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时下,不少出版社在抱怨政府对出版行业的保护政策越来越少了,行业进入的保护性壁垒作用不大了.2005年初,政府出台的由政府购买中小学教材并免费发放的政策,引发了出版业极为强烈的震动,这表明政府正加快引导出版业的市场竞争,打破教材出版和发行的垄断壁垒,并从出版业中逐步退出行政干预.对目前改革中的出版社而言,按原有的出版垄断路径行事是行不通的.如果不尽快进入市场,一旦行政力量的保护完全退出,历史形成的垄断性壁垒一旦消失,还按计划体制思路运作的出版社则会很容易被市场所淘汰.  相似文献   

2.
李华 《出版广角》2013,(18):82-83
对于我国刚起步不久的经济体制和所面临的经济市场来说,图书出版业面临的垄断是政府垄断,这种垄断与建立全国统一、竞争、有序的大市场的目标背道而驰,是制约我国出版产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文章对当前我国图书出版业的垄断现状、图书出版业垄断协议行为及其法律规制、图书出版业垄断行为形成的原因进行了探讨,以期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图书出版业法律规范。  相似文献   

3.
出版业在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应该正确认识自己的现状和面临着的困难与问题.主要是: (1)我国出版业的现状是国家专有、行业垄断、政策保护.根据行政区划、专业分工,我国出版业按条块分割成专业出版社,图书市场也相应地被人为划分为地域经济下的垄断分割.建国以来一直保持这种大格局,估计在一定时间内,仍会基本上保持这种大格局.出版社在宏观管理范围内必须按专业分工和计划出书,在生产经营中必须按市场需求安排生产,出版利润的主要来源大部分是教材、教辅和系统发行读物的出版.  相似文献   

4.
陆颖 《现代出版》2013,(2):14-18
我国出版业属于完全的政府垄断市场型产业,其基本特点是:平均利润率相对较高,但产业集中率和效率较低,从而制约了出版业进一步发展的空间。为了能够真正做大、做强,出版业需要突破当下仍以垄断为主要特征的产业发展模式。根据我国改革的渐进性及出版业的具体情况,出版产业类型最可能由当前完全的政府垄断市场型变迁到国有出版企业主导的垄断竞争市场型。  相似文献   

5.
《传媒》2003,(9):12-16
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政府主导和推动下,图书和报纸出版开始向集团化方向发展.组建集团的目的是推动出版单位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化经营转移的重要举措,也是出版业顺应改革大势的产物.其中报业集团发展势头尤为迅猛.1996年,广州日报开始了中国报业集团化发展道路的破冰之旅.  相似文献   

6.
中国出版业信息化发展严重滞后,存在以下明显的症状:一、“内存”不足。中国出版业信息化的总体实力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出版社规模小,资金投量偏少,信息技术缺乏,科技人员稀少。尤其是信息技术的滞后,导致了出版资源的极大浪费,生产过程中物耗、能耗过大,参与国际竞争的本钱不足。二、“速率”较慢。由于科技含量低、运作周期长,所以极大地限制了产品多元化和销售国际化的发展。三、“兼容”性差。中国出版业长期垄断经营,削弱了出版资源共享、产品综合开发和市场多样扩张的能力,尤其不善于利用出版业的优势去兼容其他产业、壮大…  相似文献   

7.
当前出版业的竞争与合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由于中国现有的意识形态和政治体制决定了出版业在我国的垄断和特殊地位.随着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已经认识到,出版作为一个文化产业,其本身就是市场化的产物,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书不仅是知识的载体,也是一种商品,从某种意义上说,商品属性是其主要属性.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中国的出版业已经融入了改革的大潮之中,深深地打上了市场化的烙印.竞争与合作已经成为当前出版业的两个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8.
WTO现有134个国家和地区 ,虽然目前仅有1/4成员国承诺开放出版业 ,但加入WTO后 ,中国科普及科技出版业必然会受到一些冲击 ,“加入WTO”既给我们带来相应的机遇 ,也向我们提出更为严峻的挑战。中国科普出版业将面临严峻挑战1.科技出版业“入世”的思想准备不足中国出版业长期靠政策保护(国家专营) ,垄断经营和低效益运作 ,尚未形成有竞争能力的局面 ,产生了很多惰性———小富即安 ,小康自乐。产生惰性虽有众多原因 ,但主要有几点。首先 ,在相当一批国有大中型企业面临困境 ,职工大量转岗下岗时 ,而全国出版业的资金、利…  相似文献   

9.
自1988年图书市场出现火爆以来,中国图书出版业经历了一个突飞猛进的发展,出版业虽然整体处于垄断地位,但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强,民营书业开始露头.  相似文献   

10.
刘超 《编辑之友》2008,(2):12-14
一、我国出版业运营机制和资本方面存在的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出版业的经营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如何从行政垄断的经营格局中走出来努力营造市场性优势,成为出版集团发展的方向。我国出版业尽管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经营环境与机制有所改变,但在运营机制和资本规模发展方面仍然存在着以下问题。  相似文献   

11.
论新形势下出版业的政府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潜 《出版科学》2005,(4):40-41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政府对出版业加强保护是十分必要的.政府应注重读者的培养、中小出版社的保护以及为出版业提供更多的经济支持.  相似文献   

12.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国正越来越融人世界.经济全球化已渗透到生产和经营的各行各业,影响着各行各业的发展,当然,也同样渗透和影响着出版业.出版业不可能也不会逆世界潮流而行,而只能是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潮流进入国际出版的大循环中.另外,文化多元化日趋突出也为出版的交流和互动提供了条件.出版国际化的程度将不断提高,成为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各行各业都有怪事,中国的出版业当然不会例外,从盗版到剽窃,从地方保护到行政垄断,从跟风出版到教辅大战,从虚假广告到恶意炒作,经业内人士一一数落,出版业的浮躁风气暴露无遗,笔者在此也来凑个热闹,说说中国出版界的怪事。 出版业内媒介常可见到各色各类的排行榜,有国有书店的  相似文献   

14.
爱思唯尔集团作为世界上最大的STM出版巨头之一,其开发ClinicalKey超级医学平台的成功经验很值得中国出版界学习借鉴,中国出版界很有必要提高对知识服务其及发展前沿的关注度和参与度.中国出版业在发展知识服务的过程中,应该秉持创新精神和长期投资的经营战略,了解自身优势和劣势,合理选择发展路径.政府应建立、完善相应的法律体系和出版产业政策,解决中国出版业发展知识服务一系列棘手问题.  相似文献   

15.
虽然日本是在一个以日语环境为中心,以日本列岛为范围的相对较小且封闭的文化圈内,但是无论从出版物的发行数量、种类还是销售收入来说,日本出版业都处于世界的前列。日本出版业在产业结构、流通体制上与欧美等国的出版业相比,也具有其独自的特征。这些特征主要表现在出版业中的大型企业的垄断性地位及产业结构的两极化发展。需要说明的是,在对日本出版业的发展状况进行分析时,首先必须面对的是绝大多数出版企业不愿公开经营状况这一事实。在日本,出版社并不像报社那样需要大量的资金和人员,也不像广播电视行业那样是属于政府管制的行业并有…  相似文献   

16.
中国加入WTO是近两年来出版业的热点话题 ,各种研讨文章散见于各类报刊。这说明出版业人士开始思考、研究加入WTO对出版业的影响。只有思考深刻了、研究透彻了 ,才能提出相应的对策 ,也才能使中国出版业在新的市场环境下健康有序地发展。本文仅就加入WTO对出版社经营成本的影响作一分析。出版社的经营成本包括 :图书的制作费用 ,固定资产折旧 ,稿酬 ,人员工资 ,宣传广告费用 ,发行费用等。加入WTO之后 ,我国将允许外资进入印刷业 ,先进的设备和高水平的技术工人带来高档印刷品的同时也会全面提高印刷成本。有实力的资本进入将不…  相似文献   

17.
中国出版业的现状是不断改革中的国有出版机构与民营机构交织发展的结果,是党和政府逐步放松对出版业的经济规制和调整、强化、巩固政治规制的结果,是从行政性垄断向着市场化蜕变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当前我国出版单位转企改制工作已经基本完成,中国出版业即将步入后改制时代。改制前,政府身兼"办出版"与"管出版"双重角色;改制后,政府的主要角色将是"管出版"。角色转变之后,政府对出版业的监管理念也应当有所转变。本文认为后改制时代出版业监管的理念应当是在分类监管的前提下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调节作用,促进出版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工匠精神及其创新内涵,是中国新兴工业化、企业转型升级不可或缺的要素,对于出版业而言也不例外.纵观出版业几千年的演进历史,其每一次的变革都离不开精湛的工匠技艺支撑,也离不开工匠精神创新的驱动.今天,出版业的转型升级更需要这种精神.  相似文献   

20.
资本营运是以实现资本保值增值为目的,以价值形态经营为特征,通过生产要素的流动与重组和资本结构的优化配置,对企业全部资产或资本进行综合运营的一种经营活动。近几年,随着出版产业化发展,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国际资本对中国出版业渗透的影响和推动,资本营运这个原本与中国出版业风马牛不相及的词汇,逐渐为出版经营者接受,一些出版理论工作者也纷纷撰文,力陈出版业实行资本营运的种种好处,有的甚至提出“资本营运”是未来出版业发展的唯一选择。有关资料表明,中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