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化传承创新成为高等学校的第四大基本职能。地方高校地方文化传承创新与地方政府地方文化传播发展各行其道的问题突出。地方高校肩负地方文化传承创新的历史使命,具备地方文化传承创新的独特优势。在地方高校地方文化传承创新的过程中,地方高校需要发挥关键作用,需要与地方政府加强校政合作,从而既有利于地方高校履行地方文化传承创新的基本职能,又有利于地方政府实现地方文化传播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中国传媒市场化进程加快,从中央到地方各种媒介传播总体风格的城市化、娱乐化、消费化和时尚化趋势日趋明显;但广是农村则被相对忽视,农村风格淡薄,农村节目(栏目)数量少,而且还在不断萎缩之中。表面上看,这只是当代大众传播机制调整与资源优化组合的结果,但深层次原因却蕴涵着在复杂的社会背景中,中国当代大众传播的目的、思路与经营等方面巨大或微妙的变化,关系着未来中国媒介文化与传播生态的嬗变。  相似文献   

3.
地方博物馆作为一种媒介,其媒介属性表现为弥合传播与传承的缝隙以及重组了地域、空间与时间。随着社会发展和相关建设的持续推进,地方博物馆在地方集体记忆书写、地方文化自觉提升和地方社会治理参与等领域的影响不断加强。与此同时,现实挑战也随之而来,既有建设同质化导致传播效力低下的问题也有技术与商业的大举入侵带来的文化困境。对此,有必要重返“文化现场”,重视对原生文化土壤的保护;积极融入“后喻时代”,建设参与式博物馆;重塑“人文精神”以推动地方博物馆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4.
大众传播介入佤族木鼓文化传承后,佤族木鼓文化发生了变迁:木鼓形质改变,用途缩减、用法随意,木鼓文化作为一种神圣的生产文化之原始意义已经消失。佤族木鼓文化变迁源于大众传播的符号转换需求,并完成于符号转换的编码过程中。由他者完成的符号转换过程在受到不当的受众和社会需求输入后,文化生产输出了变迁的木鼓文化,最终改变了大众传播传承民族文化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5.
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高校肩负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历史使命,具备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独特优势。地方高校在传承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高校应起主导作用,但同时注意与地方政府保持合作。地方高校选择科学合理的传承模式与路径,不仅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也以此文化育人,培养出更多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年轻人才,不断提升自身的社会服务功能,为地方政府文化传播及地方文化产业事业繁荣作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手机媒介文化的内涵侧重于手机媒介在当代社会所引发的信息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它是融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于一体的大众媒介文化,也是一种视觉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手机文化的缺失现象越来越明显,对此,我们应当坚持我国大众传播媒介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本原则,制定并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与政策,倡导媒介自律,提高大众媒介素养,以构建健康和谐的手机媒介文化.  相似文献   

7.
传承区域特色文化是地方高校的基本功能之一,地方高校通过价值发掘、文化传播、文化认同、继承发展四个环节实现对区域特色文化的传承,建立完善由目标机制、动力机制、保障机制、激励机制、调控机制等构成的特色文化传承机制,推进地方高校对区域文化的传承。  相似文献   

8.
报纸作为重要的大众传播媒介,传播的信息涵盖到文化的各个层面,成为文化传播的载体。在人类文化发展史上发挥着重要的功能。报纸与文化紧密相联,肩负着传播、储存文化的职责,文化在报纸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传者的文化心理、思维模式,以及受者的文化水平、接受心理,都对新闻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地方文化具有保存历史文化记忆、传承弘扬民族传统、增加地方情感认同等重要价值,在其原生环境严重破坏且不可逆转的情况下,加强高职学生社团的创新传承作用尤为重要。应通过完善创新传承机制和支持保障条件、开展原型调查和情节二次创作、推进创新传播传承和交流提升等办法,提高高职学生社团创新传承地方文化水平。  相似文献   

10.
随着国际文化交流日益加强,在世界范围内大力推广中国文化以"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已被提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但具体的文化传播策略研究却相当滞后。在这种情况下,借鉴他者文化传播经验是很有必要的。本文以基督教在华传播中的文化适应策略为鉴,认为当前的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应制定"上层路线与大众传播并举"的传播路线、以特有文化元素吸引更多的受众、利用他者文化体系进行解释,才更有利于异质文化之间的适应及以后的融入和广泛传播。  相似文献   

11.
地方课程开发受制于文化资本,文化资本在地方课程开发中具有基础性影响。文化资本作为地方课程开发的背景制约着其内容,地方课程作为整合了的文化资本隐含着阶层意识形态的倾向。课程开发的“文化资本”思想实践,就是要诉诸价值观念澄清、坚持其传播交流、调适冲突、变迁融合等文化解决的主题和立场,通过多元整合策略“文而化之”,实现文化的再生、提升和文化资本的保值、增值。  相似文献   

12.
在全球语境下,地方电视面临境内外电视媒体以及各种媒介传播的重压,对地域化的开掘、张扬成了地方电视自救的重要手段。地域化有其存在的独特意义与表征,找到地域化与现代化之间的契合点.并承载这一本土资源,是地方电视之特色经营。  相似文献   

13.
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促进了世界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地方文化的传播搭建了一个跨越边界的、去距离化的媒介环境。正是在“地域性”与“全球性”双重力量作用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呈现出在地化向超地域化动态演变的发展状况。面对“全球-地方”博弈下地方性知识情感消解、现代化发展阻滞等问题,通过多方赋权、跨界融合、在线赋能等手段,实现非遗在网络空间中的互生互塑与深度融合,成为行之有效的传承发展之道。全球在地化向在地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非遗实现了现代语境下的重新阐释与活态表达,并通过网络媒介对地方文化进行了现实空间向虚拟空间的拓展。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增强中华文化认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4.
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历史性、亲和性和丰富性,是独特的课程资源。将地方特色文化资源融入中学政治课教学,能够有效丰富课程资源、增强课堂吸引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助推地方文化的传播与传承。在具体操作中,可以在新课导入、重难点突破和课后巩固等教学环节充分利用地方特色文化资源优势,在议题式教学中提升中学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与实践性。  相似文献   

15.
短视频的兴起,为自媒体的乡土实践提供了全新的发展契机。乡土短视频从符号、想象、角色和叙事等多重结构层面,建构了乡土社会的独特媒介景观,并掀起了媒介化乡村下的乡土文化传播热潮。视觉文本符号建构的乡土景观,呈现出内生性、媒介化、狂欢式的景观表征。乡土文化是乡村振兴的原动力,从文化的视角剖析乡土短视频中的景观建构与文化传播,反思实践主体和乡土文化传播乱象,对传承与发展乡土文化、实现文化繁荣、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研究洛阳市瀍河回族区回族受众的媒介使用情况,对于深层次认识瀍河回族区少数民族的信息传播方式、回族受众的媒介素养、以及分析传播与回族社会的发展关系,都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研究媒介接触对回民日常生活和观念的影响,以及大众传媒在回族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媒介在回民生活中不仅发挥着传递信息、提供娱乐等功能,而且为他们提供了以大众传播媒介为基础的新的传承民族文化的方式。  相似文献   

17.
新时期新挑战下,国人需要一种文化内涵深刻、历史底蕴深厚而又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文化形态引领民众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坚持不懈,再创辉煌,红色文化凭借着自身的深刻性、先进性以崭新的姿态重新走入人们的视野。然而在众多的大众传播媒介中,影视剧这一传播面广,影响力大的载体对于红色文化的传播担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面对大众媒介内容不断娱乐化倾向,红色文化传播也面临变质的危机与困境。除此之外,在市场化进程中红色文化应突破繁缛、开阔视野,借助影视剧平台与大众文化取长补短,寻找在新时期发展的新机遇。  相似文献   

18.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民族文化更需要寻求多元的传播渠道。"刘三姐"文化的大众传播渠道肯定了大众传媒对民族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所发挥的积极作用,为探寻更多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提供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地方特色文化具有传承性、地域性和独特性的特点.地方高校利用学报这一媒介平台及学报的学术、人才优势,对本地传统的特色文化进行开发、研究,结合地方特色文化打造地区高校学报,既促进了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又创建了自己的刊物特色,彰显了地区高校学报独特的魅力.做好加强策划、加强作者队伍建设、提高编辑能力是结合地方特色文化、办好地区高校学报的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20.
广西金秀大瑶山是瑶族的聚居地,瑶族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在文化传承方面,地方政府和当地民众共同构成传播主体,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共同构成传播手段,具有民族风情的服饰文化、语言文化、旅游文化、民族信仰等共同构成传播内容。通过加快旅游形象开发,形成旅游产品的品牌效应,重视大瑶山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增强大瑶山族群的民族认同感,使得瑶族文化更好的再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