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本文从女性主义视角,对社交媒体中的性别刻板印象进行分析:社会性别在大众媒介的议程设置下,在影视剧、广告、文学作品中被建构,性别刻板印象在社交媒体中通过网络语言和图像被强化,虽然社交媒体用户自身也试图通过相同渠道、男女之间性别气质的交换与聚合来消解性别刻板印象,但标签化、污名化的问题仍然存在。  相似文献   

2.
互联网时代掀起了媒介私人化热潮,个人通过网络尤其是社交媒体生产以及传播信息,同性恋群体积极掌握与利用媒介话语权维护自身权益。本文使用最新的数据,分析同性恋群体的网络使用情况,得出同性恋群体对媒介话语权的掌握实现了从依赖网站和网页到大力使用社交媒体的转变,社交媒体融合了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成为社会少数群体与社会大多数人群进行沟通和传播的绝佳途径。  相似文献   

3.
赵前卫 《今传媒》2016,(6):27-29
随着移动社交媒体时代的到来,网络舆论场发生了新变化,呈现出新特点。网络舆论从边缘步入中心,社交媒体平台成为舆论传播的主场;传播主体多员化,传统媒体主导的话语权转移到社交媒体;意见领袖影响力下降,网络社群力量开始兴起,并影响舆论形成;社交媒体信息把关能力的短板,导致舆情反转现象频现;不同移动互联网世代之间存在刻板印象和不通约的现象,给舆论引导带来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4.
[目的/意义]文章基于媒介依赖理论,分析不同社交媒体依赖程度的用户所采取的社交回避策略对移动阅读效果的影响,将社交信息回避作为一种积极主动性策略进行研究,对提升用户阅读体验、助力深度阅读、破解移动阅读茧房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结合媒介依赖理论,采用准实验设计的方法,使用实证分析研究社交媒体依赖程度和社交信息回避策略对移动阅读效果产生的影响。[结果/结论]社交信息回避策略对移动阅读效果有正向影响,但是对于不同社交媒介依赖程度的用户,各社交信息回避策略的效果不同。在同样的回避策略下,社交媒体低依赖人群阅读效果优于社交媒体高依赖人群。值得注意的是,社交媒体高依赖的人群在选择性社交信息回避情境中的阅读沉浸体验优于完全性信息回避情境,这对提高信息服务效率和信息产品的研发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著名传播学者麦克卢汉认为,"媒介即人的延伸",在动漫传播的过程中,传播媒介的发展延伸了人们感知动漫的能力。漫迷接触漫画的主要形式经历了由纸质媒介到电视媒介再到互联网的变化。21世纪是信息时代,互联网不仅给漫迷提供了海量的动漫信息,也给动漫提供了高效便捷的传播渠道,而动漫在互联网的传播模式从一开始杂乱无章的动漫网站、动漫论坛传播,发展为依靠社会性媒体进行传播。本文从动漫传播的背景出发,通过分析动漫在社交网络的传播模式,着重分析动漫信息在新浪微博这一社交媒介的传播模式,阐述动漫文化在社交网络上的流行趋势。  相似文献   

6.
随着互联网及社交媒体的不断发展,人人都是新闻发布者和传播者,与大众生活息息相关而且又是社会矛盾尖锐的话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近年来,老人"碰瓷"事件时有发生,一定程度上消费了社会诚信资源,导致信任危机,社会上普遍对老人这一群体产生了"专业碰瓷"的刻板印象.本文以"老人碰瓷玩具车"事件为例,基于刻板印象的理论,试图从刻板印象在反转新闻中的体现和作用这两个维度进行分析,希望能引起社会公众的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7.
马燕 《传媒》2016,(12):90-92
用户日益增多的新媒体社交在网络上形成了区别于真实社交的语境,部分受众基于“民意聚合”,在脑海中构筑“想象的共同体”,借此融入社交网络以形成弱势群体的聚合,抒发政治诉求;正向的民意聚合有利于形成健康的社群文化,但当前社交语境下的某些民意聚合并不一定是合理的社交行为,如媒介事件被框架化,人物刻板印象加剧,非理性的表达让受众的价值观产生了偏移;对其纠偏,须有赖于官方对公民意识的尊重,媒体对职业道德和责任的坚守,以及公民媒介素养的提升.  相似文献   

8.
社交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传播信息的主要媒介,通过对山东省400名高校大学生社交媒体使用方式的随机抽样发现他们对社交媒体的黏度较高,大学生使用社交媒体社交主要是为了建构日常"熟人"关系,对于陌生人的邀加信任度不高,而且仅停留在浅层次交往,通过在社交媒体中的文字、图片、视频自我表露主要是为了获得社交圈中他人的认可与关注。  相似文献   

9.
社交网络传播逐渐成为互联网媒介时代受众进行数字化生存的重要传播方式。人们使用社交网络进行社交(对话)、信息的生产与分配、自我展示从而获得相应的社会支持,从而提升自我的肯定性情绪,最终达到提升主观幸福感的目的。但是互联网媒介既能提供数字化的机遇,也能提供数字化的威胁,正确认知互联网媒介的属性,合理地、健康地使用社交媒介,才能在人与媒介"同构"的良性互动之中,增强提升自身主观幸福感的能力。因此,本文从考察社交媒介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入手,分析使用社交媒体传播过程之中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因素所在,最终提出明确互联网时代社交媒体传播的双重属性——机遇与危机并存,确实地提升数字化生存的能力,提高受众媒介素养才能从根本上增强提升主观幸福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社会比较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在相互作用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行为。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定义自己的社会特征时,往往是通过与相似的他人进行比较,在一种比较性的社会环境中获得其意义的,而不是根据纯粹的客观标准来定义。近年来,社交媒体的普及更是加剧了社会比较过程的产生。文章从社会比较理论出发,关注该理论在互联网时代社交媒体新背景下的应用,并梳理近几年国外社交媒体上的社会比较影响因素相关文献。通过文献梳理发现,除了个性特征、人口统计学特征等因素外,在社交媒体这个特殊环境下,印象管理、关系强度、平台属性、社交媒体使用动机等因素也对社会比较过程产生显著影响。文章最后对社交媒体上社会比较理论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媒介接触与使用是传播学研究的重要议题和领域。在快速发展的互联网媒介与用户主体经验的二元结构及其互动关系中,媒介接触行为不断呈现新的特点。对于在内地高校学习的澳门大学生这一群体而言,双重社会情境势必给他们的媒介接触与使用带来影响。从使用与满足的理论视角,该群体在网络媒介的使用、选择、动机与评价四个维度上的表现与现有研究不尽相同,并在整体上呈现出差异性情境下"两栖性"的媒介接触行为与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12.
罗倩 《东南传播》2018,(1):61-62
社交媒体已经融入包括听障青少年在内的广大青少年的日常社会生活中,并成为其不可或缺的社交工具。听力语言障碍导致大多数听障青少年对信息获取的渠道、手段和能力较弱,媒介接近权与信息福利还没有得到应有的保障,从而导致社交圈子固化狭窄,对其教育、就业以及生活质量造成重要影响,为其融入社会带来了许多困难,社交媒体时代,听障青少年生存环境、信息使用和交流环境与社会主流人群存在显著差异性,部分学者探讨了听障青少年社交媒体使用行为及社会融入状况,为听障人士接触和使用社交媒介,促进听障青少年融入社会提供了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3.
王思涵 《新闻前哨》2023,(14):41-42
随着社交媒体深入生活,“文字讨好症”现象渐渐受到关注,其主要表现为使用语气助词,以规制自我呈现的方式降低被误判为攻击性语言的概率。在以强关系为特点的微信社交中,文字讨好现象呈现出社交异化等问题。结合文本分析法与案例分析法以及词频分析等研究方式,依据印象整饰理论,研究文字讨好症的表现形式、产生机制及其带来的消极影响,对探讨文字讨好症的破解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近年来,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呈现高质量发展态势,上海已成为国内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排头兵”和先行者。但目前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仍存在社交媒体影响力较小、知名度低、空租率高的问题,如何提高社交媒体的影响力,提升知名度,成为目前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方法】针对这一情况,文章采用扎根理论和深度访谈设计社交媒体用户使用行为的因素,并结合技术接受模型与AISAS模型,构建影响用户使用社交媒体的理论模型。【结果】以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社交媒体用户使用行为情况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和结构方程方法进行实证分析,验证了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创新性地建立出三个理论结构模型,提出影响社交媒体传播效果的因素。【结论】根据三个理论模型之间的影响关系,借鉴国内外优秀做法,从三个维度提出建设有影响力的社交媒体矩阵的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15.
荣欣 《新闻世界》2011,(1):133-134
"剩女"是近年来出现的一个新词语,与一定的社会文化密切相关。本文从传播学角度,分析媒介(报纸)是如何构建"剩女"这一群体的,并进一步分析报纸如何运用媒介话语权塑造"未婚大龄女青年"的刻板印象,将她们这一群体转换成"剩女"形象。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SNS虚拟社区在短短几年间兴起,引起了学界的关注和研究。本文以问答型社交网站"知乎"为例,从知乎用户几何级增长、知名度迅速扩大的现象出发,就知乎的自身优势进行研究,分析其传播特征,并结合卡茨的媒介接触行为研究,从使用与满足理论的角度分析了知乎用户的多种需求以及在使用过程中获得的满足。  相似文献   

17.
谢点  余红 《新闻前哨》2014,(3):33-36
在舆情事件频发的信息时代,刻板印象经常被认为显著影响受众解码。本文以“开宝马留学生在美遭枪杀”事件为例,实证考察受众对富二代的刻板印象程度与受众对此事件解码的相关性。研究发现:(1)受众对于富二代的刻板印象是偏消极的;(2)受众对“开宝马留学生在美遭枪杀”的解读方式与其对富二代刻板印象并不显著相关;(3)刻板印象在对受众解码发生影响时,是“双过程模型”,即重要性是有限的,有条件的;(4)教育程度、话语权资源、媒介符码呈现是刻板印象对受众解码造成影响的干扰性因素。  相似文献   

18.
当今社会中,人们越来越依赖于通过大众媒介去认识自己生活之外的世界。然而,在媒介将身外世界转化成人们脑海中的图景的过程中,由于人为观念和技术局限的原因,往往形成人们对某些社会群体的刻板印象。本文从介绍刻板印象的概念着手,着重分析了大众媒介对农民工这一特殊社会群体的再现方式及再现中存在的刻板印象,并运用权力理论、霸权分析和这一领域内已有的部分研究结论,对刻板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姜笑君  关靖  孙旭 《新闻传播》2023,(23):27-32
在信息化时代,农民群体的数字媒介素养对乡村振兴产生着巨大影响。运用问卷法、访谈法和参与式观察法对辽宁农民群体的社交媒体接触、组织运用社交媒体平台和新媒体公司助力乡村公益项目的情况展开调查,在此基础上总结辽宁农民群体社交媒体使用现状、网络营销现状与影响因素,发现辽宁农民群体的智能手机拥有率很高、对各类社交媒体接触频繁、微信是最重要的信息沟通平台、部分农民开展了网络营销。但因对社交平台的政策了解有限、运用新媒体技术能力不足、现代化物流系统不健全等,辽宁农民群体的社交媒体使用主要停留在初级的信息交流层面,网络营销的积极性不高。为提高农民群体的媒介素养,政府、企业、农民三方需协同配合,充分利用社交媒体的传播优势,帮助他们弥合“信息沟”,使他们成为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新型农民,成为乡村振兴的真正主力军。  相似文献   

20.
赵莉 《新闻前哨》2014,(10):30-33
本文从"使用与满足"理论出发,通过对在浙外国人媒介使用习惯及浙江省国际形象的问卷调查,探讨新媒体环境下国际受众媒介接触情况和接受效果,揭示新媒体时代影响浙江省对外传播效果的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浙江省的国际知名较低,但来浙的外国人对浙江省的满意度较高;外国人来浙江前后的媒体使用总量和传统媒体使用量都有明显下降,互联网媒体的使用替代性增多;在浙江的外国人媒体使用以母国媒体为主,但中国的中文媒体特别是中文网络媒体表现优异;浙江本土的对外传播媒体在外国人当中的知晓度很低,但需求量大,使用潜力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