同,是讲五四运动在反帝国主…  相似文献   

19.
托马斯·闵采尔是16世纪德国农民战争的杰出领袖。他提出了消灭私有财产、建立人间天国的政治纲领;并为实现这一纲领进行了英勇不屈的斗争,直至献出生命。因此,他得到了史学界广泛的赞扬。他被誉为德国宗教改革和农民战争时期“第一号和最杰出的人物’,“农民和贫民阵营中最伟大的活动家”,他的思想也“是十六世纪最进步的思想”。的  相似文献   

20.
西欧资产阶级政治革命的最初行为——宗教改革运动首先在德意志爆发,这除了德国历史发展的深刻的政治、经济原因外,德意志的民族因素是其成为西欧宗教改革策源地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