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中国诗坛继“朦胧诗”之后,又出现了“第三代诗歌”,但是与造成了巨大影响的“朦胧诗”不同的是,“第三代诗歌”至今仍未进入多数人正常的阅读和交流范围。该文试图分析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而探讨“第三代诗歌”进入更广泛、更深入的阅读和交流范围所必须的条件。  相似文献   

2.
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中国诗坛继“朦胧诗”之后,又出现了“第三代诗歌”,但是与造成了巨大影响的“朦胧诗”不同的是,“第三代诗歌”至今仍未进入多数人正常的阅读和交流范围。该试图分析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而探讨“第在代诗歌”进入更广泛、更深入的阅读和交流范围所必须的条件。  相似文献   

3.
继“朦胧诗”后,“第三代诗歌”借助“pass北岛”的口号明确了自己的诗歌创作方向.“第三代诗歌”具有明显的个人特色,同时也反映了20世纪80年代一批年轻人的理想追求与人生感悟.在“第三代诗人”中,海子“私人密语”般的诗歌已经被公认为当代诗歌的经典.海子诗歌以其高度的“个人性”去创建“公共性”,并在当代公众生活中得以广泛传播.  相似文献   

4.
论文从区别朦胧诗和《尚义街六号》中“今天”观念的不同着手,讨论于坚的“文革经验”和“知识构成”形塑了《尚义街六号》的意识形态,并提出了“第三代诗歌”与“朦胧诗”平行构成新诗潮起源的观点。  相似文献   

5.
“朦胧诗”的崛起是新时期诗歌运动中最重要的事件。“朦胧诗”这一指称是观念差异的产物。由于论争的话语效果 ,“朦胧诗”也一度遮蔽过一些为当代诗歌复兴作过重要贡献的诗人。“朦胧诗”主力作者在“文革”中的诗作 ,经评论界的发掘与阐释 ,与新的时代构成了热烈而暧昧的历史想象关系。而实际上 ,在“历史新时期”因为主客体的错位 ,他们的诗歌写作出现了与思想界想象的时代气氛不协调的现象。80年代中期集群式崛起的“新生代”诗歌 ,有着比“朦胧诗”丰富得多的精神资源。新生代的诗学是生命诗学。在寻找诗歌本体的过程中 ,新生代诗歌群体凭借自身文化构成上的优势 ,并利用了开放时代提供的机遇 ,对新诗建构生命形式的可能性进行了全面的尝试。这场诗歌实验留下的丰富创造实绩 ,值得我们投身其间进行灵魂的探险。  相似文献   

6.
主持人语:本期专栏刊发的两篇文章依然是“人大课堂”80年代文学研究的成果,一篇是关于第三代诗歌的研究,一篇是关于期刊的研究。《〈尚义街六号〉的意识形态》实际上讨论的是“新诗潮”的起源问题,在以往的文学史描述中,朦胧诗被认为是“新诗潮”唯一的源头,第三代诗歌是在对“朦胧诗”的继承或断裂的基础上出现的。通过对“朦胧诗”和《尚义街六号》中“今天”观念的分析以及对于坚“个人经验”和“知识构成”的考察,杨庆祥在文章中质疑了将于坚划入“第三代诗人”的文学史“认定”,辩驳了《尚义街六号》的意识形态的生成与一代人的文革“…  相似文献   

7.
翟月琴 《文教资料》2008,(10):28-29
继朦胧诗后,中国诗坛又出现了一批优秀的诗人,其中王家新作为第三代诗人的中坚,一直保持着对当下诗歌发展方向的思考,并率先意识到第三代诗人当中普遍存在的"影响的焦虑"这一现象,在他的诗论和诗歌创作中进行了大量的阐述.本文正是本着王家新的诗学观点,从生命意识的影响、汉语创作的焦虑和互文探索的转向三方面进行探讨,以揭示这种"影响的焦虑"在王家新以至整个第三代诗人诗歌创作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舒婷作为“朦胧诗”的主将不可避免地被卷入了“朦胧诗”论争中,并且被推至论争舞台的中心,对舒婷诗歌的批评集合了当时“朦胧诗”论争中双方关注的焦点和议题。论争双方在关于“朦胧诗”的“懂与不懂”、基调与格调、自我表现等议题中涉及到的对舒婷诗歌的既有所借重也有所排拒或避讳的态度,体现了双方对“朦胧诗”批评的艰难和尴尬的境况。  相似文献   

9.
20世纪80年代中期,当朦胧诗浮出地面不久并渐渐获得读者的认可时,一股新的诗歌浪潮以一种一往无前的气概汹涌而来,“第三代”诗,90年代个人化写作,70后诗人群等各种诗歌流派和浪潮接踵而至,让人目不暇接。从“第三代”诗开始,先锋诗歌构成了一个连续性的艺术系列,产生了一批才华功力兼具的诗人和优秀的文本,带动了当代诗歌乃至当代文学的历史转型,对这一文学课题进行研究无疑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但由于研究难度大等原因,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十分薄弱。而罗振亚先生的《朦胧诗后先锋诗歌研究》对这一问题做了深入的研究和解读,作者凭借自已丰富的资料和扎实的理论功底,对朦胧涛后的先锋诗歌做出了冷静的梳理和深入的解读。  相似文献   

10.
关于当代诗歌的历史传统与分期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关于当代诗歌的历史传统,有一些过去的定见需要纠正,“天安门诗歌”并不是当代诗歌的起点,这个起点,也即现代性的诗歌源流,应22 60年代算起,其代表主要有活跃在6年代的“贵州诗人群”,以食指和“白洋淀诗群”为代表的地下的和非主流的知青诗歌,关于当代诗歌的分期,应该特别重视1978年前的“前朦胧诗时期”,并在1978至1985年的“朦胧诗”主潮时期之后,区分出两个时期,即以1989年为界,分为“第三代”或“后朦胧诗”的蜕变期,与所谓“90年代”的弥散期,另外也要看到诗歌在进入世纪之交时期“70后出生的一代”崛起之后的新局面,关于当代诗歌的基本评价问题:一是强烈的现代性向度与启蒙主义情结,二是必然的民间性与边缘化同在的倾向。  相似文献   

11.
朦胧诗的发展、变异及其文学史叙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着长达五六年的论争,朦胧诗由自发的艺术探索演变成自觉的诗歌运动,完成了现代主义诗歌的中国化,其不断涌现出的创新观念和先锋精神,对整个学的发展产生了广泛影响。朦胧诗作为一个具有实验性质的“先锋诗派”,在得到大众许可之后,必然产生新的发展和变异,新生代正是其结果。  相似文献   

12.
从上博简《孔子诗论》的内容特点、先秦时无人提及《诗序》的现象以及春秋战国时人称引《诗》之态度等方面,论述了先秦时《诗》本无《序》。周代采编《诗》这部乐歌总集的主要目的在于充实乐章以备用于各种典礼仪式,而乐歌这种辞乐一体的艺术形式,重在乐调之别,其乐辞作为文本意义并不突出,故无须作序。至汉代则有了作《序》的必要,《诗序》也打上了汉儒编撰的痕迹。故《诗序》虽不能确指为何人所作,但可断定必为汉儒所为。  相似文献   

13.
西周早期诗教活动是诗在这一时期被使用和传播的重要途径,通过这一途径,从贵族到平民阶层都普遍地接受了诗乐教育,掌握了大量诗歌,同时也接受了比附、隐喻、引导、启发等用诗的方法,为在各种外交场合断章取义地比兴用诗提供了条件。这一时期诗教中也已贯穿了道德品质的培养,从而使赋诗言志中的用诗与道德意义联系起来,在赋诗内容上也产生了影响。由此观之,西周早期诗教活动对春秋时期赋诗言志现象的形成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4.
戴望舒作为新诗拓展时期的代表诗人,其诗歌创作是继郭沫若之后对中国新诗进行第二次整合的一个界碑。研究者一般都注意到戴望舒的诗歌既吸收了中国古典诗歌的精华,又接受了法国象征派诗歌等的影响。但忽略了其诗歌中的戏剧性因素。论文试从其诗歌的情节结构、话语的言说方式和抒情方式入手来分析其中的戏剧性因素。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诗》学在由先秦向两汉过渡的过程中由于史料的匮乏,一直存在着极大的不确定性及复杂性。其实先秦《诗经》的流传应分作两条脉络来看:一是《诗经》文本的结集、流传史;一是解《诗》思想观念的发展史。其传承也并非后人所理想化的,如陆玑《草木虫鱼疏》及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论述《毛诗》传授谱系时所描述的那种单线条的严格的师徒授受,而是一个在同一系统内此起彼伏、合散消长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中华书局出版的《船山诗草》是迄今为止国内有关清代四川遂宁诗人张船山诗集的最佳版本。但白璧微瑕,该书文字、标点及作品编年、编排等校勘尚有遗漏之处。本文例举一、二,以期该书更为完善。  相似文献   

17.
从《圆圆曲》与《长恨歌》看梅村体与长庆体之区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圆圆曲》和《长恨歌》分别是梅村体和长庆体的代表作品。在创作上,《圆圆曲》受到《长恨歌》的很大影响,但是两诗在作者感情的抒发、表现手法、用典、叙述方式与叙述视角等方面有很明显的区别。  相似文献   

18.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一个由阮元、王豫两大家族女眷为主、参与成员及于长江南北的女性诗文团体在扬州一带异常活跃。这一团体名曰"曲江亭诗社"。她们不仅诗文唱和活动频繁,而且文学成果也颇为丰硕,但相较于同时期的其他女性诗社,如"清溪吟社"等,名声则远远不及,主要原因乃在资料缺失。通过对清代地方文献的搜罗,得其点滴遗迹,并借此复其概貌。  相似文献   

19.
对“诗言志”的理解可以有两种:实然理解和应然理解。前者着眼于中国诗歌发生史、或一般诗歌发生过程、或中国诗学思想发生发展史等,是站在现实层面上阐说“诗言志”——诗歌“事实如何”;后者着眼于儒家诗学原则的定位,是站在理想层面上阐说“诗言志”——诗歌“应该如何”。  相似文献   

20.
应制诗通常被认为是无甚可观的诗歌类型。但考察一下从南朝至盛唐诗歌艺术逐步走向鼎盛的发展史,会发现凡是应制诗写作集中出现的时期,基本上也是整个诗坛创作彬彬大盛、诗歌创作技巧有明显进步的时期。初唐应制诗就是这一情形的典型代表。初唐太宗朝、武后朝和中宗朝应制诗因宫廷应制集会的形式和具体创作背景不同而各不相同,主要作品也呈现出不同的具体面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