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新闻要新,首先是事实要新,要多注意新鲜事物;其次才是主题、思想以及语言等表现方法新不新的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了,我们再来研究什么是新鲜事物,怎样抓新鲜事物的问题。根据人们多年实践经验,有人把新鲜事物概括为“新情况、新问题、新人物、新经验”这样四个方面,叫做抓“四新”。这样把新鲜事物具体化,便于人们去发现、识别和选择新鲜事物,对实际工作无疑是有帮助的。也有一些同志根据自己的体会,进一步提出更多的方面,如新事迹、新成就、新发明、新创造、新气象、新面貌、新风尚等;  相似文献   

2.
有人说报告文学是“报告”加“文学”。这种说法,并非没有道理。因为它的“新闻性”,体现在“报告”之中;它的“文学性”,则是“文学”二字所特定的。报告文学真实地反映生活,却不是机械地记录和传播,而是借助于艺术手段来再现和描绘生活。一、报告文学的“文学性”体现在艺术构思上。构思,是作家在孕育作品过程中所进行的思维活动,包括选材、提炼、布局(结构)、确定主题等。我  相似文献   

3.
新闻贵在求新,离开了一个“新”字,新闻就变成了没有新闻意义的旧闻。对于一堆新闻素材,只有抓住其中的“新”字,素材的矿石才能化为新闻的黄金。那么,新闻的新字都是指哪些内容呢?我认为主要有“四新”:即“新”选题、新思路、新角度和新手法。 一、新选题。新选题就是要选择新的主题。主题的新旧与否,是一篇新闻稿件成败的关键。如果你选择的主题是别人写过的主题,那么你据之写成的稿件就会成为“马后炮”不能发表。如果你选择的是别人不曾写过的新主题,你写的稿件稍差也可以经编辑修改后见报。对选好新的主题,我有三点体会。一是要寻找发现别人不曾写作过的主题。比如,在报纸连篇累牍报道政府部门为下岗职工再就业奔忙时,你就不要再凑热闹去写政府各部门怎样去为下岗职工再就业奔忙,而应该开拓新主题去写下岗职工转  相似文献   

4.
在前几篇里,我们谈了新闻要新,首先是事实新的问题,为此,就要着眼于变,注意从变化中发现新鲜事物。我们分析了处于质变和量变状态中的新鲜事物;研究了事物发展变化的两种表现——正常变化和反常现象;初步探讨了反常现象在新闻中的地位和作用。总起来说,所有这些,都是着眼于对新闻报道对象,即着眼于对客观事物的考察。现在让我们换一个角度,考察一下问题的另一个侧面,即从受众的角度(传播者也是以受众的标准为标准的)来衡量一下,什么是新鲜的新闻,什么是不新鲜的新闻。  相似文献   

5.
新闻断想     
一新闻的定义,纵有多种解释,但窥其内核,我以为藏于中心部位的则是一个“新”字。这“新”,不全是由事物发生时间的接近性决定的,有的却是属于记者发现的时间,仰赖于大的局势的许可。二大凡有思维和分辨能力的动物,对新奇的东西都有一种警觉感。即似是卧床不起的耄耋老人,只要头脑在活动,他总也希望得知窗外大千世界中的新鲜事情。求新是人类的一大本能。知此,就懂得了新闻的精要。三据说,新闻消息是由电报稿进化来的,“一字千金”,消息要求愈短愈说明问题。而从新闻消息中派生出来的通讯,则以其情节、思想、心态的描写拉长  相似文献   

6.
采访札记,是近十几年来在新闻界发展起来的一种报道体裁。所谓采访札记,其特点是“札记”二字,要求把新闻采访中所见、所闻、所感择要记录下来。这么说,并非是有闻必记,也得提炼出一个报道主题去写作。它的写作虽然接近记者来信,但从组织结构到文字表达又有不同;有些类似通讯写作,不过也有区别,没有通讯写作那样的规范。近些年不少报纸上还出现采访笔记、采访杂感和采访见闻录等写作形式,从写作的基本要求来说,均可归入采访札记这类报道体裁之内。采访札记这类体裁,一般多属于问题性报道。它的写作,关键之一是选择能引人深思的新闻事实(包括新情况或新事件等)。  相似文献   

7.
在过去批判的西方的新闻观点中,人们最熟悉的论点,莫过于“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了.这句话过去被认为是美国《太阳报》主编德纳说的,故称之为“德纳定义”。后经查证,不是德纳说的,而是《太阳报》采访部主任博加特说的,张冠李戴了。所以,本文中姑称之为“博加特论点”.(注) 博加特论点的命题当然是非常错误的。但是,也含有一点合理的颗粒。这就是:“反常出新闻”. 大家知道,新闻是发展变化中的客观现实的反映。新闻要新,就要着眼于变,从变化中发现新鲜事物,从变化中找新闻.为此,我们在研究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时,既重视事物的正常变化,也不忽视反常现象,不忽视“反常出新闻”。在现实生活中,“反常出新闻”是屡见不鲜的。例如:  相似文献   

8.
采写新闻报道需要选择一个巧妙的角度。“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取下神像挂地图》,在选择角度土有两个特点: 一是从变化中选取新闻角度。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着的,要选择好新闻角度,就要从事物的发展变化中去寻找。新闻角度是客观事件发展变化的结果,它不是记者、通讯员的主观臆断和笔下生花。时刻注视事物发展变化的新情况、新问题,就能使报  相似文献   

9.
新鲜一议     
“新鲜”二字,常作为评判文章、新闻报道优劣的基本标准之一。然而何者为新鲜?愚以为新鲜乃清新而鲜活之谓也。新者,与陈、老旧相背,一般指现实中没有出现过的,或者曾经出现过,但经过改造而变化发展了的事物或现象。鲜者,少也,明亮也,鲜美也。由此可见,所谓新鲜,就是指文章或新闻报道有清新奇特的语言,活泼鲜美的形象,深邃新颖的思想蕴涵。而人们用新鲜二字作标准,去评价  相似文献   

10.
敏感与精品     
王毅 《今传媒》2006,(12):54-55
近年来,我先后有消息、通讯、言论、理论文章、新闻论文等各类新闻作品获得全省、全国性新闻奖33件(次),其中有4件作品获陕西新闻奖一等奖。在新闻实践中,我体会到,“敏感”对于写好新闻作品至关重要,本文试以“敏感与精品”为主题,谈一点认识。敏感,是指对外界事物或现象做出反应的灵敏性。说一个人比较敏感,往往是说他有敏锐的眼光、敏锐的思想、敏锐的洞察力。从事新闻工作要讲敏感,既要有新闻敏感,更要有政治敏感。所谓新闻敏感,是指对重大事件、重要活动、重点工作等值得报道的事情,能够从新闻的角度来观察与思考,发现其新闻价值并做出…  相似文献   

11.
仔细阅读了贵刊去年第11期刊登的通讯《女政工的理解》和作者附言,感到很吃惊,一篇更改性别和姓名的人物通讯,作者尚不知是否彻底违反了通讯写作的原则。郑理同志已做了两年通讯工作,不了解新闻真实性的含义,这是非常遗憾的。《新闻知识》自从1984年创刊后,几乎每期都谈到新闻要真实的道理。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所谓真实,就是对客观事物的如实反映、如实报道,要做到完全符合事物的本来面目,不允许有任何弄虚作假,“合理想象”。尤其是人物通讯,是为群众树立学习榜样的,结果实际找  相似文献   

12.
王志俊 《新闻三昧》2008,(10):24-25
我们在新闻报道的写作实践中,在掌握了大量素材后,首先要面对“写什么”和“怎么写”的现实而具体的问题,也就是首先要确定报道的主题。每一篇优秀的新闻报道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事实描述真实新鲜,思想观点健康正确,文字表达生动新颖,可读性强。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它们都有一个新鲜、正确、新颖的主题。由此可见,主题是新闻报道的灵魂,是新闻素材、结构、语言运用、标题制作等的主线。  相似文献   

13.
通讯的结构,就是指通讯的组织方式和内部构造。 当作者在现实生活中采访到了材料,从中提炼出了主题后,接着,就要考虑如何组织和安排这些材料。如何开头?怎样转接?分几部分?其先后顺序如何?哪些是要突出之“主干”?哪些是用以渲染的“枝叶”?于何处伏笔?在哪里呼应?什么地方铺叙?何处综合?如何点题?怎样结尾?……诸如这些问题,如果不精心构思好,便无法动笔写作成文。此类问题,人们往往称之为“谋篇”、“布局”,也就是通讯的“结构”。 通讯结构问题是通讯写作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如果说主题是通讯的“灵魂”、材料(包括细节)是通讯的“血肉”的话,那么,结构就是通讯的“骨骼”。只有具备了坚实匀称的骨骼,血肉和灵魂才能有所依附、有所寄托,并从而结合为一个活生生的能够站立行走的真人;只有找到了恰当完美的结构形式,才能把通讯的观点和材料、叙述与议论、情节  相似文献   

14.
新闻贵在一个“新”字,立意新、角度新、构思新、手法新。怎样才能出新呢?新闻采写过程,是认识和反映客观事物的过程,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思维活动。因此新闻要有新意,关键是思维要新。在资讯发达、知识爆炸、媒介纷争的今天,要在新闻界展露才华,写精品,出华章,必须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求异思维就是一种重要的新闻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5.
《今传媒》1997,(10)
风貌通讯写作技巧文/上海·周胜林风貌通讯,是着重描写事物发展中的新变化、新面貌的通讯。风貌通讯往往从现实生活中选择典型的、有特色的地区或单位,抓住最新鲜的迹象,加以突出的描绘,勾画出事物发展过程中日新月异的新面貌,以帮助读者了解变化、开阔眼界、增长知...  相似文献   

16.
我是去年8月才开始真正“啃”新闻的,到现在已在《陕西农民报》上了两个头版头条;广播系统年终评选好新闻,我与人合作的稿件,还获得了地区的两个一等奖。要说有什么招,我的体会是:要写“新”、“巧”,莫求“大”、“全”。所谓“新”、“巧”,就是角度要新,构思要  相似文献   

17.
新闻是一种特殊形态的信息,是关于事物运动的新近状态的真实陈述或报道。它需要因事制宜,因文定形,不拘一格创新体。《京郊出现“科学热”》(以下简称“科学热”),正是以此获得1983年全国好新闻的荣誉。这篇仅有五百来字的短新闻,要从农村出现“科学热”,专家、教授“下乡来”的内容来看,已经不算新鲜了。然而新闻的“新”,不仅指内容新,还要时间新,角度新,表现手法新。这样,即使这件事实的变动已经重复多次,不算新了,但只  相似文献   

18.
反映社会普遍关注 的主题,并引起一定的社 会反响是许多新闻工作 者孜孜以求的。观察近几 年我国和省内一些新闻 精品发现,一个“借”字经 常能出奇制胜。 一、重大主题“借”事 件 新闻是“事”学,善于 把反映重大主题的非事 件性新闻“化”成事件性 新闻往往能产生新闻精 品。依艾丰的话,“吃老百 姓的饭,想总理的事”、 “生活中找点子,理论上 找答案”。 为什么这么说呢? 新闻重在发现,但是 必须看到:新闻发现不同 于科学发现,它对客观事 物的规律性的揭示应当而且必须是通过对新鲜事物的客观报道来体现的。新闻界最忌的文章…  相似文献   

19.
一部优秀的新闻作品,反映的内容肯定是贴近现实生活,有新意,有份量,读后能让人思量一番的;它甚至能够指导或改变读者对工作与生活的态度。《前进报》荣获第十五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的通讯《“网”出一片新天地》,就是这样一部难得的佳作。紧扣时代脉搏,抓住新现象新问题。新闻要新,这是常识,而通讯不新则是不少稿件的通病,关键的原因是作者捕捉新闻的意识和把握重大主题的能力不强。这篇通讯则是主动出击,迎“新”而上,勇抓“活鱼”。新兵入伍作为一项例行工作,可谓年年岁岁花相似;但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前进,注定了新兵兵员岁岁年年人不同。新…  相似文献   

20.
一、经济新闻图片报道要善于捕捉新鲜话题,挖掘报道主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事物、新经验层出不穷,经济新闻图片报道一定要善于捕捉新鲜话题,挖掘报道主题。而要提高经济新闻图片报道的质量,提高摄影记者观察事物、认识事物的能力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