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的娱乐化是一种挑战传统新闻严肃性的新闻传播形式,它的产生和发展有其自身的社会经济基础、政治文化基础和受众心理基础.对于新闻娱乐化倾向,既不能因噎废食,把它看成洪水猛兽,也不能一味叫好,丧失新闻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2.
陈朝晖 《军事记者》2008,(10):62-63
近年来,“新闻策划”这个词组在我国新闻界使用频率很高,争论很多也很热烈。赞成者认为:“有新闻就会有新闻策划”:“有新闻竞争就会有新闻策划”。反对者认为:“新闻根本就不能策划,凡策划出来的也不能称之为新闻”:“策划新闻只不过是披着新闻的外衣的广告和宣传”。这是争论中极具代表性的两种观点。双方虽针锋相对、各占其理,但双方讨论的概念却不一样.自然难达成一致意见。赞成者讨论的是“新闻策划”,而反对者讨论的其实是“策划新闻”。实际上,“新闻策划”和“策划新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能混淆。  相似文献   

3.
从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在这场变革中,我们新闻的党性原则不能改变,新闻的指导方针和根本宗旨不能改变,新闻的真实性标准和新闻主旋律不能改变。这也是我们必须坚持和不能动摇的。但是,新闻的性质、目的、标  相似文献   

4.
新闻敏感是记者发现和判断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的一种能力。这是记者必须具备也是最宝贵的基本素质。若没有新闻敏感或新闻敏感不强,就很难正确反映新闻事实,更不能完成好党和人民所赋予新闻工作者的使命。  相似文献   

5.
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卡莱(James W.Carey)在短文《新闻教育错在何处?》中提出几个原则: 一、新闻或新闻教育不能和广告、传媒、公关或广播电视为一体; 二、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实践,新闻不能和媒体(media)和传播(communications)混淆。 这几项原则——卡莱教授认为是新闻学的金科玉律(axious)——真是振聋发聩、发人猛省之言.当然也必定引起争论。这就和香港及世界大部分国家的新闻实践大相径庭。新闻不是传媒是什么?  相似文献   

6.
新闻采访是新闻采访者在新闻场域内围绕新闻事实所做的一种透过信息的互动行为。我们不否认,新闻采访是以问答形式为主的技能,但是同时不能忽视的是,新闻采访也包括有观察、体验、偷拍、外围包剿等工作方式和技能,它是一种综合多种技能为一体的工作,是与人打交道的艺术,需要多种技能共聚一时一地一事。本文中笔者将就观察对采访的重要功用及如何做好现场观察作出分析。  相似文献   

7.
何谓新闻敏感 新闻敏感是记者对新闻价值的发现、鉴别和判断的能力,也称新闻嗅觉或新闻鼻、新闻眼.美国新闻学家卡斯柏·约斯特在<新闻学原理>一书中,形象阐述了新闻敏感对于记者的重要性.他说:"一个不善于辨别色彩的人,不能成为一个画家;一个不懂得和谐的人,不能成为一个音乐家;一个没有'新闻敏感'的人,也不能成为一个新闻记者".  相似文献   

8.
如何提高新闻报道的“命中率”谷盛明新闻事实通过新闻媒介见之于社会,是以被传媒采用为前提和条件的,但稿件的“采用率”不能和新闻报道的“命中率”混为一谈。有的新闻稿件虽然也被采用了,可它只是一种充斥版面的平庸之作,其社会效果是不能与优秀的新闻作品相比的。...  相似文献   

9.
新闻策划是对一个单体新闻事实或一组系列新闻事实进行的符合新闻规律的一种谋划,目的是采用最合适的新闻手段,获得最好的传播效果。就一个新闻事件来说,又可以分为可策划部分和不可策划部分。不可策划部分是新闻事实,在新闻事实发生之前,编导和记者不能制造新闻;当一个新闻事实发生之后,不能改变新闻事实,不能改变新闻的基本要素。可策划部分是指新闻的内容取舍和表达形式,  相似文献   

10.
坚持正面宣传为主是党的新闻事业健康发展的一条成功经验报纸要做党、政府和人民的耳目喉舌,是新闻工作党性的一种鲜明、形象而科学的表述坚持正面宣传为主不是不要批评报道,不是不要正确实行舆论监督,不是不要讲究宣传艺术,不是不要新闻工作的特点要继续坚持新闻改革。新闻改革不是要不要改的问题,而是怎样改的问题。这种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不能用资产阶级新闻观对待新闻改革,也不能照搬西方的新闻体制和模式当前新闻改革要做好的工作,一要完善新闻单位内部领导体制;二要把新闻报道立足点真正转移到面向群众上来;三要改革新闻宣传内容;四要改革新闻宣传形式我们的新闻队伍总体上是好的,可以信赖的,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因此,提高新闻队伍素质,是一项战略性的任务  相似文献   

11.
新闻敏感性是新闻工作者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中能够及时发现、准确判断、迅速捕捉有价值新闻的能力。它是一个记者素质的综合反映,也是一个优秀记者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和职业要求。美国新闻学者卡斯柏·约斯特在《新闻原理》一书中说:“一个不善于辨别颜色的人,不能成为画家;一个不懂得和谐的人,不能成为音乐家;一个没有新闻敏感的人,也不能成为一个新闻记者。”在我国新闻同行中也流传着一句调侃,记者应有“鹰隼一样的眼睛,猎狗一样的嗅觉”。这些都说明新闻敏感性对于一个记  相似文献   

12.
黄明富 《新闻界》2000,(6):47-47
新闻敏感是新闻工作者迅速、准确识别好新闻,对好新闻快速反应的一种新闻业务能力,也是检验新闻工作者综合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准。新闻敏感直接影响新闻报道的质量。美国新闻学者约斯特曾经说过:“一个没有新闻敏感的人,不能成为新闻记者。”足以可见,新闻敏感对一个合格的新闻工作者来说,至关重要,这里就如何提高新闻敏感谈谈个人的粗浅体会。   政治敏感是增强新闻敏感的先导。新闻是一种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无产阶级的新闻必须代表无产阶级利益,并为无产阶级服务。新闻作为宣传、教育、动员人民群众的一种舆论形式,总…  相似文献   

13.
<正>准备工作是干任何一项工作的前提步骤。在新闻采访中更是如此。新闻采访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随着媒体事业的逐步发展,读者对新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果新闻采访前不能做好准备工作,便不能有的放矢地去进行采访和写作,更不能创作出好的新闻作品。因此全面、充分的准备工作是任何新闻采访中必须进行的工  相似文献   

14.
刊林漫步     
一是现场短新闻是一种活的具有个性的报道。现场短新闻是一种事件性的新闻。世界上没有绝对相同的两片树叶,也不存在绝对相同的两个事件。新闻应抓取事件的个性事实,共性的事实往往不能构成新闻。这是采写新闻最基本的要求。二是现场短新闻是一种经得起宏观考证的报道。我们采写的大量的现场短新闻,只是截取了事件的某一片段。同类事件间有许多的共同之处,新闻采写只能截取事件有个性的部分。然而,却不能将这一部分的事实独立于总体的事件。我们虽然未能对事件总体现场实录下来(有些还因为短新闻的篇幅限制所致),但必须将截取的那个片段到总体的  相似文献   

15.
述评新闻     
述评新闻又称新闻述评或记者述评,是新闻记者感到单纯地报道客观事实(即纯新闻)不能满足读者需要或不能达到自己目的时,对某种形势、事态、问题发表自己意见与看法,进行分析和解释的一种特殊的报道形式。它是一种介于纯新闻与新闻评论、调查报告之间的文体。在报纸宣传工作中,述评新闻通常表现为两种趋向:一种是综合新闻材料,适当加以分析评论,基本上是属于新闻报道的范畴;一种是抓住某一新闻事件或事件中的某一片断,给以评述,议论、引申、发挥(或提倡或反对或预测),旗帜鲜明地表现记者的立场和态度,基本上可以归入评论的范畴。报纸上一些国际  相似文献   

16.
法制新闻是新闻的一种新门类,它有区别于其他新闻门类的特点。法制新闻舆论监督的对象、内容和方法,也不同于其他新闻门类的舆论监督。法制新闻工作者应该认识、掌握这一特点,发挥法制新闻的优势,做好舆论监督。法制新闻舆论监督的法律地位任何行为,都要具备一定的法律地位。作为社会公开行为的法制新闻舆论监督,也必须取得法律地位。从历史的长河来考查,任何社会形态,只要有民众,就会有舆论。即就是封建社会最独裁的统治,也不能钳制民口,压制民众舆论。民意不能直接表达,就采取民谣、儿歌等形式间接地表达出来。历次农民起义的…  相似文献   

17.
《今传媒》2002,(6)
消息语言是一种有自身规律与鲜明特色的语言。是新闻语言大家庭中有别于通讯语言、评论语言的一员。一种语言,其打动人者,除了它固有的内涵带给人们的功用外,它本身所具有的美感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纵观古今中外新闻名篇,重要的新闻事实固然不可或缺,语言具有各式各样的美感也是一大特色。很难想像一篇语言蹩脚、晦涩、浮华的新闻作品能够称得上佳作,能够传世。对于一向认为不能如其它新闻体  相似文献   

18.
新闻价值是事实本身所具有的足以构成新闻的各种素质的总和,也是记者、编辑选择和衡量新闻事实的标准。能不能迅速、准确地判断事实的新闻价值,反映了新闻工作者的新闻敏感程度和思想水平的高低。从前一个意义来看,新闻价值是客观的,是事实本身所固有的。一个事实能不能被群众认为是新闻,是否值得作为新闻在社会上传播,有一个客观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客观的社会效果,就是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人们对口播新闻在电视节目中的运用,存在着偏见,认为口播新闻没有电视特色,不是电视的特长,目前我们的电视报道运用口播新闻只是一种权宜之计,不得已而为之。事实并非如此。电视新闻当然要以画面取胜,但口播新闻也不能看作是权宜之计。从前期报道取材看,口播新闻也不是权宜之计,而是长久之策。口播新闻是指没有新闻现场形象,由播音员播念文字稿的一种电视新闻报道形式。这种形  相似文献   

20.
新闻事实通过新闻媒介见之于社会,是以被某种新闻媒体采用为前提和条件的,但稿件“采用率”不能和新闻报道“命中率”混为一谈。有的新闻稿件虽然也被采用了,可它只是一种充斥版面的平庸之作,其社会效果是不能与优秀的作品比拟的。 笔者以为,依据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要求,对于“命中”的含义应作这样的理解:这样的新闻稿件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