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郑黎丽 《山东教育》2004,(23):56-57
一次美术活动,张标小朋友的纸画脏了,他对周围的孩子说,我想把纸洗干净再画,雯雯附和着,画布能洗画纸也能洗,欣悦却说,不能洗,纸会烂……听着孩子们的讨论,我想:既然孩子对”洗纸”有这么多疑问,我们何不走进童心世界,抓住孩子自发生成的问题.组织一次科学探索活动.让孩子的奇思妙想,在与材料交互作用中明达,让孩子在实际操作中自己发现答案.自己整理经验,自主获得发展.使他们的学习更为主动积极,培养好学.探究的品质。  相似文献   

2.
张丹 《山东教育》2008,(7):69-70
设计背景 幼儿园里有许多废旧报纸,小班的孩子时常用报纸玩“撕面条”“揉面团”等游戏,报纸是他们熟悉又亲近的“朋友”。在游戏过程中,他们发现报纸还能发出声音。利用这个兴趣点,并结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设计了“会唱歌的报纸”这一活动。  相似文献   

3.
活动背景 我选择这个课题是源于一次秋游活动。当孩子拿着食品纷纷跑向我说“老师我不会打开”时,我想,这就是孩子身边的科学,我应该帮助孩子运用简单的技能解决这个问题。在设计活动时,我考虑更多的是怎样遵循活动本身的逻辑,以孩子的视角,从现象的、经验的、生活的角度来展开活动。  相似文献   

4.
季云飞 《家庭教育》2004,(3B):30-30
小班“报纸发声”活动。爸爸妈妈和小朋友一起玩一张报纸,看看孩子能用多少种不同的方法使报纸发出声音。活动中,家长们除了要鼓励自己的孩子去尝试各种方法之外,还要观察孩子的态度倾向、创造能力和表征水平等。  相似文献   

5.
记得在几年前的一次大型研讨会上,我提供了一个“分点心”的活动作为“幼儿园课程生活化、游戏化”的范例供大家研讨。活动内容是带孩子到附近社区的蛋糕房进行观察、购买、分享活动。无论是课程观念、活动形式还是孩子的表现,都非常令人满意,但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我却疏忽了让孩子先清洗小手再用点心这个细节。在活动前的预设中,  相似文献   

6.
自由活动是幼儿园一日活动中的基本环节.是以幼儿自由、自发、自主为特征的活动.幼儿在活动过程中,完全按照自己的兴趣、需要和喜好选择活动的材料、活动的方式、活动的时空、活动的对象。在这样的活动中孩子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开展着有意义的活动。因此,自由活动中孩子最能体现本色、体现真我。在自由活动中老师也最能捕捉到孩子各种各样的兴趣爱好、情感需求、认知倾向、  相似文献   

7.
季云飞 《家庭教育》2004,(5B):32-32
家园活动内容。还是在小班“报纸发声”活动中,爸爸妈妈和小朋友一起玩一张报纸,看看孩子能用多少种不同的方法使报纸发出声音。除了我们上一期讲到的鼓励自己的孩子去尝试各种方法、观察孩子的表征水平外,家长们还要观察孩子的态度倾向,是乐于尝试,还是在成人的鼓励下尝试,抑或根本就不愿尝试?  相似文献   

8.
《粗心的王阿姨》语言活动中讲述的故事《胖嫂》是一个民间故事。其语言幽默风趣.情节跌宕起伏.又不乏教育意义.是一个很好的幼儿语言活动材料。我尝试以该故事为原型,将故事内容进行拓展、整合,创设了比原来的语言材料更为广阔、更富内涵、更有情趣的生活化“语言情境”,让孩子在活动中认识生活、体验生活.[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设计意图 这次活动设计源于我班孩子经常出现的纠纷。记得那天彬彬带来了一辆赛车,漂亮的外型,多功能的玩法,顿时吸引来了无数羡慕好奇的目光,大家都想过把瘾,好好地探个究竟。可是无论怎么商量,彬彬都是一口拒绝,理由是:。这是我的玩具,我想一个人玩,不高兴给小朋友玩。”孩子们只好干瞪眼,后来在我的介入下,彬彬才勉为其难地和同伴们分享了一下。其实,这种拒绝分享和合作的行为,在小班孩子身上非常典型,有时,即使出现了这种积极行为,但技能上也是缺失的。为此,我以孩子们的这种常见纠纷为内容,采用巧妙的活动形式,让他们在玩乐中萌生和同伴分享的意识,在玩乐中习得合作的技能,在玩乐中悟得:一个人玩得快乐,一起玩更快乐。  相似文献   

10.
沈国香 《山东教育》2005,(33):13-14
在现今的幼儿园一日活动中,我们发现,无论是集体活动还是自由活动,教师对幼儿的个别关注多了,对幼儿即时的语言、行为、思考活动的引导,支持、参与也多了。例如,某个孩子在区域活动中搭积木.过去,老师可以不闻不问。幼儿一个人爱玩什么玩什么。现在呢?  相似文献   

11.
张莉  王永华 《山东教育》2004,(17):39-39
我是一名幼儿园教师,拥有四十多个天真可爱的“孩子”,在我们大三班这个大家庭里,我关心每位孩子的喜怒哀乐,孩子们也乐意向我诉说自己的心里话,这其中的秘密是因为我们班开展了“假如我是妈妈”的主题活动,此活动大大拉近了老师和孩子之间的距离,并且让我受益匪浅。下面,就把我们的主题计划记录下来与各位同行分享。  相似文献   

12.
“下雨了!下雨了!”不知是谁第一个发现了外面在下雨,正在活动室里分区活动的孩子,有的开始在小椅子上不安分地扭来扭去:还有的不耐烦地站了起来.开始在室内跑来跑去;几个乖巧的孩子则凑在一起,将鼻子贴在玻璃窗上看外面地上的水泡。看着孩子们向往的神情,一个念头在我脑中闪过:为什么不抛开原有的计划.带孩子到雨中去看一看呢?  相似文献   

13.
栾德青 《早期教育》2010,(10):35-35
设计意图:我在科学区投放了一些直管玩具.孩子们用沙子、小石子、小珠子等做实验,发现它们有的能通过直管.有的不能,从而产生了一个个的“为什么”。我抓住孩子们的这一兴趣点和探究点,在玩直管的基础上增加难度.引导孩子进一步探究哪些材料能穿越弯管,意在通过操作活动和观察活动激发孩子们对科学活动的探索兴趣,感知到身边一些科学现象的基本原理.由此初步培养正确的科学态度,发展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相似文献   

14.
美丽的蝴蝶     
唐杰 《今日教育》2006,(6):17-17
设计依据 中班美术活动培养的重点,一是要对物体的形状、颜色的感知,学习用多种方式表现。二是要学习用画、剪、粘贴等方法制作简单的物品。三是要不断在活动中让孩子积累、提升表现美的方法和经验。我班是一个中班,为培养和发展孩子的感受美、表现美的能力,我们试图组织多种形式、内容的美术活动。本次活动,  相似文献   

15.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与深入,品德课堂也在发生着变化。但是仍然会有追求形式主义的走过场,把课堂等同于花哨的秀,单纯地为了活动而活动。忽略了孩子的主体性,不以孩子发展需要为目标的活动终将是无效的。本文借浙教版三下年级《我的家乡在哪里》一课为例,从目标制定、活动内容设计两方面来阐述“读懂孩子的渴望.从孩子的最近发展区出发去设计活动”的观点并呈现了具体的操作过程与方法。  相似文献   

16.
杨万萍 《教育导刊》2004,(4X):40-45
春游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活动,去海边春游,孩子们更是兴奋不已,有的说:“我要去玩沙!”有的说:“我想学习照相,把大海拍下来!”“春游”这一话题激发了孩子的兴趣。  相似文献   

17.
刘薇 《山东教育》2004,(23):54-56
“有趣的电话”这一活动构想,引发于孩子的身边。有一天,有一个孩子带来了一部玩具电话,用手一按,还会发出“喂,您好!”等声音,吸引了许多孩子的注意力。第二天就有十多个孩子也带来了玩具电话和玩具手机,教室变成了通话的快乐天地。后来,孩子们还互相留下家里的电话号码,在家经常和好朋友互通电话,有的孩子甚至会主动给老师  相似文献   

18.
“爱劳动”主题活动是在我园今年五月份大型教研活动“擦亮石泉.美化环境”中产生的小班主题活动。小班幼儿年龄小.我全面分析了班上孩子的具体情况.设计了许许多多他们喜爱的活动.为“爱劳动”主题活动服务.在活动中让两三岁的孩子逐步体验劳动带来的快乐.使他们懂得劳动是光荣的.让他们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培养他们的劳动意识和良好的生活习惯。  相似文献   

19.
十几年前,刚走上工作岗位不久的我在园内上了一节公开课———大班常识活动“弹性”;十几年后的今天,对照《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要求我重新设计、组织了同样的活动———大班科学活动“弹性”。通过对两次活动的对比,我深刻地体会到:一个教育工作者,只有适应时代要求,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才可能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一、活动过程的对比1.十几年前的活动过程。(1)逐一出示几种常见弹性物品,让幼儿识别,然后请个别幼儿到前面来表演自己是怎样玩的。(教师只让个别孩子再现自己平时的玩法,起不到开拓思维的作用,也忽视了全体孩子的参与…  相似文献   

20.
吕燕 《学前教育》2005,(1):20-20
在一次想像画活动中,我让幼儿根据半个西瓜皮进行添画。根据幼儿的能力差异,我提供了不同层次的材料,一种是用颜料刷画出半圆形的物品,一种是用半圆形纸拼贴,还有一种是合作画半圆形的物品。提供这些材料的意图是希望幼儿能根据自己的能力来选择适合自己的材料,但是,在选择的过程中,出乎我的预料.很多能力强的孩子选择了简单又省力的用颜料刷画。而剩下来的合作画则留给了能力弱的孩子。在操作的过程中.用颜料刷画的孩子很快完成了作品.而能力较弱的孩子在构图、添画活动中遇到了很多困难。经过老师的指导。这些能力较弱的孩子才最终完成了作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