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 毫秒
1.
《孟子》不仅是先秦诸子中,而且也是儒家经典中最具有民本思想的一部著作。孟子的民本思想继承了西周以来“敬天保民”的思想和儒家的“爱民保民”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将民本思想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高度,响亮地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口号。本文分析了《孟子》一书的民本思想,并指出鲜明的民本思想是《孟子》迟迟没有被立为经学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王安石推崇《孟子》,在他早年所作的《易解》中也多有表露。其中他对“权”、“时”、“才”、“心”等的有关论述直接继承孟子思想而有所发展。王安石这种思想又与他在政治上主张改革相一致,是他后来进行改革的思想理论基础。在易学上,王安石以孟子思想解《易》是学术新发展,对程颐以注《易》来阐述理学也有影响。  相似文献   

3.
在战国时代,孟子为捍卫和继承发展孔子的儒家学说,经常与各色人群辩论。孟子在辩论中,尤其擅长运用譬喻,其喻体选材范围广泛,而以水作为喻体的“水喻”在孟子散文中比比皆是。从认知比喻的现代理论对《孟子》中的“水喻”进行归纳分析,以“水”喻品德修养,以“水”喻人们的生活状况,以“水”喻仁政,以期能够解读孟子运用比喻手法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4.
三《训》人性观在继承儒家性自“命”出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人性为“丑”.主张性有“好恶”。其人性观属于以荀子为代表的儒家性恶论。三《训》还认为通过“因”性施教、“因”性分次等方法,可以解决性恶所引发的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5.
孔子及其所创立的儒家学派和以管子为代表的管子学派的孝道思想,对中华民族的道德意识有着深远的影响。孔子与孟子是先秦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孔子认为“孝”是“仁”的根本,是“泛众爱”的仁德,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孝道思想,极力将其推广为普遍的社会道德。《管子》是管子学派的代表作,深刻反映了管子的思想。先秦儒家与《管子》的孝道思想既有很大的相似性,也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孝”这一重要道德范畴给出了各自的阐释。  相似文献   

6.
《诗》在先秦得到广泛的应用与传播。春秋时期,赋诗之风兴盛。进入战国,诸侯争霸,周王室丧失了天下宗主的地位,朝聘、盟会等活动不得不终止,“赋诗之风”这种文化现象失去了发挥原有作用的社会条件,用诗之风在诸子尤其是在儒家著书立说中得以继续。本文将从用《诗》的角度分析孟子对孔子诗教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孟子名轲,战国中期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仅次于孔子的儒学宗师。孟子十分敬服孔子,认为:“自有生民以来,未有孔子也。”(《公孙丑上》第2章)他的中心思想,主要是继承和阐发孔子的学说。孟子“受业于思门人”(《史记》卷74《孟子苟卿列传》),学成之后,怀亚圣之才,游说诸侯,但都受到冷遇。当时诸侯都认为他行“仁义”之政的主张迂阔,远离实际,不加采纳,凼此他“所如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记》《孟苟列传》)。  相似文献   

8.
《孟子》和《庄子》海洋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海洋观念是中国古代海洋文化不可或缺的一环。《孟子》和《庄子》作为战国时期儒、道两家的代表著作,其中涉海内容较为集中。《孟子》中的涉海内容包括北海、东海的具体所指,如伯夷、太公避海及齐景公历海等,从中体现出《孟子》海洋观与社会政治的密切联系;《庄子》中海中仙境"姑射山"的刻画、"四海"反映出的宇宙观、"江海之士"的超脱及海鸟、海鱼等内容,则体现出其海洋观在自然方面的侧重。两者的差异缘于儒家注重社会政治,而道家偏重人与自然,以及他们各自身处地理环境的不同。  相似文献   

9.
《孟子》是先秦儒家的重要典籍之一,为战国中期儒家的大师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所著,对后世中国人的思想与人格的形成产生深远影响。《孟子》一书集中体现了儒家大师孟轲的治国理念、教育理念及人格理念,孟子的人格理念中的精华部分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健全人格的养成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值得当代大学生继承与弘扬。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中国儒家经典,《孟子》包含了大量的文化模因,承载着内涵丰富的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对《孟子》英译的研究,可以再现中国儒家文化模因在异质文化中复制与传播的路径。从模因理论的视角,对比分析理雅各与赵甄陶《孟子》英译的两个不同译本,揭示《孟子》英译过程中文化模因所经历的同化、记忆、表达和传输四个阶段。以《孟子》中文化模因“仁”“义”“孝”“气”为例,结合海利根提出的成功模因应具备的特性,探析《孟子》英译过程中文化模因成功复制的具体选择标准和儒家文化的复制、传播机制。  相似文献   

11.
孟子     
【作者】《孟子》儒家重要经典之一,大约成书于战国中期,由孟轲及其学生记述。孟轲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儒家学说,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相似文献   

12.
《孟子》一书中引用、论说《诗经》多达38处,主要目的在于借以充当立论依据。孟子在对《诗经》的论说中,提出了著名的“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说《诗》观点,但是,受其引《诗》功利性目的的影响,孟子对所引诗句的具体阐释带有脱离文本而迁就应用的倾向,从而导致了孟子说《诗》理论和用《诗》实践的矛盾。  相似文献   

13.
《荀子·性恶》所引三处“孟子曰”,应出自《孟子》外书,反映的是孟子后学“性善修习论”、“性善完成论”的思想,与孟子“性善扩充论”有一定的差别。《性恶》乃针对《孟子》外书之《性善》篇而发,围绕《性恶》所引“孟子曰”的种种分歧和争论,均可由此得到解释和说明。  相似文献   

14.
作为儒家经典的“圣经”,《论语》存在误读、误解,其映射的儒家思维理念也有历史的局限性。表现在:“义”与“利”在客观上有所对立;儒家民本思想主宰中国古代的“人文思想”;人伦思维至上;思维取向重继承、回归。  相似文献   

15.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后人称为"至圣"。其地位的确立与孟子等人对其形象的圣化密不可分。在《孟子》一书中孔子被视为圣人,且是古代圣人的集大成者。文章分析了孔子在《孟子》一书中的形象,及其被圣化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6.
亚圣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儒学,与孔子一起并称孔孟,同为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主张实行“仁政”,反对诸侯间攻城掠地、残害人民的不义之战,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他还呼吁省刑薄赋,制定民产,对人民的苦难给予了极大的同情和关注。千百年来,他的“为民请命”的高尚执著的精神在中国知识分子身上代代相传。  相似文献   

17.
梁涛 《邯郸学院学报》2013,23(1):86-105
清华简《保训》的“中”是指中道。其中舜的故事是从正面讲积极的中,要求在人与人之间确立恰当的准则、原则,以避免彼此的矛盾、冲突,达到和睦相处。上甲微的故事则是从反面讲消极的中,主张应秉持中道,以直报怨,避免冤冤相报、血亲仇杀对部落共同体的伤害。通过舜与上甲微的故事,《保训》表达了儒家的中道政治理念。早期儒家具有强烈的弘道意识,但对于道的认识是开放的,或以仁、礼为道之核心(孔子),或推崇唐虞之道“禅而不专,利天下而弗利”(《唐虞之道》),或重视仁心、仁政(孟子),或推崇礼义之统(苟子),与后世的道统说有明显的不同。由韩愈首倡、朱熹集大成的道统说则是以“仁义——中”为内容的,其中“仁义”是核心,“中”是针对仁义或心之体而言,其文献依据则是所谓的虞廷十六字心传。孔子之后,主要继承、光大“仁义——中”的是曾子、子思、孟子,故得列于道统之中,而苟子、汉儒则被排除在道统之外。根据《保训》及传世文献的记载,中国古代虽然存在一个源远流长“中”的思想传统,并形成中正、中庸、中和等一系列概念,但古代的“中”源于宗教性的礼仪活动,是古代礼学的重要范畴。孔子之后,真正全面继承“中”的传统的是主要是苟子,而非孟子。儒家道统既非朱熹等宋儒构造的“仁义——中”,也非历史上曾经存在的“礼义——中”,而是二者的结合,是仁学与礼学的结合,儒家之道乃内圣外王之道。因此,统合仁学与礼学,“合外内之道”才是儒家道统之所在。发展仁学,改造礼学,统合孟荀,才能发展出儒家的新道统。  相似文献   

18.
“四书”“五经”简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书”“五经”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四书”为《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五经”为《诗经》《尚书》《周礼》《易经》《春秋》。《论语》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语行事。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相与  相似文献   

19.
用譬喻说理乃至形成博喻论证,是《荀子》的独特说理方式.其对譬喻的倚重信任,有儒家学派的学术源流.梳理儒家譬喻理论的源流,探讨孔子到“七十子”,再到孟子的譬喻理论与实践对《荀子》博喻形成的影响,可以了解譬喻说理的学术来源,把握《荀子》博喻说理方式的理论渊源.  相似文献   

20.
班固在《史记》基础上,直接把孟子说成是子思的弟子,确定《孟子》为十一篇.班固明确反对司马迁对孟子“迂远而阔于事情”的评价,认为孟子较时人眼光长远.他还发挥了孟子的君权“天与之”说,对《孟子》史料与文句进行处理:或完全照搬《史记》,或略作概括和改动、用其大意,或直接用其材料作史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