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个性是创造的基础,没有个性发展,就没有创造活力;没有个性发展,就没有创造特色;没有个性发展,就没有创新人才成长的条件.个性化教育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重要趋势,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是实施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在语文教育中,作文教学已经成为制约语文教育发展的瓶颈,学生的作文中没有创新,没有个性,没有真实的情感,有的只是慷慨的豪言壮语,人云亦云的空话、套话和那一纸的格式与文体特点,读之使人如同嚼蜡、索然无味。以培养创造性人才为宗旨的创新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其中前者要解决的是想不想创造、爱不爱创造的问题,后两者要解决的是能不能创造、会不会创造的问题。在这三者中创造性人格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创造个性,它是一种精神,一种勇气,是创造活动的源动力,决定着创造活动能否实现。所以,我们呼唤个性呼…  相似文献   

3.
心理学研究表明:个性对能力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最富有个性的人往往是最有创造潜能的.国外有人对卓有成就的科学家进行跟踪调查,发现他们成功的因素关键在于个人的性格特征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没有个性,就没有特色,就没有创造,也就没有科学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教育的生机和活  相似文献   

4.
笔者从“九五”到“十五”一直从事教育部学前创造教育的课题研究。随着研究的深入,笔者越来越认识到,如果不重视个性培养,单纯强调发展创造性是没有用的。因为个性是创造性发展的沃土,良好的个性意识和个性特征是提升幼儿创造能力的有力保障。可以说,没有个性就难有创造性。抑制或扼杀个性就是在抑制或扼杀创造性的发展,而解放个性就是在解放创造性。  相似文献   

5.
学生的个性,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基础,可以说无个性就无获取;个性是学生人性、人格的表现;是学生获得创造、创新意识的动力,也是学生获得成功的希望.强烈突出的个性,往往是重大发明和发现的前奏.因此,中学教育必须保护好学生的个性发展.扼杀学生灵性和创造性也就等于扼杀了学生发展前途.所以说,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没有特色也就没有科学发展,没有社会进步.而数学教学,由于数学学科自身的特点,容易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多地进行开创性活动,因而更应充分保护、发展学生数学个性,并利用学生数学个性来积极主动获取数学能力.  相似文献   

6.
笔从“九五”到“十五”一直从事教育部学前创造教育的课题研究。随着研究的深入,笔越来越认识到,如果不重视个性培养,单纯强调发展创造性是没有用的。因为个性是创造性发展的沃土,良好的个性意识和个性特征是提升幼儿创造能力的有力保障。可以说,没有个性就难有创造性。抑制或扼杀个性就是在抑制或扼杀创造性的发展,而解放个性就是在解放创造性。  相似文献   

7.
发展个性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没有鲜活的个性,就没有教育的丰富多彩和生机盎然。教育的真正目的不是为了甄别、证明,而是为了探索、发现和个性发展。因此,教育要尊重个性、培养个性、发展个性、凸显个性。这里不仅要凸显人的个性.更要凸显知识的个性。只有凸显个性,知识才能活化起来并比较容易地进入意识领域,成为精神财富,才能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激发创造灵感,产生创新意识,提升精神世界,引领人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二十一世纪向我们伸出了双手,培养什么样的人去拥抱新世纪,是教育必须回答的一个严肃问题。我们知道,未来的竞争是科技的竞争,而科技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的创造力的竞争。我们的教育一定要在发展共性的基础上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致力于学生个性培养,要让有特殊才能的人脱颖而出。心理学家奥托指出:我们所有的人都有惊人的创造力,没有创造就没有个性。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应该引导学生明确以下几点:第一,创造并不神秘,但它具有新颖性、独特性、科学性的特点。对于小学生创造意识的培养,应该注重发散思维的训练。如:…  相似文献   

9.
一、以人为本,促进大学生个性发展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性,一个没有个性的大学生,很难说是有创造性的新型人才。高校教育要注重培养塑造大学生独立完善的个性,这是新时期我国现代化建设对高校创造教育的必然要求。为此,一是树立人人都有创造性的意识。提起创造者,人们往往会想到那些科学巨匠、文坛泰斗、历史伟人,创造力曾被人认为极少数人的天赋。然而,创造力是人普遍具有的才能,马克思主义从实践的根本观点现发,确认了人的创造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也是人的一种生存状态,是人的本性的延伸。因此,教师应认识到创造潜能的普遍性;创造性人才就在…  相似文献   

10.
个性说     
个性是宝贵的,共性孕育个性,个性又超越共性,升华共性。个性使大自然千姿百态,神奇无比;个性使大人间千变万化,奥妙无穷。大自然有个性,故能产生天下奇观:奇花、异石、流泉、飞瀑、名山、大川……大人间有个性,故能造就天下奇才:独特的思维、独特的发现、独特的发明、独特的创造……个性即锋芒。没有锋芒的思想,是浅薄的思想。个性即风格。没有风格的艺术,是平庸的艺术。个性即神韵。没有神韵的作品,是苍白的作品。个性即创造。没有创造的生活,是贫乏的生活。泯灭个性的文化,不可能有文化的振兴;泯灭个性的科学,不可能有科…  相似文献   

11.
发展个性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忽视个性就无所谓因材施教。为此,教学实践中应以学生的个性为着眼点,将其视为一笔有待挖掘的创新资源加以尊重和保护,努力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宽松和谐的环境。一、要树立教育民主化观念教育民主化要求教师将学生置于一个有尊严、有个性的活的生命体的位置上,尊重学生的个性、兴趣、爱好,以平等、博爱、宽容、友善的心态来对待每个学生,使其身心自由地表现和舒展。教师要允许学生在学习上有选择的机会,教学中要留有思维的空间,尊重学生的见解,延缓对学生的评判,允许他们有不同的想法。换…  相似文献   

12.
在语文教育中,作文教学已经成为制约语文教育发展的瓶颈,学生的作文中没有创新,没有个性,没有真实的情感,有的只是慷慨的豪言壮语,人云亦云的空话、套话和那一纸的格式与文体特点,读之使人如同嚼蜡、索然无味。以培养创造性人才为宗旨的创新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其中前者要解决的是想不想创造、爱不爱创造的问题,后两者要解决的是能不能创造、会不会创造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个性,《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和教育影响下形成的一个人的比较固定的特性。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比人的个性更复杂,更丰富多彩。”个性是创新的基础.它体现了个体独特的观察、思考与创造。作文是集听、说、读、写为一体的,学生习作是学生个性学习和创造活动的过程.习作能力是他们语言素养的综合体现。生命具有个性.作文教学应有利于个性的发展.文文相异.各不相同是作文个性化的标志。  相似文献   

14.
19世纪德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尼采( 1 844——— 1 90 0 )说 :“个性弱的人没有超越自己的能力。”不能超越自己 ,则无创造可言。由于社会环境、文化氛围、教育制度中的负面因素 ,使得我国学生的个性发展受到很大的影响和禁锢 ,创新精神受到压制。创造教育认为 :创造性是人性的重要特质 ,人人都有创新潜能 ,人生的最高追求是创造性  相似文献   

15.
美育与创造个性的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创造个性是创造力发展的重要因素。创造个性包括创新性、独特性、整体性三个方面。审美教育对创造个性的影响主要通过艺术创造、艺术欣赏过程表现出来。因为,艺术创造是新颖的、独特的、富有理想的,艺术欣赏是主体参与的,因而也是创新的、独特的。艺术创造和艺术欣赏对受教育者创新性、独特性及完善个性培养有重大作用。因此,我们要重视在审美教育过程中对创造个性的培养,使美育成为教育的基础,克服一些错误的美育观,树立一些新的美育观。  相似文献   

16.
李铁成 《山东教育》2014,(11):63-64
在日常工作中,我们的一些教育教学行为看似科学合理,并对其习以为常,实则是不知不觉中把天生活泼好动、个性避异、想象千奇百怪的孩子变成了刻板僵化、整齐化一、没有个性、不善想象、不会创造的“产品人”。  相似文献   

17.
发展个性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忽视个性就无所谓因材施教.为此,教学实践中应以学生的个性为着眼点,将其视为一笔有待挖掘的创新资源加以尊重和保护,努力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宽松和谐的环境.  相似文献   

18.
21世纪是科技高度发达的世纪,是世界竞争愈加激烈的世纪,而竞争的关键是人才的竞争,尤其是创新人才的竞争。创新人才需要创新教育培养,许多国家早已把21世纪看作是创造和创造教育的世纪。日本一些著名的学者和政府官员认为,日本的教育过多地培养了以死记硬背为中心的,缺乏主见和创造能力的没有个性的“模式化人才”,因此,他们号召大力开发国民的创造潜能,并声称  相似文献   

19.
发展个性教育是教育的本质和职能所决定的。教育是一种生产,是一种创造,具体而言,是关于"人"的生产,关于"人"的创造。本文主要记述了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  相似文献   

20.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之一,素质教育是人本教育。教育的过程是人的个性被发现、被欣赏、被发掘、被丰富、被发挥的过程。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创造环境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发挥。为世界培养丰富多彩的创创造者,创造丰富多彩的世界。课堂上让学生个性飞扬,让教育的终极目标——提高人的素质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